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警校教材猛批傳媒 學者:以偏概全 (《明報》,12/07/2012)


【明報專訊】網上近日流傳大批警隊警校課程教材,教授警員如何面對傳媒,內容卻指「新聞不一定反映事實」,並就2003年七一遊行是否有50萬人上街提出質疑,並指傳媒「對挖政府瘡疤樂此不疲」、「受訪者說十句,記者只會選擇用其中一句」;不過,教材警方可「透過傳媒宣傳自己的功績,建立正面公眾形象」。有傳媒學者批評,警方教材有以偏概全的情,幼稚地以為傳媒為了銷量才針對警方,忽略了傳媒監察社會的功能。

公開大學設計編撰

警方昨日應證實,網上流傳為警察學院「學警基礎訓練課程」中的「警政社會學」單元訓練教材。由2006年開始,單元課程設計、教材編撰、授課均由公開大學全權負責,教材沿用至今,是學警及見習督察訓練課程的一部分。

記協失望:內容偏頗 損警媒關係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早前就此事回應傳媒時稱,對教材感失望,指編者不了解傳媒運作,教材內容偏頗,關注有關教材是令警方與傳媒關係惡化的其一原因。

在網上發現的《警政社會學》單元兩份教材,分別有關「警察與傳媒」及「中國內地警察及刑事司法」。

「稱53萬人遊行 足說明新聞非事實」

在「警察與傳媒」的講題中,教材先指出「新聞不一定反映事實」,「2004年第二次七一遊行,主辦單位稱有53萬人,有多個團體統計所得數字由11萬多到26萬不等,所以53萬這個數字已沒有公信力。但是,2003年第一次七一遊行,除警方外,沒有團體、機構進行統計。所以主辦單位所聲稱的數字(50萬人)似乎已變成了不爭的事實——今天,每當傳媒談到2003年遊行,都毫不猶疑地說50萬人,它足以說明新聞所反映的往往並非事實」。

教材指「可透過傳媒宣傳功績」

不過,教材指「鑑於罪案的可渲染性、官能刺激性和劇情性兼娛樂性,警察在這方面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享有特殊機會透過傳媒宣傳自己的功績」,在「有關方面宣傳自己維持治安的功績,對爭取巿民支持裨益甚大」。

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教材反映傳媒在警方心目中形象,以為傳媒為催谷銷量而故意令警方難堪,想法幼稚。他又指出,採訪絕不是「你講2000字就寫2000字」,記者為突出公眾利益才選取報道角度,警方不能因此指記者斷章取義,杜又認為傳媒多報道衝突、負面消息,只因這些牽涉香港核心價值,慨嘆警方對傳媒認識是流於片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