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澳門 (2012)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澳門 (2012)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澳門論壇突然死亡 議員斥理由荒謬 (《正報》,01/01/2013)

【本報訊】澳廣視以人手不足、招聘困難為理由,突然暫停互動式時事節目「澳門論壇」。立法議員高天賜直斥理由「荒謬」,他指出,政府投入澳廣視的資金由以往的八千萬元增至一億六千萬元,如同一個政府部門,沒有理由在眾多傳播系畢業生中,聘請不到合適人選。立法議員關翠杏也「難以接受」澳廣視的解釋,她認為,該電視台應有充裕的條件吸引更多精英。


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澳廣視) 前日突然宣佈,暫停每週日早上在黑沙環公園舉行的互動式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是否因為開始得到市民關心及有好評,且出現了不同聲音就作出腰斬的決定?節目監製袁海貴解釋,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在招聘上遇到困難。
坐擁豐厚資源請不到人手?

直斥以上的解釋是「荒謬」的直選議員高天賜表示,很少見到、聽到澳廣視招聘的消息,而且,很多修讀傳播系的大學畢業生得不到傳媒機構的聘請。據悉,澳廣視近年有不少記者轉職到政府部門,高天賜批評,政府投放給澳廣視的金額以倍數激增,由以往的八千萬元增至一億六千萬元,由政府全資擁有,如同一個政府部門。他問:「為何其他政府部門請到人?澳廣視請不到人?」

高天賜認為,記者流失的原因之一是晉升問題,澳廣視與其他部門一樣,存在著「擦鞋文化」和「自己人文化」,不是以個人能力作為提升員工的標準。記者的離職是否也與自我審查和外部干預有關?高天賜斷言:「毫無疑問。外行人都看到,可況行內人呢?在澳門電視台做記者更辛苦!」他認為,澳廣視越來越為政府「護航」,其獨立性不斷受到削弱。他也促請政府設立監察澳廣視的獨立委員會,由有公信力的人士出任成員。

對於澳廣視以人手不足作為暫停「澳門論壇」的理由,曾任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召集人、直選議員關翠杏的回應是「難以接受」。她表示,人力資源不應該是障礙,因為,政府投入很多資源,理應有充裕的條件吸引精英。她也認為,舉行逾一年的「澳門論壇」是頗好的嘗試,既在戶外讓更多市民就時事議題和政府施政發表意見,也可讓官員落區宣講政策,直接面對市民的質疑。

關姐望更新面貌復播

前日,節目監製袁海貴解釋,澳廣視希望集中資源和人力,報道明年的立法會選舉。關翠杏認為,明年選舉最早在五月開始,最重要是在八月的宣傳期,不應成為「澳門論壇」的暫停原因。她也提出,可能有人擔心「澳門論壇」被用作選舉宣傳的平台,她認為,「關鍵在於機構如何公正處理和掌握,甚至乎,不邀請現任議員或已公布準備參與的人 (成為嘉賓)。」她希望,「澳門論壇」可及早以更新的面貌復播,在場地、主題、嘉賓等方面作出改善。

對澳廣視宣佈暫停「澳門論壇」 有議員指不當籲速復辦 (《華僑報》,01/01/2013)


【專訪】就澳廣視以人力資源不足為由突然宣佈暫停「澳門論壇」節目,有議員和坊間質疑和批評。立法議員關翠杏直指「難以接受」,另一位議員高天賜批評是「荒謬」。兩位議員要求澳廣視盡快復辦「論壇」:高天賜還督促澳廣視需向公眾清楚交代暫停「論壇」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否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壓力。而關翠杏促請澳廣視進一步完備「論壇」的互動特質,並要求政府引入官員必須落區直接與市民溝通對話制度,包括官員出席論壇。

關翠杏昨日接受記者訪問表示,「澳門論壇」經過年多時間運作,已漸成為「市民發聲很好的平台」,但現在澳廣視將其暫停「我覺得很可惜。」 

對於澳廣視以人力資源不足為由而暫停論壇,關翠杏直言「很難接受」這一解說。她認為,「論壇」節目製作無疑牽涉到需多方工作人員,但作為電視台本身就起碼具備這些人員。再者,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特區政府給予不少資源,因此,在經濟資源方面澳廣視應是不會短缺,至於如何妥善解決人力資源問題,那就端視澳廣視「是否重視(論壇)這個節目了。」此外,對於有看法指暫停論壇可能與零三年立法會選舉有關係,但關翠杏指出這也不能成為原因,因為選舉報名可能在五月開始,然後八月宣傳期才是比較緊張時候。此外,即使為避免被指讓人利用論壇作競選宣傳,關翠杏表示關鍵是如何公正處理,包括不邀請議員和宣佈參選人士作論壇嘉賓。

本身曾任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負責人的關翠杏指出,當時經過研究作出建議,主要是希望推動澳廣視成為公共廣播機構的角色,以中立和持平報道社會聲音,並讓政府同市民包括不同的多元聲音有一個接觸,同時透過大氣電波將政府政策和市民意見訊息傳播,以至充分讓社會不斷討論,「在這整個過程,其實(澳廣視)要刻意經營好(論壇)這節目才是。」 
關翠杏並指出,要辦好論壇還需政府給予全力支持,當中在硬件上,於公園一類公共場所創設更好條件,包括有固定設施可遮風擋雨,以有利居民參加論壇。譬如在香港和世界許多地方的政府,都是在公園設置空間讓居民討論時政。其次在制度和機制的建立,政府必須引入官員落區直接面向公眾並形成制度化,而其中官員需出席「論壇」。亦藉此,官員直接向居民宣講或解釋政策,以及同時聆聽居民意見,以民為本就要由官員深入民間開始,這就是官員要知道居民意見和不同看法,他才能真正了解到相關政策和舉措是否符合社情民意,又或不足是甚麼。由此,關翠杏認為,澳廣視作為公共廣播機構角色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要成為市民與政府的溝通橋樑。因此,「論壇」應作強化發展,而不是暫停,她希望澳廣視重整節目後盡快復辦「論壇」。

至於高天賜則批評澳廣視暫停「論壇」節目卻以人力資源不足的理由是「荒謬」的,他認為電視台有十八名記者「怎麼不可以支持「論壇」?」也不相信難以招聘人員,因為現時有許多在大學修讀新聞傳播的畢業生亦未能找到適合他們專業工作,再是政府現在給予澳廣視的經濟資源是較過去倍增,「現在一年是一億六千萬元,而在江濠生做行政總裁時一年只是八至九千萬元。沒有可能請不到人員,也沒有看到澳廣視請人的廣告。」他並指出,澳廣視應提高起薪點以吸納相關專業人員。另方面,高天賜指現在澳廣視是「行護航特區政府的政策」,新聞部更一向有自我審查情況,「毫無疑問,自我審查令到新聞自由受損,也令到記者流失。」 

他指出,「澳門論壇」節目愈來愈得到市民支持以及其知名度正上升之際,卻聽到突然被暫停這個負面消息,他覺得非常遺憾。他質疑暫停「論壇」是「政府受到很大壓力」,因為透過「論壇」上有許多社會知名人士和專業人士及市民參與,對增加市民在時事認知和提升知情權及公民意識提高是「得到非常大的幫助」。由於節目提升了市民知識,令到政府有很大難處去貫徹落實一些對澳門市民有害處的政策。」高天賜並指出,暫停「論壇」對本澳新聞界是造成非常大損失,澳廣視作為公共廣播機構需要向市民清楚交待作出這個決定的真正原因,「這樣決定是否來自政府哪個部門,是否來自新聞局的壓力?」 

高天賜亦促請政府設立由直選議員和社會人士等組成的獨立委員會,代表市民監察澳廣視。是否符合公共廣播機構的原則,包括正確報道各方面不同意見和看法,以及製作更多目的以提升市民的公民質素節目,以及確保公眾知情權的訊息。此外,他還希望在新一年可實行澳廣視直播立法會大會,以及立法會委員會會議全開放讓傳媒採訪。◇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澳廣視澳門論壇欠人手停播 (《市民日報》,31/12/2012)


【本報訊】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因人手問題暫停播放,該節目監製袁海貴預計明年重開節目,他稱,由於節目涉及製作、攝影、記者和主持等工作人員,對新聞部做成一定壓力,再考慮到明年為立法會選舉年,澳廣視希望集中人手做好相關新聞。

袁海貴表示,澳門各行各業面對人手不足問題,而傳媒界亦面對同樣問題,由於節目涉及大量製作、攝影、記者和主持等工作人員,對新聞部做成一定壓力,經過節目編輯委員會決定,將節目暫停。

有傳媒提問是否因管理問題導致人員流失?他解釋稱,各行各業人力資源緊張,澳廣視在招聘上亦遇到困難,目前亦有聘請兼職人手處理新聞工作。

有傳媒指,澳廣視節目大量使用公帑,為何節目仍不穩定?有否向董事會反映相關情況?

袁海貴說,董事會表示會盡量協助人手招聘,以保障澳廣視有足夠的人力資源。

集中人手做好選舉年新聞

他稱,暫停節目的另一個因素是編輯委員會考慮到明年是立法會選舉年,澳廣視希望集中人手做好相關的新聞。至於節目會否延至後年才重開?他說,預計節目2013年會重開,但最終仍要視乎節目編輯委員會的決定。

有傳媒希望袁海貴對節目作出評價,袁海貴表示,澳門論壇播出逾1年,汲取不少經驗,而節目成效交由公眾評價,他希望節目重開時能得到市民支持。

澳廣視稱因人手不足明年會復辦 澳門論壇宣佈暫停 (《華僑報》,31/12/2012)


 【專訪】漸為公眾所注目的澳廣視與市民互動評議時事和社會關注事件的「澳門論壇」,昨日突然宣佈暫停。事件引起訪間質疑,為何作為公營廣播機構對市民發聲渠道的節目說停就停?「澳門論壇」節目監製袁海貴解釋原因是人力資源不足,他稱明年會復辦,但就無具體時間訂定。

 「澳門論壇」該節目是於去年七月開辦,亦是當時澳廣視新管理層比較重要決策,以作為與市民有互動討論公眾議題的空間。而論壇初期也未獲得市民注意,但其後更多社會關注事件和議題的討論,逐漸就引起了公眾注目,而且每星期也成為傳媒必定採訪的事項。然而,在昨日論壇將結束前主持人宣佈該節目將會暫停。對於這突然訊息,坊間議論聲音紛紜。

 記者昨日亦向澳門論壇監製袁海貴追問原因,據解釋,主要原因是人力資源不足。他指,現在澳門各行各業都面對人手不足問題,而傳媒界亦面對這個問題。並稱,論壇的播出,牽涉到大量的製作、攝影、記者及主持等人員,「對我們新聞部構成一定壓力,經過負責論壇的編輯委員會決定,只不過暫停一段時間。」 他又指,因應明年立法會選舉也是暫停論壇的其中原因,「我們希望集中多些人手去做好立法會選舉相關新聞,這也是考慮的原因。」

 記者追問到,澳廣視每年花費納稅人為數不菲的公帑,但節目提供卻是這樣不穩定,新聞部有否向董事會反映所面對的問題?袁海貴回應,向董事局反映了,希望在招聘人員方面提供更多協助,「能夠提供足夠人手。」 有看法指,即使澳廣視新聞部人手較為緊張,但相信也不會影響澳門論壇的節目製作,況且論壇是社會層面的事,不能簡單視為澳廣視節目調動問題。◇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致函警方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26/12/2012)


致 治安警察局李小平局長:

(抄送 政府新聞發言人 譚俊榮)

本會對12月3日下午路環保安高校附近一宗企圖搶槍事件, 貴局未有按程序向媒體通報有關消息表示高度關注及遺憾。

除了警方短訊沒有通知,事發後多個小時、在傳媒主動查詢下,警方才披露有關案情。至翌日警方成功拘捕疑犯,也未有主動及時向傳媒公佈有關訊息,令人質疑警方內部篩選突發事件的通報準則是否符合公眾期望、尊重市民知情權?能否體現警務工作的透明度?基於案件的嚴重性,有可能擾亂公共安全,以及疑犯身份的特殊性,涉及現役高校學員,本會促請 貴局檢討突發事件的通報機制,特別是嚴重罪案、涉及警務人員違規事件的處理方式。

另外,本會收到不少會員求助,指近期在公眾場合採訪行政長官期間,曾受到警方人員不必要的阻撓或分隔,有時甚至因此令現場秩序更加混亂。本會強調,記者並非罪犯,更不是恐怖分子,採訪高官解說政策乃記者天職。官員有權選擇緘默,但警方或政府人員無權用任何手段強行阻止記者提問。特區政府及警方高層曾經多次表明尊重新聞自由,本會隨時樂意與 貴局溝通,期望警員和前線記者能在互相尊重的情況下各盡己職,避免不愉快事件發生。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
2012年12月13日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黎佩兒講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 (《華僑報》,23/12/2012)


【專訪】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黎佩兒指出,港澳媒體近年出現收縮是不爭事賽,但也不用悲觀,因為互聯網和社交網絡亦正發揮著很大功能,成為方便互通消息的渠道。不過,她亦認為,要確保新聞自由也不能只依靠網絡,網絡只是工具,甚麼人用、怎樣用、是否正當用,這也是重要的。」她並強調,面對政治轉變甚或來自政治權力又或經濟財力及社會組織的壓力下,作為前線記者必須堅持其專業的理念,致力行使記者話語權,為弱勢者和公義等發聲。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昨日下午舉辦「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專題講座,邀請了曾任教澳門大學傳播系、現任日本國際教育大學全球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黎佩兒作主講嘉賓;黎佩兒也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記者,參與採訪內地新聞。
 
具有香港與澳門從事新聞記者和傳媒學者經驗的黎佩兒認為,港澳兩地關係密切,在新聞工作上唇寒齒亡,以至新聞自由狀況也是互為影響的。她並指出,港澳兩地都是由過去殖民地到現為特區,而在中國元素大環境下,港澳台命運都一樣。同樣的,在大環境下,影響傳媒的壓力也是存在的。
 
不過,黎佩兒覺得傳媒仍有空間,港澳一直都是內地資訊和探測反應的窗口。她指出,一些在內地視為敏感或無法公開報道的資訊,藉著港澳資訊自由環境而有機會公開傳播,與此同時,內地也利用港澳窗口作用探測外面反應。因此,港澳應繼續扮好中國這個境外傳媒的角色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港澳都面對新聞自由收緊以至記者採訪受限制問題,黎佩兒指出,要珍惜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其實得來不易,如果做新聞記者不專業,或者得不到讀者和聽眾支持,那這個新聞自由會很容易就沒有了。我覺得,新聞專業記者要堅守崗位,而作為市民大眾需給予支持,因為這個對我們來講、對整個社會變化發展,是重要的。」她並認為,目前傳媒處境尚未到最難狀況,未來可能還有更難時候,但作為前線記者一日在崗位上,很重要的就是專業地行使話語權,以及有技巧地和大家互相支持而爭取採訪報道,「你們(記者)是寫緊等一稿的歷史,所有新聞都是歷史初稿。」
 
黎佩兒表示,港澳傳媒同自己過去比較是處境差了,「但當我們同一些更難地區比較,其實我們還有少少空間。(譬如)一張檯是這樣大的空間是用盡,還是對張檯只得這樣空間驚收窄,自己就先自動收窄,還是我盡力而為呢?」
 
她並指出,其實除了政治議題外,還有民生、社會和經濟等許多議題需要探討,尤其澳門發展急速,有許多事情需關注的,傳媒仍有很大空間。◇


學者籲記者珍惜新聞自由 (《市民日報》,23/12/2012)



【本報訊】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日本國際教養大學全球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黎佩兒表示,港澳新聞自由收窄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仍有一點空間,專業新聞工作者應堅守理念,關注弱勢,為不公義事情伸出援手,並呼籲新聞記者堅守崗位,市民大眾要也應給予支持。
  
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舉辦「與老師對話: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工作坊,邀請曾於澳門大學任教、現職日本國際教養大學全球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黎佩兒擔任嘉賓。對於澳門新聞自由狀況,她形容「難未算難」,可能還有更艱難的時候。「你話港澳難咩?難唔過中國??自己同自己比可能差咗啲。」但與更艱難的地區比較時,其實澳門仍有小小空間,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用盡這些空間。她表示,新聞專業行使話語權很重要,「你有咪會否發聲,有筆會否寫,點樣緊守崗位,點樣以自己方式為市民及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很重要。」
  
黎佩兒出版書籍探究1967年至2003年香港新聞自由的情況,她表示,香港媒體收窄是不爭事實,但並不悲觀,互聯網、社交網有互通消息等功能,但提醒不能單純依靠它。對於新聞自由受到打壓時,她坦言,不需要擔心太多,「當然好多嘢困擾你,又蜜蜂又烏蠅,好多古怪事都可能發生,但你最消沉時要問自己為何要入行。」
  
她表示,記者要認定做事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不公義的事情伸出援手。「敏感嘅嘢喺有,但更多社會性的事情,我哋有冇行入去做?有冇關懷弱勢?」她認為現時尚有很多新聞議題尚未被觸及。
  
至於如何勉勵新聞系學生平衡學習同現實中的差距?她笑言冇得安慰,「等於你做消防員,冇人迫你做,你做消防員嗰度發生火警,你唔可以話『又大火』?」記者應當去報道紀錄,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的。但她擔心某些法例及事情規管媒體,不能讓記者發揮其專業角色,對整個社會發展都不是好事。她表示,香港及澳門新聞自由得來不易,要珍惜新聞自由,呼籲新聞記者堅守崗位,市民大眾要也應給予支持。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特寫)特首關心傳媒驚撞親身體 (03/12/2012)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出席一公開活動,傳媒抱着「博一博」心態,在會後提問特首有關萬九公屋若然「跳票」責任誰屬?令傳媒喜出望外的是特首竟然停低開金口:「千祈唔好碰撞影響你哋身體,唔好咁緊張,我慢慢答⋯大家唔好咁緊張,我最緊張係你地嘅身體。」

但事實上,特首身旁G4似乎比傳媒更緊張,當傳媒一圍向特首,身形高大健碩的G4群即時形成人牆,有電視台攝影師險在G4推撞下被攝影機撞傷眼睛,而帶頭提問特首的女記者亦一直被其中一名G4捉住隻手直至訪問結束。特首的確如他所言「企定定」接受訪問,但在G4的包圍及對待下,似乎傳媒亦只可以「企定定」訪問。
  
雖然特首話「慢慢答」,但其實都只係答咗「呢一兩日阿劉司會去呢個立法會,亦會詳細解釋萬九進度」及「(傳媒)又唔使喺今日呢個場合進逼我邊個要負責,如果件事發生咗,我諗一個負責任嘅政府,邊個要負責係好明確,大家唔好咁緊張。」等,實質回應傳媒的並不多,歷時兩分鐘的訪問,特首只分別用了1分鐘時間關心傳媒,1分鐘回答問題。當傳媒想追問時,特首便在G4的保護下迅速離開會場。
  
本報記者 維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劉焯華:立法會無收緊採訪規則 (28/11/2012)


  【本報訊】近日立法會多項安排被指有收緊傳媒採訪自由之嫌。先有團體投訴被禁止在傳媒拍攝區拍攝,再有立法會人員以人牆妨礙記者採訪,罕有地引發言語衝突。立法會主席劉焯華昨回應稱完全無收緊立法會的採訪規則,並強調「喺議事規則內無公民記者的概念」。不過,他隨後以參與活動為由無再回應傳媒的追問。

  前日,新澳門學社指立法會在今個會期起,以「妨礙傳媒拍攝」、「公民記者非傳媒」,並引用議事規則,禁止非傳媒人士在立法會傳媒拍攝區拍攝,議員助理及社團的拍攝工作均受到影響。有傳言指有關禁令是個別議員不滿其錄影片段被上載至互聯網,向立法會主席劉焯華投訴後所致。

  與此同時,前日立法會施政方針辯論大會在休息時間,大批記者被立法會保安員築起「人牆」阻擋,無法接近保安司司長張國華採訪,在場記者更因此與立法會工作人員爆發言語衝突,立法會人員曾揚言「叫警察」,情況罕見,令人懷疑立法會正在收緊採訪規則。

  議事規則無公民記者概念

  就有關情況,劉焯華昨出席一項公開場合時表示,完全無收緊立法會採訪規則,並強調立法會議事規則只能讓「社會傳媒」採訪、「只供電台、電視台、報刊記者使用」。他續稱,並非不同意「公民記者」概念,但「喺議事規則內無公民記者的概念」。

警隊一哥應為典範滿足知情權 (《正報》,28/11/2012)



【本報訊】對於保安範疇的高官前日不回應傳媒關於尹國駒出獄的提問,更需要立法會保安人員把記者和官員分隔。議員陳偉智認為,張國華身為警隊一哥,其言行是警隊的典範,理應配合記者採訪,以滿足市民知情權。

被裁定黑社會首領等罪名成立,被囚十五年的尹國駒在本週出獄,當局會否加強防範、本澳治安會否動盪?前日,記者把上列問題追訪保安司司長張國華等官員,不僅他們沉默,立法會更加派保安人員分隔記者與高官。

直選議員陳偉智表示,保安領域的官員肯定要改善危機處理、風險評估,在回應傳媒採訪方面,同樣要作出改進。他指出,前日記者想趁司長列席立法會的機會,提問最近社會上大眾所共同關心的事,志在釋除公眾疑惑。「本來以司長的水平,答答亦無妨。但由於司長沉默是金,結果要立法會即時成立特別應急部隊,幫司長解圍護駕。」

陳偉智認為,張國華身為警隊一哥,一言一行都會成為警隊的典範。「如何配合記者的採訪,確保市民的資訊權,讓特區享有真正的和諧穩定,對司長來說是義不容辭。」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警隊一哥由立會保安人牆護駕 (《市民日報》,27/11/2012)


  轟動一時的江湖人物尹國駒將於本周六刑滿出獄,有外地傳媒指他計劃於路氹城1酒店筵開450席準備「重出江湖」,近日又傳司警高調拘捕「石岐嘟」是為「殺雞儆猴」,警告黑幫不要亂來。究竟澳門治安會否再度出現亂象?保安當局有否防範措施?對以上種種疑問,身為本澳警隊「一哥」的保安司司長張國華昨列席立法會會議在休息期間並無回應記者追問,而立法會更出動9名保安,為一眾官員「開路」。

  昨午張國華到立法會引介明年保安範疇施政方針並回應議員提問,會議舉行至一半,眾官員及議員例行入休息室休息30分鐘,傳媒在社會中擔任「第四權」角色,捍衛公眾知情權,當然不放過任何提問機會,10多名傳媒趁官員進入休息室時上前追問有關尹國駒出獄的一系列問題,但相關官員對有關問題充耳不聞,掂行掂過,無人回應。

  傳媒問尹國駒出獄 放風話無嘢要講

  及後,傳媒繼續於休息室門外守候一眾官員,隨即有立法會保安人員築起人牆,不讓傳媒靠近休息室。期間,有工作人員引述張國華稱「冇嘢需要講」,要求記者離開「休息區」。記者當然不肯就範繼續苦候,之後工作人員更揚言在追逐時「曾被撞到」、「這裏是立法會大樓」、「不想叫警察到場處理」等,再度要求傳媒離開,雙方爭持不下,立法會工作人員最高峰時更派出9名保安人員「看管」傳媒,最後傳媒決定向後騰出空間,確保一眾官員有足夠空間進入會議廳。

  維護特區政府居民安全本屬保安司範疇,現時外面謠言滿天飛,居民憂心忡忡,當局未有回應,面向記者卻如臨大敵,未知保安當局面對罪案,保護市民安全時,會否更加給力?

本報記者 瀚

立會驚現人牆 阻記者接近採訪對象 (《正報》,27/11/2012)



司長難遇!趁著司級官員一年一次列席立法會,就施政方針與議員進行答問的機會,記者們怎能不爭取訪問,要求高官回應公眾關注的問題,例如:保安當局會否就尹國駒出獄作出防範,以確保公眾秩序和安全。司級官員抵達及離開立法會、半小時休息的進出會議廳,便是記者難得接近官員的三次機會。

昨午,當保安司司長張國華在休息時段離開會議廳時,記者們一直緊跟著並高喊問題,他沒有回應便進入休息室,記者們只好留下來等待,期望他回心轉意,最終出來回答問題。然而,立法會的保安人員不斷增加,一度近十人,築起人牆、拉起人鏈,避免約十名記者再次走近司長。

竟問記者「是否挑戰我」?

其間,記者對立法會的安排及職員的言論提出疑問,一名女職員的答案竟然是:「你現在是否挑戰我!」該職員聲稱,已詢問司長及官員,他們都沒有回應,希望記者不要在休息室、洗手間外面的通道等候,記者們立即表明會騰出空間讓議員、職員等通過。

那名職員便勸說:「希望你們合作少少,大家都是打份工。」有記者回應:「如果我們不合作,我們便已衝進 (休息室) 去了。」那職員稱:「你衝入去,我們有我們的處理方式,你都不要要脅我。…… 因為,我不想出到要警方去處理。」一名資深的記者說:「立法會是市民的地方。」
                                                                                 
本報記者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蘋果》記者澳門採訪被拒入境 (《蘋果日報》,21/11/2012)

本報記者李雅雯手持拒絕入境通知書,上面稱記者「對內部保安的穩定構成威脅」。黃永俊攝


【本報訊】繼上周有本港區議員被澳門當局拒絕入境後,本報一名記者昨往澳門採訪時又再被拒入境,指她「對內部保安的穩定構成威脅」。有澳門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濫權;《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對事件感到莫名其妙,要求澳門當局交代。

關員沒解釋扣留原因

本報記者李雅雯與攝影記者昨日早上由上環港澳碼頭乘船到澳門,擬訪問在當地工作的香港人。到達澳門口岸時,攝影記者順利入境,但李雅雯被關員帶到出入境事務廳的房間,並沒收她的身份證,關員表示要等待治安警察局的決定,沒有解釋扣留原因。

約5分鐘後,關員表示接到治安警察局的電話通知拒絕她入境,並出示一張「拒絕入境通知書」,上面列明澳門當局引用《內部保安綱要法》第17條第4項,稱在邊境發現記者「對內部保安的穩定構成威脅」,故拒絕她入境。記者拒絕簽署該通知書,關員隨即安排即班船要她返港,並將她的身份證交給船員,由船員轉交本港入境處發還。

3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澳出席澳門慶回歸活動期間,當時任職《壹週刊》的記者與家人赴澳旅遊亦曾被拒入境,同日被拒入境的尚有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和另一名本港記者。不過,她去年曾到澳門採訪,3個月前亦有前往旅遊,並未遇任何阻撓。有澳門官員透露,昨有內地官員低調訪澳,或與拒絕入境事件有關。

上周六,新民主同盟大埔區議員任啟邦前往澳門觀看賽車時,也遭澳門當局引用同一法例拒絕入境。對於當局引用針對恐怖分子的條例拒他入境,任形容十分荒謬,將去信保安局,要求澳門交代。

涂謹申批政府不負責

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狠批政府濫權,他指過往亦收過來自台灣和荷蘭的普通遊客因被拒入境求助,他曾要求政府交代執法準則,但政府從不回應。《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對記者正常採訪被指威脅保安穩定感到「莫名其妙」,促澳門當局解釋。本報昨再向澳門治安警察局查詢但未獲回覆。

本港保安局指,尊重其他地區依法執行他們的出入境管理,不會干涉外地出入境管理部門就個別個案的決定。立會議員涂謹申批評局方不負責任,政府有責任保障港人正當旅遊權益。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特寫)保安人員玩針對阻澳門傳媒拍攝 (《市民日報》,28/09/2012)


昨日首屆京澳洽談會在首都北京開幕,由行政長官崔安、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及市委副書記王安順主持,會場內外保安嚴密,保安部門只向澳門及北京兩地傳媒各發出4個近攝證件,其餘到場採訪傳媒只能遠遠站在後方拍攝採訪,北京方面如斯安排,作為傳媒可以理解及願意配合。

但,當崔世安和王安順巡視「澳門特色產品展賣周展館」時,在場的保安人員突然對澳門傳媒宣布沒有「近攝證」的不能拍照,在場的澳門記見狀即向澳門特區相關部門提出抗議,皆因澳門傳媒獲發的4個「近攝證」,分別已被新聞局、兩間電視台及澳日瓜分,報章傳媒只有澳日一家有「近攝證」,如此豈不變相在展館禁制其他澳門傳媒拍照,太不公平!為免「無貨交」,澳門傳媒當然不會就範,於是不斷嘗試突破保安人員的攔阻拍攝特首巡場,但保安人員也不客氣,出手擋鏡頭,推撞澳門記者行為不斷,更有人放下狠話:「再影就拉走你!」

相較於內地傳媒,澳門傳媒均相當克制,嘉賓移動時也很配合盡量後退,但保安人員的相關行為,令澳門傳媒深感委屈。新聞局及特首辦人員或許是「睇唔過眼」,雖曾嘗試與保安部門負責人溝通,希望他們能克制一點,好讓澳門傳媒順利完成工作,但仍不果;且只針對澳門傳媒出手攔阻,澳門方面又無晒符,令一眾傳媒氣得牙癢癢,大呼「北京保安部門使唔使咁惡呀?」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兩法商議民調 失衡‧引導‧不科學 (《正報》,21/09/2012)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批評,修改《出版法》、《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不科學。受訪者閱讀的「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失衡,除了存在多項事實錯誤與邏輯錯誤外,提及的是外地新聞工作者「個人不規則」情況,不提本地新聞自由受到侵害的情況。「基於如此偏頗的資料,不難想像受訪者被引導去認同加強監管傳媒的措施。」

新澳門學社認為,花費三百多萬元公帑展開的修改《出版法》、《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不科學。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昨早到新聞局遞信後表示,那民調依靠「平衡簡介資料」及「專家」來提高受訪者對主題的認識,可是,學社早已在去年十二月已公開指出,那份「資料」存在多項事實錯誤與邏輯錯誤。

周庭希昨日也提出新的批評:那份「資料」引用的例子大多是歐美新聞工作者「個人不規則」的情況,且加以扭曲和放大,相比之下,「新聞自由」就只用「受憲法律保障」輕輕帶過,忽略了大量新聞自由受壓迫的事例,更缺乏本澳新聞自由受侵害的事件,令受訪者不能全面認為本澳新聞界的生態和問題。他說:「基於如此偏頗的資料,不難想像受訪者被引導去認同加強監管傳媒的措施。」

前日,新聞局及商議式民調研究團隊舉行「期末報告」發布會,在簡報內容中,有以下的字句:「分析顯示: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被問及為何將「自律」和「自由」放在同一問題,要求市民回答?民調項目總監、易研方案 (澳門) 有限公司總監張榮顯回應:「我們的問卷是分開來問的……」

張榮顯回答未釋疑

然而,從已公布的問卷中有一問題:「如果澳門記者自主成立咗一個自律機構,你覺得以下情況有幾可能會發生?」隨之而列出的四個可能如下:「記者嘅採訪報導會更自由」、「記者收受賄賂情況會增多」、「記者在報道中誹謗他人情況會增多」、「記者報道公眾私隱嘅情況會減少」。

周庭希表示,上述所謂的「分析顯示」根本不是分析結果,而是問卷的其一個問題,且是以「經驗性假設」提問。他認為,在「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忽略本澳新聞自由受侵資料的情況下,民調末期報告作出「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有助提昇記者自由度」的結論,只在玩耍數字遊戲、缺乏理據、不科學且無意義。

刻意避開本地觀察員意見

他也指出,調研團隊未按照學術方法,沒有把第三方對其研究的批評及自己對相關批評的回應列於期末報告內,也沒有列明是次研究的限制。此外,期末報告只列出「海外觀察者」對民調的反饋意見,「本地觀察者」卻沒有被邀請提供意見。他說:「合理質疑中標公司易研方案在民調進行後感受到批評的聲浪後,刻意避開本地觀察員批評的意見。如此態度絕不嚴謹。」

商議式民調屬商標要交授權費

周庭希表示,「商議式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 不是開放的學術名稱,而是註冊商標。中標公司需向「發明者」美國 James Fishkin 教授繳交授權費用。有市民的投訴更指出,授權費用近百萬元,即約佔總價的三份一。新澳門學社促請新聞局向公眾交待該三百多萬費用的分項的「去向」。



仇國平有此擔憂 業界仍會成立自律機構

【本報訊】澳門大學副教授仇國平指出,大部份參加商議式民調的市民缺乏新聞專業知識,對於業界是否設立自律機構,很需要調研團隊安排的專家回答疑問。不過,那些專家都是「自己友」,立場不是中立,便是支持,很缺乏反對意見。仇國平擔心,一些親政府的新聞界人士和社團,仍會推動危害新聞自由的自律機構,故此,市民要提高警覺,並加入捍衛的行列。

去年十二月四日,政府委託的民調機構舉行修改《出版法》、《視聽廣播法》民調「商議日」,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仇國平也是當日的觀察員。他昨日表示,相對於是否、如何設立新聞界自律機構,絕大部份市民更關心新聞報道和澳廣視的質素。

而且,大部份受訪者原是對自律機構不明所以的,需要一組「專家」解答疑問。仇國平認為,「商議日」的專家全是「自己友」,「他們當時的言論,或是中立,或是贊成成立自律機構,沒有人說反對。」不過,在那「商議日」前,已有學者公開反對自律機構,但這類意見卻在專家與受訪者討論時所欠缺。

仇國平指出,修改兩法涉及新聞專業知識,受訪者不可能透過調研團隊提供的「平衡簡介資料」或「專家意見」,而在短時間內有很充份的認識。他認為,透過動員對新聞行業認識很不足的市民,又提供一些有利成立自律機構的資訊,從而得出成立自律機構的答案,「我覺得,整個研究的水份很高」。

澳門新聞界的自我審查相當嚴重,他擔心,若業界成立自律機構,新聞管理將更傾向官方,甚至,內地箝制新聞自由的模式更影響本澳業界。他指出,外國成立自律機構是因為社會已出現濫用新聞自由的情況,但是,本澳的新聞自由不單沒有被濫用,反而被限制,所以,是沒有需要成立這類機構的。

此外,調研團隊指出:「分析顯示,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仇國平表示,看不到自律提升自由的邏輯。他擔心,一些親政府的新聞界人士或社團,拿著這個有問題的分析結果推波助瀾,推行自律機構的設立。仇稱:「希望澳門市民警惕,參與維護新聞自由的行列」。

新聞自由分數被高估

這次的民調的期末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澳門新聞自由的最終評分為六點三六 (十為滿分)。「這是分數是高估的。」仇國平認為,新聞自由以往不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反之,在商議式民調後,有社團就新聞自由發出聲明,也有市民因這議題發起示威等,他相信,現在要求當天的受訪者再評分的話,結果應低於之前的六點三六分。據他對新聞界的觀察,給本澳新聞自由的評分為四。



 易研方案稱嚴謹中立完成報告

【特訊】受新聞局委託執行修改《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的易研方案發出新聞稿稱,報告所有分析及研究結果均由市民調查中所得,研究團隊以嚴謹、中立態度完成。
易研方案聲明如下:

「就某社團對敝司執行之《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意調查的言論,茲聲明如下:

1)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執行是次商議式民意調查,乃由該方法的始創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James Fishkin教授親自帶領,整個流程按照一貫的嚴謹規範實施,從問卷設計、平衡簡介資料的製作、小組討論及大組答問,皆貫徹科學、公開和透明的原則,這些可以從平衡簡介資料經由社會上不同意見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和直選議員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的審議,以及在二O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商議日中,代表不同觀點的大組答問專家、第三方觀察員包括五十六位海外專家和學者、五十八位本地社會人士及記者全程參與、觀察或採訪體現出來。絶大部份參與商議日活動的市民和海外觀察員對於當天活動的安排和流程均表示讚賞和肯定。

2)此方法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James Fishkin於一九八八年創立,其程序及科學分析方法具有嚴謹的學術規範,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實踐超過七十多場,涉及的議題廣泛,例如最近日本商討國家核能政策、去年韓國討論南北韓關係和美國加州商討其未來路向、丹麥討論是否採用歐元等等,並引起國際媒體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給予正面評價。

3)此方法有別於傳統的民調方法,它強調參與者的代表性和平等性,特點是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執行。它並不是簡單地單純以問卷收集民意,而是提供平等的機會予參與者,在經過閱讀正反雙方觀點的資料、小組討論和大組專家答問的過程,最終呈現出來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民意。當中的平衡簡介資料,其製作是嚴格按照商議式民調的一貫要求及規範,在James Fishkin教授的帶領下,由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爲了保證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平衡性以及全面性,文本撰寫完成後提交至平衡簡介資料顧問委員會審閱(委員會成員來自本澳中葡媒體、大學學者、立法會議員)。所有問卷、平衡簡介資料及執行過程都可以在主題網站獲得 http://dpmacao.org 。

4)在是次研究報告中,所有分析及研究結果乃基於從市民的調查中所得,研究團隊由始至終都以嚴謹、中立的態度來完成,並尊重每位市民的真實意見。對於研究報告中的具體問題,研究團隊歡迎理性的學術探討。

5)是項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整天的商議活動,多數市民擔憂由官方成立出版委員會,贊成成立 「在非現行法律規範下,由業界主導、市民參與」 的出版委員會。從政府有意刪除原法例中具有爭議性的、由官方主導成立的委員會的決定,體現了是次研究成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價值。

6)James Fishkin教授對於商議式民調在澳門成功實踐表示祝賀,並對研究團隊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感到十分滿意。澳門兩法修訂商議式民調已納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商議式民調專題網站之中,更多的相關資料將陸續上載至該網站:http://cdd.stanford.edu/

7)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是在本澳註冊成立的第三方獨立商業研究機構,通過合法的、公開的競標方式取得是項服務合約,並根據合約依時完成服務。對有關研究報告以外的、不符事實的財務開支的猜測,在發布會上已作說明,在此不再置評。」



新聞局肯定商議式民調研究結果  

【特訊】就有團體向新聞局表達對《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的意見,新聞局回應如下:

《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意調查項目由商議式民調的始創人、史丹福大學教授James Fishkin親自帶領執行,研究團隊由易研方案、美國史丹福大學、葡國里斯本大學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的專家學者組成。整項研究貫徹科學、公開和透明的原則,民調期末報告、全部問卷和平衡簡介資料均上載至網站,供學術界和公眾檢驗。

易研方案按照服務合約於八月三十一日向新聞局提交了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這份報告無論從質與量,都體現了研究團隊的高度專業和付出的大量努力。新聞局按照內部行政程序確認了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研究結果將為特區政府展開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對於研究團隊圓滿履行服務合約要求,並提供了客觀、科學和專業的學術研究服務,新聞局予以肯定,並感謝研究團隊付出的努力。

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的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的所有內容,包括報告正文的中英文版以及相關附錄,合共超過1,800頁,內容除了有中期報告內三次民調的初步結果和分析市民對兩法意見的方向性描述外,還有對「公眾組」和「專業組」對修法意見的民調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商議式民調各環節的工作安排、平衡簡介資料、問卷內容以及「商議日」合共44場小組討論和4場大會問答共約40多萬字的會議錄逐字稿等大量資料,均已上載至本局網站,供公眾查閱。

為了收集傳媒和社會大眾對修訂兩法的意見,新聞局去年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了修改《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的民意調查和分析服務的公開招標,並收到兩份標書。經綜合分析並考慮組成投標書的各項要件,認為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建議引入的國際先進調查方法 ── 商議式民意調查法,能讓公眾在得到充分資訊的情況下參與民調。其優點可以有利於公眾加深對議題的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溝通,符合本服務的要求和希望達至的效果。

是次民調結果不但具科學性和代表性,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民眾實踐平等的公民參與,從研究數據得知,這有助提高市民對公共議題的認知、促進社會溝通,以及提高公民素質,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學社指修改兩法商議式民調不科學 (《市民日報》,21/09/2012)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昨到新聞局遞信,質疑當局為修改《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所作的商議式民調欠缺嚴謹及不科學,例如民調過程中向受訪者派發的資料,忽略本澳大量新聞自由受壓迫的事例,卻扭曲放大歐美新聞工作者不規則的情況,不難想像有意引導受訪者認同需加強監管傳媒。學社又指,相關民調花費300多萬元,其中竟有近百萬用作支付授權費用,促請審計署介入徹查有關費用是否用得其所。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遞信後向傳媒表示,新聞局為修改兩法舉行的商議式民調,在方法中不熟悉傳媒生態的受訪者派發的所謂「平衡簡介資料」,主要是引用歐美新聞從業員不規則事件的例子,不為本地居民熟悉之餘,卻忽略本澳大量新聞自由受壓迫的事例,例如在多次遊行期間警方阻礙記者採訪、2009年有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致電公營電視台高層批評有記者問及「曾否要求間選議席」等。

他批評是次民調所依靠的「平衡簡介資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編撰者試圖隱瞞受訪者本澳多宗與新聞自由有關的實例,同時扭曲並放大歐美新聞工作者「個人不規則」的情況,如此偏頗的資料,不難想像受訪者會被引導去認同需要加強監管本澳傳媒。他形容「平衡簡介資料」以及問卷的設計可比喻作向受訪者輸入垃圾,得出的結果亦只會是垃圾。

促審計署徹查民調花費合理性周庭希又指出:相關民調的期末報告結論是「生安白造」,報告聲稱分析顯示成立業界自律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但所謂「分析顯示」並不是一個分析結論,而是問卷的其中一個問題和預設立場,且是透過電話訪問,讓受訪者對成立業界自律機構能否提升記者自由度進行評分,在「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忽略本澳新聞自由受損害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只在玩數字遊戲、缺乏理據、不科學且無意義,故有關民調的結論不應被政府採納為可信報告。

另外,周庭希續提到是次商議式民調花費300多萬元,惟該民調團隊有主要成員曾在香港進行民調時被爆出嚴重學術操守問題,難免影響是次民調的公信力;同時基於「商議式民調」是註冊商標,是次民調中標公司需向美國的「發明者」支付授權費用,而學社收到有市民投訴指該授權費用近百萬元,為此學社要求審計署介入,徹查政府向該民調公司批出300多萬元進行的民調是否用得其所。

新聞局:民調資料供公眾檢驗對於新澳門學社提出的質疑,新聞局昨發出新聞稿肯定有關商議式民調的研究結果,又指整項研究貫徹科學、公開和透明原則,而民調期末報告、全部問卷和平衡簡介資料均上載至網站,供學術界和公眾檢驗。

而負責商議式民調的公司「易研方案」亦發出新聞稿,強調報告所有分析及研究結果均由市民調查中取得,研究團隊以嚴謹、中立態度完成。該公司又稱服務合約是通過合法、公開的競標方式取得,並根據合約依時完成服務,對有關研究報告以外、不符事實的財務開支的猜測,早前已作說明,不再置評。



學者憂記者自律機構受操縱

【本報訊】對於新聞局前日公布為修訂《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而進行的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提到結論是由記者成立自律機構將有助提升記者採訪和報道自由度,有學者憂慮相關結論會產生「推波助瀾」效果,出現「親政府」的傳媒業者成立自律組織,令相關委員會變相由「親政府人士」操縱,最終仍然令新聞自由受到干預。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仇國平表示,相關商議式民調的問卷設計,不停向受訪者詢問關於設立出版委員會等意圖監察傳媒的機構,且民調所依靠的「平衡簡介資料」亦傾向引導受訪者成立出版委員會和視聽廣播委員會,批評整個研究的水份極高,根本不可以作為修訂《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的準則,完全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仇國平續指出:有關民調的結論提到由記者成立自律機構,將有助提升記者採訪和報道自由度,意味政府傾向業界成立自律組織,或鼓勵業界成立自律組織。他坦言政府的鼓勵可透過「畀錢或畀權」,此舉會產生「推波助瀾」效果,出現「親政府」的傳媒業者成立自律組織,令相關委員會變相由「親政府人士話曬事」,根本會影響業界在新聞自由上的管理,呼籲市民應警惕和保障新聞自由。他又認為,本澳傳媒業界目前尚未用盡新聞自由,亦未出現像其他國家傳媒濫用新聞自由進行偷拍等行為,故本澳傳媒業界根本不需要成立任何委員會。

另外,相關商議式民調花費350萬元公帑,負責民調的易研方案總監張榮顯解釋稱該民調最大開支用在商議日期間為500人提供全日膳食,又指海外平均一個商議式民調的費用以百萬美元計。仇國平狠批有關民調最大費用竟用於「飲飲食食」等部分,又質疑歐洲當地的薪酬水平遠比本澳高,相關民調機構以本澳進行民調的費用與海外比較完全不科學,故他會致函審計署要求徹查有關費用是否合理。

新澳學社向新聞局遞信 質疑商議式民調可信性 (《華僑報》,21/09/2012)


 【專訪】新澳門學社昨到新聞局遞信,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批評,修訂《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的商議式民調報告欠缺嚴謹和科學及充滿矛盾。當中負責民調機構向參與商議民調巿民提供的「平衡資料」偏頗,更刻意隱瞞澳門新聞自由受侵情況,誤導公眾,並會令到受訪者誤解下而作出意見。他又揭穿,調查報告的分析結果生安白造,所述的「成立業界自律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並不是巿民在商議討論得出的結論,實際是問卷的其中一個問題和預設立場,卻「問題當答案」;質疑作出這所謂「結論」,是為未來成立監管傳媒的組織而埋下伏線。另外,對於報告一方面指澳門新聞自由有待提高,但另一方面卻建議維持當前新聞自由水平的前提下修法,周庭希指這是前後矛盾,「假設按這建議修法,只會維持現時有待提高的新聞自由水平,而非提高。」他並指出,民調報告不可信。

 學社指出,雖然當局最終從善如流決定刪除具爭議性的設立出版委員會和制訂新聞工作者通則的條文。可是當局連月來漠視公眾對該花費三百多萬元「商議式民調」的科學性、嚴謹性、團隊成員操守的質疑,學社為此提出了五大問題,包括:「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失衡;報告結果是垃圾輸入、垃圾輸出;缺乏科學態度、學術嚴謹性;研究團隊成員被爆學術操守醜聞;天價授權費用。

 對於「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失衡問題,學社指出,「平衡資料」主要引用了歐美傳媒事件的例子,多不為本地居民所熟悉,而且所引用的例子大多是關於新聞工作者「個人不規則」的情況,相比之下,「新聞自由」就只用「受憲法律保障」輕輕帶過,忽略了大量新聞自由受壓迫的事例。就以本澳為例,二0一一年及之前就已經有多宗新聞自由受侵的事件曝光,例如,在多次遊行期間警方阻礙記者採訪、二00九年有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致電公營電視台高層批評有記者問及「曾否要求間選議席」、有記者以「播出受訪者錄音」之名而被提起紀律程序等。

 學社亦提到,報告「分析顯示」稱「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此「分析」根本不是分析結果,而是問卷的其中一個問題,以「經驗性假設」詢問受訪者評分「認為可能或不可能」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提升記者自由度。而在三次問卷調查當中(電話、商議前、商議後),「認同成立自律的機構有可能提升記者自由度」所得結果差異不大,即是,使用普通的電話調查都能得出非常接近的結果。在「平衡簡介資料」嚴重忽略本澳新聞自由受侵資料的情況下,報告作出「成立業界自律的機構有助提升記者自由度」的結論,只在玩耍數字遊戲、缺乏理據、不科學且無意義。

 而報告「比較顯示」稱「澳門新聞自由度有待提高」,但同時建議「在維持當前新聞言論自由水平的前提下」修法,是前後矛盾的。建議「在維持當前新聞言論自由水平的前提下」是否假設了目前新聞自由水平已為公眾所接受?報告是否在建議「維持澳門新聞自由度在所謂『有待提高』的水平」下修法?有關「建議」實在令人費解。

 學社還批評,今次民調所依靠的「平衡簡介資料」荒謬在於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編撰者試圖隱瞞受訪者本澳多宗與新聞自由有關的實例,同時,扭曲並放大歐美新聞工作者「個人不規則」的情況。基於如此偏頗的資料,不難想像受訪者會被引導去認同加強監管傳媒的措施。

 學社稱,「商議式民調」不是開放的學術名稱,而是註冊商標。中標公司需向「發明者」美國Fishkin教授繳交授權費用。而新澳門學社收到有巿民投訴指出,授權費用近百萬元,即總價的約三分一是去了美國人的手中。新澳門學社促請新聞局向公眾交待該三百多萬元費用的分項「去向」,讓公眾判斷是否花得物有所值。◇



新聞局肯定民調期末報告 易研方案稱不評開支猜測

 【澳門電台九月二十日消息】新聞局已確認所委託機構提交的修改《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研究結果將為特區政府展開下一步工作提供堅實科學依據。

 新聞局發出的新聞稿中,肯定研究團隊圓滿履行服務合約要求,提供客觀、科學和專業的學術研究服務,報告質與量均體現研究團隊高度專業。新聞局稱,民調期末報告、全部問卷和平衡簡介資料均全部上載網站,供學術界和公眾檢驗。

 另,受新聞局委託執行修改《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的易研方案九月二十日發出新聞稿稱,報告所有分析及研究結果均從市民調查中所得,研究團隊以嚴謹、中立態度完成。

 另外,易研方案指出,服務合約是通過合法、公開的競標方式取得,並根據合約依時完成服務,對有關研究報告以外、不符事實的財務開支的猜測,早前已作說明,不再置評。◇

學社質疑民調欠科學 (《澳門日報》,21/09/2012)


【本報消息】新澳門學社昨日上午十一時到新聞局遞信,質疑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而進行的商議式民調欠缺科學性及嚴謹性,並質疑政府向研究單位批出的三百萬元經費是否用得其所,要求審計署介入。

易研指研究嚴謹中立

負責是次商議式民調的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昨晚發出新聞稿回應,指所有分析及研究結果基於從市民調查所得,研究團隊始終以嚴謹、中立的態度來完成。服務合約是通過合法、公開的競標方式取得,並根據合約依時完成服務。

對有關研究報告以外、不符事實的財務開支的猜測,早已作說明,不再置評。



新聞局肯定商議式民調結果 強調研究貫徹科學公開透明原則

【本報消息】新聞局訊:就有團體向新聞局表達對《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的意見,該局回應如下:《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意調查項目由商議式民調的始創人、史丹福大學教授James Fishkin(詹姆斯·費希)親自帶領執行,研究團隊由易研方案、美國史丹福大學、葡國里斯本大學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的專家學者組成。整項研究貫徹科學、公開和透明的原則,民調期末報告、全部問卷和平衡簡介資料均上載至網站,供學術界和公衆檢驗。

網載調查資料供查

易研方案按照服務合約於八月卅一日向新聞局提交了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這份報告無論從質與量,都體現了研究團隊的高度專業和付出的大量努力。新聞局按照內部行政程序確認了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研究結果將為特區政府展開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對於研究團隊圓滿履行服務合約要求,並提供了客觀、科學和專業的學術研究服務,新聞局予以肯定,並感謝研究團隊付出的努力。

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的商議式民調期末報告的所有內容,包括報告正文的中英文版及相關附錄,合共超過一千八百頁,內容除了有中期報告內三次民調的初步結果和分析市民對兩法意見的方向性描述外,還有對“公衆組”和“專業組”對修法意見的民調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商議式民調各環節的工作安排、平衡簡介資料、問卷內容以及“商議日”合共四十四場小組討論和四場大會問答共約四十多萬字的會議錄逐字稿等大量資料,均已上載至新聞局網站,供公衆查閱。

為了收集傳媒和社會大衆對修訂兩法的意見,新聞局去年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了修改《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的民意調查和分析服務的公開招標,並收到兩份標書。經綜合分析並考慮組成投標書的各項要件,認為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建議引入的國際先進調查方法——商議式民意調查法,能讓公衆在得到充分資訊的情況下參與民調。其優點可以有利於公衆加深對議題的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溝通,符合該服務要求和希望達至的效果。

結果科學具代表性

是次民調結果不但具科學性和代表性,亦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民衆實踐平等的公民參與,從研究數據得知,這有助提高市民對公共議題的認知、促進社會溝通,以及提高公民素質,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