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昨討論廣播事務管理局對亞視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事件的調查。有議員不滿廣管局向亞視罰款 30萬元,認為懲罰過輕,力促廣管局就亞視管理層在事件中的角色進行調查,並修改發牌守則,加強對管理層干預新聞自由的監管。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昨指,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曾在立法會上,指自己與高級副總裁鄺凱迎,都與亞視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事件無關,但廣管局的調查報告已證實盛當日說謊。
亞視無派人出席會議
他續稱,廣管局對亞視罰款 30萬元的懲罰過輕,「等於李永達超速駕駛只係罰 10蚊,係咪冇作用?點解唔發警告信?點解唔考慮撤銷牌照?」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則要求廣管局把事件記錄在案,作為下次續牌的考慮。
廣管局主席何沛謙指出,是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亞視作為持牌機構,能否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已考慮對公眾影響、誤報嚴重性、亞視回應的態度等而作出判罰;但不排除以後會對個別管理層進行跟進調查。他強調現正亦就王征在亞視的身份及角色進行相關調查,但不想就個別人士的誠信問題作定論。亞視書面回覆指出,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沒有提供足夠時間讓亞視就是次會議徵詢法律意見,而王征及盛品儒則因要公幹而缺席會議。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廣管局擬查亞視管理層 「是否適當人選」(《明報》,13/12/2011)
廣管局主席何沛謙
【明報專訊】亞視誤報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死訊,被廣管局罰款30萬元,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的角色尚在調查,廣管局主席何沛謙不排除以管理層「適當人選」(fit and proper)的方向調查;亞視正就廣管局對誤報的裁決尋求法律意見。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昨加插議程,跟進廣管局對亞視誤報「江死訊」的裁決,被指「講大話」的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以及兩度指示新聞部報道江死訊的高級副總裁鄺凱迎均沒應邀出席,亞視只提交由盛品儒簽發的信件。
亞視缺席立會委員會
該信表明亞視正就廣管局裁決尋求法律意見,不想因任何行動有損其立場,包括出席上述委員會,並指會議通知時間太短,他和鄺凱迎已計劃出外,無法更改行程。對於王征在亞視的角色,信件引述初步法律意見,指廣管局就此作出的調查屬於審理中的案件(sub judice),立法會或亞視都不被期望採取任何妨礙或有損調查的行動。
廣管局主席何沛謙拒絕透露調查時見過的亞視管理層,而該信披露盛品儒和鄺凱迎曾出席廣管局的訪問。何沛謙昨在會上不排除會以「適當人選」方向作調查。據《廣播條例》,電視台董事和主要人員要是「適當人選」,誠信屬其中一個考慮。
民主黨議員劉慧卿昨批評盛品儒「講大話」,直言「立法會一定會處置他」,並建議無權公開調查內容的廣管局修例,以增加聆訊調查權。民主黨李永達質疑廣管局不向亞視發警告信,以告誡亞視若再犯會除牌。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亞視高層干預新聞零處分 議員斥盛品儒說謊 廣管局續查王征角色 (《明報》,06/12/2011)
亞視誤報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死訊,被廣管局裁定違反《電視節目守則》。廣管局主席何沛謙批評,亞視在調查期間提交的資料前後矛盾,態度不合作。(余俊亮攝)
【明報專訊】亞洲電視7月誤報國家前領導人江澤民死訊,廣管局調查後公布結果,批評亞視於誤報後沒有即時澄清,提交的資料又前後矛盾,態度不負責任,決定判罰款30萬,成為首次有電視台因誤報新聞而被罰款。至於亞視高層過去曾表示未影響新聞部工作,又指時任亞視高級副總裁的鄺凱迎並非江死訊的消息來源,廣管局調查卻發現,鄺曾兩度指示新聞部盡快報道江死訊,但廣管局最後無就干預新聞部一事處分亞視。
有立法會議員質疑亞視高層「講大話」,管理一塌糊塗,誠信備受質疑,不適宜管理電視台。
亞視﹕接受裁決 對報告有保留
亞視昨發表聲明,接受廣管局裁決,但對報告中個別內容有保留。代表大股東蔡衍明出任亞視董事的黃寶慧稱,亞視新聞部受干預,促害群之馬自己退出亞視。
亞視新聞7月6日誤報江澤民死訊,廣管局接獲45宗投訴後,循該報道的準確性及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在亞視的角色兩方面調查。廣管局主席何沛謙表示,無直接證據確定王征在誤報事件中的角色,正就他在亞視的角色全速調查,現進入「後期階段」,將於不久將來公布結果。
誤報死訊未即時撤回 罰款30萬
至於亞視誤報江死訊,廣管局裁定違反了《電視節目守則》,判亞視罰款30萬元。廣管局認為,亞視未能證明已盡一切合理努力確保報道準確無誤,且在新華社澄清後無即時撤回錯誤報道,相反要在近4個半小時後才撤回報道及致歉(見圖)。
廣管局又指亞視提交的陳述前後矛盾,亞視10月提交的信件表示新聞部「根據一個或多個消息來源」作報道,但發信人鄺凱迎在信末又指「不能確定是據一個或多個來源」。同時,亞視在11月提交的信件表示,已向時任新聞部高級副總裁梁家榮及時任副總裁(新聞及公共事務)譚衛兒查詢,指他們基於專業操守拒透露消息來源。不過,廣管局懷疑亞視有否查證,而亞視在7月7日(誤報翌日)後,亦未曾向二人查詢,批評亞視不負責任,對此表示遺憾。
鄺凱迎兩促報道死訊 保證承擔責任
此外,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於9月在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表明,他本人、王征及鄺凱迎都不是死訊消息來源,並強調管理層從未對新聞部的編輯自主施加任何影響。不過,廣管局卻證實鄺凱迎兩度示意新聞部盡快報道江澤民死訊,並保證他和亞視會承擔責任。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黃毓民批評,報告證實當日盛品儒「講大話」,一塌糊塗的管理層前言不對後語,誠信已出問題,不適合再管理電視台。他指下周一會議加插議程討論此事,並會邀請盛品儒及鄺凱迎出席。
議員董事促引咎辭職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新聞部自主獨立是本港重要價值,但盛品儒「講一套,做一套」,若廣管局報告屬實,盛品儒有責任解釋上述3人不是消息來源的說法,否則屬「講大話」,他與鄺凱迎都應引咎辭職。
代表大股東蔡衍明出任亞視董事的黃寶慧昨透過電郵回覆,對亞視誤報受罰深感痛心,證明有幕後黑手介入亞視新聞部,傷害了亞視的專業及新聞團隊士氣。她要求這些害群之馬應自己退出,不再干預亞視。
亞視牌照將於2015年屆滿,對於今次判罰會否影響其續牌,何沛謙指任何機構續牌時都會一併考慮過去12年的違規情及投訴。
【明報專訊】亞視今次被判罰30萬元,是節目內容違規的最高罰款紀錄,亦是首度有廣播機構因誤報新聞而被罰款。
根據《廣播條例》,持牌機構首次被罰不得超逾20萬元,第二次被罰則不得逾40萬,其後則不得超過100萬。過去10年,亞視已4度被廣管局罰款,其中2004年曾因《飲食天王II》過分突出贊助的食肆,產生等同廣告宣傳效應,被罰款21萬。
在非節目內容違規方面,無曾因違反防火牆規定,於05年被罰30萬;亞視則於06年因有不符合資格人物控制機構,而被罰款25萬。
【明報專訊】雖然證實亞視管理層曾干預新聞部,但廣管局表示,由於不在其管轄範圍,故未有評論干預一事。記協、學者及議員均認為亞視管理層向新聞部施壓,罰款30萬元不具阻嚇力,建議把干預新聞自由列為考核電視台主要人員的因素,或作為續牌的考慮條件。
廣管局主席何沛謙表示,亞視管理層介入新聞部不是今次調查重點,法例及守則亦沒容許廣管局輕易介入傳媒機構分工、人事及運作,加上有學者對監管機構介入廣播機構有保留,故不可罔顧法律基礎下判斷。
記協主席麥燕庭、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及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都認為,廣管局的調查反映亞視管理層明顯向新聞部施壓,其中麥及杜不滿廣管局對此不作評論。
學者記協﹕管理層明顯施壓
對於誤報責任誰屬,三者都認為新聞部有一定責任,但最大責任在於管理層。杜耀明說﹕「要怪就怪管理人,新聞部將未經證實的消息播出,都是因為由上而下的壓力,下面的人都是迫於無奈接受,前線不可說無責任,但做老闆的責任大一點。」蘇鑰機則表示,以電視營運而言,30萬元罰款明顯不足。他認為廣管局應將管理層是否尊重新聞自主等表現,列為續牌考慮因素,加強阻嚇力。麥燕庭則建議,廣管局應要求管理層保證新聞部守則可以落實方可續牌,以免同類事件重演。
根據《廣播條例》,電視台主要人員的其中一項資格,是要考慮他是否具有誠信公正品格紀錄。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待廣管局完成調查王征的角色後,當局應全面檢討,考慮把干預新聞部列為考核電視台主要人員的因素。
【明報專訊】除了誤報江澤民死訊,亞洲電視兩個節目《理財博客》及《走進上市公司》亦分別因違反《電視節目守則》及《電視廣告守則》,被廣管局嚴重警告及警告。有學者認為,只發出警告而不明言再犯會如何懲處,阻嚇力不大。
廣管局接獲5名市民投訴《理》在財經新聞節目中加插廣告,廣管局雖裁定該節目是可接受贊助的財經節目,但因亞視在3天內,在同一節目的兩集內分4個環節詳細報道和分析同一家上市公司,又使用節錄自本身為廣告雜誌的《走》的片段,過分突顯了該公司造成顯著宣傳效果,裁定亞視違反《電視節目守則》,發出嚴重警告。
另外,有兩名市民投訴《走》,將財經資訊和分析與廣告混合,令觀眾混淆。廣管局認為,有關廣告以節目形式出現而未能令觀眾即時察覺其為廣告,裁定違反《電視廣告守則》,向亞視發出警告。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非新聞節目可接受贊助,但將廣告拍成資訊節目明顯是利用法律漏洞,若不清楚標明為廣告,市民根本無從分辨,令市民接收誤導信息。他又質疑警告阻嚇力不大,認為當局應明言再犯的罰則。
誤報江死訊亞視罰 30萬 王征甩難 黑手直指鄺凱迎 (《蘋果日報》,06/12/2011)
亞洲電視今年 7月 6日在六點鐘新聞報道中誤報江澤民死訊。 亞洲電視畫面
廣管局主席何沛謙(中)表示,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及未有盡快撤回,判罰款 30萬元。
【本報訊】亞洲電視今年 7月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廣播事務管理局裁定亞視報道不準確及延誤更正,罰款 30萬元,創同類個案最高紀錄。局方指是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兩度下令新聞部高層梁家榮及譚衞兒盡快播出死訊的,但對於被質疑是「幕後黑手」的亞視投資者王征,廣管局卻稱他在事件中的角色並非調查重點。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鄺凱迎干預新聞編輯自主,應引咎辭職。記者:張文傑 麥志榮
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翌日才撤回報道,廣管局共接獲 45宗投訴。廣管局主席何沛謙昨召開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並批評鄺凱迎代表亞視提交的書面陳述前後矛盾:亞視 8月時曾表示新聞部是基於一個當時有理由相信可靠的外間消息來源報道, 10月卻指新聞部根據一個或多個消息來源。廣管局斥亞視態度不負責任、無提供準確資料,對此表示遺憾。
兩度下令播出稱承擔責任
廣管局指出,鄺凱迎 7月 6日在本港台六點鐘新聞報道播放時,致電新聞部副總裁譚衞兒,稱收到江澤民死訊的可靠消息,促盡快報道,並稱他或亞視會承擔責任。譚衞兒及其上司新聞部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曾設法循其他渠道核實消息但不果,梁家榮致電鄺凱迎指要更多時間核實,但鄺凱迎再次要求盡快報道,又再保證他或亞視會承擔責任。梁家榮最終決定於當日 6時 36分播出報道。
梁家榮要求勒停特備節目
梁家榮及譚衞兒在報道出街後繼續循多方查證死訊真偽,發現消息真實性存疑, 7時許開始在報道中加插「官方仍未正式公佈」的字句,但台徽已轉成灰色。其後鄺凱迎在梁家榮要求下取消播出特備節目,並將台徽回復橙色,但鄺凱迎仍指示新聞部在當晚夜間新聞中繼續報道「死訊」。
何沛謙表示,綜合資料後判斷,亞視無盡合理努力查證江澤民死訊之準確性就報道消息,違反《電視節目守則》第 9章 1A段,也未有履行亞視新聞部本身的指引「越是重大新聞,越需尋找越多消息來源證實,通常至少二個或以上」。局方指,新華社 7月 7日中午澄清死訊屬謠傳,但亞視在四小時後才撤回報道,而非盡快更正,違反《電視節目守則》第 9章 7( e)段。
正調查王征管理控制角色
不過,廣管局不肯為亞視管理層是否干預新聞部下定論,指亞視編輯自主不屬局方規管範疇,而王征也非調查重點,但他在亞視管理和控制上擔任的角色,則仍在調查,將來會交代。亞視發表聲明稱接受裁決,但對報告個別內容持保留態度,表示會吸取教訓,繼續「良心路線」。亞視表示鄺凱迎正休假,王征、梁家榮及譚衞兒未有回應。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鄺凱迎明顯干預新聞部編輯自主,「罰 30萬太便宜,要辭職先可以挽回亞視嘅公信力,亦有助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今次罰款金額反映亞視的過失非常嚴重,可能影響亞視日後續牌。
亞視誤報及撤回江澤民死訊經過
─ 06/07晚上─
18:00後
.六點鐘新聞播放時,鄺凱迎致電譚衞兒,指收到江死訊可靠消息,要求盡快播出
.譚衞兒與梁家榮查證不果
.梁與鄺通電話,鄺再要求盡快播出
18:36 播出死訊
18:43 鄺決定當晚 9時半播放江澤民特輯
19:16 梁及譚查證後對死訊存疑,指示報道要補充官方未正式公佈
19:17 鄺經盛品儒同意,指示台徽轉灰色
20:00後 梁及譚肯定江死訊不確,要求停報、取消特輯及將台徽轉回橙色
21:16 字幕宣佈取消特輯
22:31 夜間新聞繼續報道江死訊
22:49 台徽轉回橙色
─ 07/07─
12:13 新華社澄清江死訊屬謠言,亞視十二點半新聞報道此則澄清
16:00 王征向記者稱從新聞中才得知消息
16:40 亞視正式撤回死訊報道並致歉
18:00 亞視六點新聞播出撤回死訊報道
資料來源:廣管局
話你知
1976年入麗的 鄺凱迎七朝元老
1976年入麗的 鄺凱迎七朝元老
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是梁家榮任職亞視時的頂頭上司,鄺凱迎任職亞視及亞視前身麗的電視長達 35年,經歷過七次「改朝換代」,服務過多個不同作風的老闆,依然屹立不倒,在電視行內有「七朝元老」及「亞洲鐵人」之稱。
60歲的鄺凱迎畢業於浸會學院,修讀社會科學及中國文化, 1972年至 76年間曾任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足球總會。他為足球總會工作時,看見電視台轉播足球賽事,對電視產生興趣,後來更轉行。 1976年,他加入麗的電視任執行經理。 1982年麗的易名亞洲電視,鄺凱迎留任,歷任節目經理、節目總監、助理行政總裁、顧問、高級副總裁等職位。
《蘋果》記者
盛品儒被張文光質疑講大話。
誠信破產
矢口否認鄺是消息人士 盛品儒立會講大話
矢口否認鄺是消息人士 盛品儒立會講大話
誰是誤傳江澤民死訊的幕後黑手?鄺凱迎其實一直都是最有嫌疑的人物之一。王征的親信、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今年 9月在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亦被議員當面指名道姓質問:鄺凱迎是否該名消息人士?盛品儒當時矢口否認。議員昨批評盛品儒講大話,指他應該辭職,更認為當局甚至需要研究是否吊銷亞視的廣播牌照。
張文光促辭職謝罪
立法會資訊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在 9月 19日就亞視誤播江死訊一事召開特別會議,盛品儒代表亞視出席,而鄺凱迎當日並無出席。當時民主黨議員張文光質問他:「邊個係消息人士?王征、盛品儒你自己,抑或鄺凱迎,邊個落命令?」盛當時一度迴避直接回答,稱不清楚,但在張文光追問下,最後明確表示:「唔係,我哋確認過,三位都唔係。」
張文光昨在廣管局公佈結果後質疑,盛品儒當時無講真話、誠信有問題。他指盛品儒作為亞視高層,在立法會上的行為已影響亞視的公信力,應考慮辭職。民主黨另一議員李永達亦批評,盛品儒明顯講大話,當局需研究是否吊銷亞視的廣播牌照。
30多歲的盛品儒是王征的堂弟,在上海出生,據稱是清朝官員盛宣懷的後人。他留學加拿大,曾從事資訊科技業及銀行業,去年 3月空降出任亞視執行董事,同年 7月將蔡衍明陣營的行政總裁胡競英停職。死訊風波另一主角王征原本姓盛,父親盛毓南與妻子王雲飛離婚後,王征因跟隨母親生活而改姓王。
立法會資訊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黃毓民表示,會徵詢議員意見,最快可於下星期一的會議加插議程,跟進管廣局的報告。他會邀請廣管局主席、亞視的盛品儒及鄺凱迎出席會議,討論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的調查及懲處詳情,亦會研究是否需要成立專責調查委員會跟進。
《蘋果》記者
亞視高層前後矛盾說法
24/08及 22/09
鄺凱迎去信廣管局稱,新聞部根據當時相信可靠的外間消息來源報道江死訊
19/09
盛品儒在立法會會議上稱他、鄺凱迎及王征都不是消息來源
25/10
亞視去信廣管局表示新聞部是根據一個或多個消息來源,但信末又指鄺不能確定新聞部有消息來源
07/11
亞視向廣管局稱梁家榮及譚衞兒拒透露消息來源(廣管局昨質疑亞視曾否就此問題接觸兩人)
05/12
廣管局報告指鄺凱迎 7月 6日向譚衞兒稱收到江澤民死訊的可靠消息並促報道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及廣管局
亞視昨日稱盛品儒及鄺凱迎均沒上班,只派公關向在場守候的記者派發聲明。
未見審查
亞視新聞頭條「自插」
廣管局在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的調查報告中,揭露亞視管理層確曾干預新聞部編輯自主。而亞視昨晨未有派記者前往廣管局的記者招待會,但中午十二點半及六點鐘新聞均以頭條報道這宗新聞,篇幅亦頗多,並無任何「審查」,但並未有找來學者或立法會議員分析有關干預編輯自主的觀點。
據了解,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上周開始休假,料本周內會返回工作崗位。而亞視因人手安排問題,昨晨未有派記者前往廣管局的記者招待會,記招上只有亞視攝影師在場,現時新聞部整體上未見任何異樣。
事件或影響續牌
亞視昨日中午十二點半新聞以頭條報道事件,至昨午 5時許,亞視才發出聲明回應事件,除表示接受裁決及對報告中個別內容有保留外,聲明中更「九唔搭八」地強調要「實現與友台收視人口五五開之歷史突破(目前為四六開)」,或許是想激勵員工士氣。
昨亞視六點鐘新聞由陳興昌及李卓敏報道,後者以全黑色套裝出鏡,前者則穿黑色西裝外套及白恤衫,未知是否對新聞部編輯自主被干預表達「哀悼」。此節新聞續以廣管局調查報告作頭條,整個報道長六分鐘,當中有指出廣管局日後在亞視續牌時會將此次事列入考慮範圍。廣管局昨亦指出,續牌時會考慮整體違規次數、嚴重程度及有否改善等。
《蘋果》記者
亞視現仍播出被廣管局警告的節目《走進上市公司》。 互聯網
混淆視聽
兩財經節目違規遭警告
亞視兩個財經節目《理財博客之即市錦囊》及《走進上市公司》,被投訴不夠持平及過度為某些公司宣傳。前者在兩集共四環節均出現同一上市公司內容,造成顯著宣傳效果,違反《電視節目守則》,被廣管局嚴重警告;後者因未提供清晰字幕提醒觀眾節目為廣告,遭局方警告。亞視誤報江死訊後,梁家榮及譚衞兒兩名新聞部高層先後辭職,有傳也與此兩節目有關,因他們不滿有償訪問混入時事節目。
《理財博客之即市錦囊》屬直播節目,現仍在開市日早上 9時 15分起播出,廣管局指,五名市民投訴今年 7月 19日及 21日播出的此節目,加插節錄自《走進上市公司》某上市公司的片段及推介認股權證的廣告內容。
凸顯某上市公司產品
廣管局調查後發現,有關認股權證買賣環節已清楚作出贊助聲明,但 21日一集訪問一名上市公司主席時,不少鏡頭凸顯該公司的品牌及產品。局方指此節目屬可贊助的財經節目,《電視節目守則》公正持平條文不適用於此節目,但節目多次出現的公司當時沒其特別新聞,成交量也不高,相關內容多次出現,過分突出該公司,違反《電視節目守則》第 11章首 3段。
《走進上市公司》現仍於周日晚 11時起播出,兩名市民投訴今年 5月及 8月其中兩集將廣告與財經分析混合,影響持平及令人混淆。廣管局認為節目雖有「以上內容以廣告時段播出」字眼,但有時字幕細小不顯眼,更曾因工作人員疏忽忘了在節目結尾加上這些字眼,裁定節目違反《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廣告標準》。
《蘋果》記者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罰30萬 (「有線寬頻」,05/12/2011)
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罰30萬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0
亞視誤報江死訊有裁決(足本)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3
學者指亞視高層干預新聞部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5
蘇錦樑尊重廣管局裁決亞視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01
議員指盛品儒應考慮辭職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04
廣管局對亞視回應表示遺憾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3
理財博客含廣告被嚴重警告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4
亞視發聲明接受廣管局裁決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9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0
亞視誤報江死訊有裁決(足本)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3
學者指亞視高層干預新聞部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095
蘇錦樑尊重廣管局裁決亞視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01
議員指盛品儒應考慮辭職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04
廣管局對亞視回應表示遺憾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3
理財博客含廣告被嚴重警告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4
亞視發聲明接受廣管局裁決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73119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立會否決特權法查亞視 (《蘋果日報》,08/10/2011)
立法會否決用特權法案調查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
【本報視】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在建制派反對下,以大比數否決泛民提出運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的事件,泛民認為亞視前新聞部主管梁家榮,就有關問題在立會及電台節目中,對是否曾被施壓說法不一,有需要深入調查,但建制派議員堅持等廣管局有調查結果,再作決定。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在內會提出動議,指亞視新聞部前主管梁家榮,早前出席立會廣播事務委員會中,表示誤報江澤民死訊並無受高層干預,可是之後他出席電台節目時,卻有不同說法,所以提出引用特權法,要求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也支持劉的建議,認為不同資料顯示,亞視王征極有可能曾干預新聞部。
不過。民建聯葉國謙、經濟動力梁劉柔芬等建制派議員強烈反對動議,他們認為應待廣管局完成市民對亞視投訴的調查後,立會再研究是否用權力及特權法作調查,但最終遭否決。
立會查亞視料否決 (《明報》,08/10/2011)
【明報專訊】民主黨劉慧卿擬就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提出動議,促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劉慧卿指亞視前新聞部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早前在電台節目上,暗示有人干預新聞部編輯自主,認為立法會有責任調查,但料在建制派反對下,動議將不獲通過。
多名建制派議員昨在內務委員會上反對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誤報風波。民建聯李慧認為廣管局現正調查事件,立會應待報告出籠後始跟進。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亦稱,梁家榮早前已表明不會透露消息人士身分,質疑立會亦難查出真相。民主黨張文光認為,梁家榮早前對亞視有否干預新聞部的口徑有矛盾,強調立會有責任找出是非。
多名建制派議員昨在內務委員會上反對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誤報風波。民建聯李慧認為廣管局現正調查事件,立會應待報告出籠後始跟進。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亦稱,梁家榮早前已表明不會透露消息人士身分,質疑立會亦難查出真相。民主黨張文光認為,梁家榮早前對亞視有否干預新聞部的口徑有矛盾,強調立會有責任找出是非。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推動傳媒發展要明方向 (《正報》,04/10/2011)
新聞局組織「新聞界考察團」到盧森堡及慕尼黑考察參觀,一行卅三人前日已安全歸來。官方的新聞稿宣稱,那活動是為「推動本澳傳媒業界的整體發展」。究竟,發展的方向和終點是甚麼?往後,新聞工作者會更容易實踐新聞專業理念?或是更舉步維艱?在新聞局的大大小小動作下,編採人員將來能否更有保障不受干預,透過報道來監察社會 (尤其是財雄勢大的特區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新聞界考察團」的成員大多是機構或組織的高層,也有對編採人員操生殺大權的老闆。歷史告訴我們,老闆和高層正是新聞編採受到干預的來源。早前,香港亞洲電視「誤報」前國家領導人的死訊,其後,香港電台的九月十一日城市論壇題目為「老闆意志 干預專業 編採自主 豈能妥協」,嘉賓的言論為老闆是警戒,為新聞從業員則是提醒。
「他們投資媒介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得控制,有得威,有地位。」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黃毓民承認,老闆干預是客觀的事實,但這是不能接受的。曾在專上院校新聞系任教的黃毓民常教導學生,要對自己有期許,要懂得向老闆「SAY NO」:「新聞從業員,你自己一定有一條底線,否則,你為何從事這一行業?」
黃毓民認為,當新聞專業受到衝擊時,便要起來抗爭;他也從道德的角度說:「你作為老闆或者管理階層,你隻手應該離開新聞部。」另一講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指出,老闆干預、有償新聞是挑戰和踐踏新聞專業。她表示,媒體擁有者應該明白,若不尊重新聞專業,便是「害了自己」;若新聞媒體失去公信力,最終「受打擊」的就是老闆和高層。
如果說:「澳門傳媒不受老闆和高層的無理干預。」有人會相信嗎?小則,老闆或高層或者接到一個朋友的來電:「可否幫忙派個記者來採訪活動?」或者一個中間人急電:「可否叫記者手下留情?」又或者…… 上列從外至內的、違反新聞專業的干預,是虛構或是真有其事呢?筆者最關注的是:究竟,與政府關係融洽的老闆和高層,將會增加或減少干預?
雷鳴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新聞界考察團」的成員大多是機構或組織的高層,也有對編採人員操生殺大權的老闆。歷史告訴我們,老闆和高層正是新聞編採受到干預的來源。早前,香港亞洲電視「誤報」前國家領導人的死訊,其後,香港電台的九月十一日城市論壇題目為「老闆意志 干預專業 編採自主 豈能妥協」,嘉賓的言論為老闆是警戒,為新聞從業員則是提醒。
「他們投資媒介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得控制,有得威,有地位。」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黃毓民承認,老闆干預是客觀的事實,但這是不能接受的。曾在專上院校新聞系任教的黃毓民常教導學生,要對自己有期許,要懂得向老闆「SAY NO」:「新聞從業員,你自己一定有一條底線,否則,你為何從事這一行業?」
黃毓民認為,當新聞專業受到衝擊時,便要起來抗爭;他也從道德的角度說:「你作為老闆或者管理階層,你隻手應該離開新聞部。」另一講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指出,老闆干預、有償新聞是挑戰和踐踏新聞專業。她表示,媒體擁有者應該明白,若不尊重新聞專業,便是「害了自己」;若新聞媒體失去公信力,最終「受打擊」的就是老闆和高層。
如果說:「澳門傳媒不受老闆和高層的無理干預。」有人會相信嗎?小則,老闆或高層或者接到一個朋友的來電:「可否幫忙派個記者來採訪活動?」或者一個中間人急電:「可否叫記者手下留情?」又或者…… 上列從外至內的、違反新聞專業的干預,是虛構或是真有其事呢?筆者最關注的是:究竟,與政府關係融洽的老闆和高層,將會增加或減少干預?
雷鳴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背後疑另有其人 梁家榮間接認﹕「消息人士」亞視舉足輕重 (《明報》,26/09/2011)
【明報專訊】一直不肯透露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消息來源」的亞視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聲言不反對該「消息人士是在亞視有影響力人士」的推論,又懷疑該消息人士只是傳話人,背後另有其人。至於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否認消息人士是他本人、亞視投資者王征和公司發展及對外事務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梁家榮直指這與「我與他對消息人士的認知度有不同」,但他始終指無證據下不便透露消息人士是誰。他希望政府留意傳媒是否被操控。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梁家榮最新講法,已明顯指出亞視高層涉及向新聞部施壓,「非常不妥當」。有學者認為立法會應考慮運用《權力及特權法》,讓梁家榮能在特權下透露更多資料。但有議員認為,梁家榮若執意不肯透露消息來源,運用《權力及特權法》召開特別會議的作用不大(見另稿)。
梁家榮昨日接受商台《政好星期天》訪問時,首次透露在誤報江澤民死訊當日(7月6日)有人打電話給他,令他和下屬「受到催逼」和「有壓迫感」。他指當日下午6點鐘新聞第一節廣告後,A君曾和他「互相通電話」,他甚至要和A君「爭拗」,歷時約10分鐘。此事令他懷疑A君只是一個傳話人,其實有另一個B君存在;但他強調,他「只可以懷疑」,並無證據證明B君存在。
要求台徽恢復彩色 被指無權
另外,亞視台徽當日曾轉成黑色,梁家榮透露,當時他曾叫一個高級同事通知「控制出街的部門」,要他們把台徽還原為彩色,但不久後獲告知「台徽轉色,榮總你係無權去叫佢轉」。他形容事件令他「覺得好無奈」,因為覺得即使自己努力,「原來有些事我仍然阻唔到」,但他對自己最後仍能阻止晚上的江澤民特輯出街,「都有鱓成就感」。
後來節目主持人陳淑薇再追問消息人士身分﹕「總之是你公司裏面……『有影響力的人』。」梁家榮回答說﹕「我唔反對你這個推斷。」
對於外間質疑梁家榮上周一出席立法會資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會議時,多次否認亞視管理層有干預新聞部的編輯自主,梁家榮昨解釋自己是管理層,因角色問題不可能「左手干預右手,右手打左手」,故亦不宜作亞視管理層曾干預亞視新聞部之說。
倡留意傳媒被操控
但他指出,凡涉及新聞部事件,他都會在管理層會議「撐」,以殷莉事件為例,他亦曾向管理層表達強烈不滿。他表示自己亦曾懷疑,管理層是在他就殷莉事件表達強烈不滿後,才接受他的請辭。
梁家榮表示,電視台背負很大社會責任,事件是否觸及社會的核心價值,值得傳媒反思,特區政府亦需留意傳媒是否被操控。他亦相信廣管局會作出公平和公正的調查,他會將手上核實過的資料交出,以找出真相。
亞視﹕尊重編輯自主
亞洲電視公關部回應稱,亞視一向尊重新聞自主和編輯自主,嚴格遵守《廣播條例》,所謂「有償新聞」指摘是「莫須有」,而亞視亦已向立法會專門委員會作陳述,不會再重複。
張文光:呼之欲出
【明報專訊】亞視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暗示「消息人士」是「在亞視有影響力的人」,但就一如以往、堅拒透露「消息人士」的確切身分。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蘇鑰機說,立法會應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讓梁家榮可在免責情下披露誰是「消息人士」。
特權法調查前 議員倡先取廣管局報告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梁家榮最新講法,已明顯指出亞視高層涉及向新聞部施加壓力,「無論是消息人士也好,還是傳遞消息人士也好,都不是新聞部的人……而這些人又似乎是一些很有影響力的人,甚至是對管理層非常之有影響力的人,這樣施加壓力是非常不妥當」。她認為廣管局應徹查事件有否違反廣播守則。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說,雖然事件中的「消息人士」已「呼之欲出」,但梁家榮對「消息人士」究竟是盛品儒、王征還是鄺凱迎仍「吞吞吐吐」。他指這些資料與亞視的新聞自由和編採自主有關,認為梁家榮若盼在特權下作供,就應公開表態,他相信各黨派會支持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本身為資深大律師的議員梁家傑說,梁家榮「若只講事實,就毋須擔心法律責任」,他認為立法會可在廣管局完成調查報告後,才審視《權力及特權法》能填補的空間。
梁家榮疑報「喪」者是傳話人 (《蘋果日報》,26/09/2011)
梁家榮稱錯報江澤民死訊當日曾阻止亞視將台徽轉淡色。張志華攝
【本報訊】亞視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指出,在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上,懷疑消息人士只是傳話人,但他堅持不透露有關人士身份,只默認是對公司有影響力的人士。他相信廣管局調查事件時會公正客觀,他願意向局方提供資料。
梁家榮昨出席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時表示, 7月 6日晚間新聞時段期間,有消息人士致電新聞部透露江澤民死訊,要求立刻在新聞報道中公佈,當時梁與同事不斷嘗試核實消息,在十多分鐘期間,梁不斷受到電話催逼及施壓,雙方發生爭拗,他承認有壓迫感及催逼感,最後他無盡最後努力阻止這則新聞播出。
梁坦言,懷疑消息人士只是傳話人,「舉例 A君同我講好多嘢,我又同 A君爭辯,對我有壓迫感,我同 A君爭論咗一輪後,我懷疑〈消息人士〉其實係 B君。」但他無證據證明外界所懷疑的人士干預江澤民死訊事件,亦堅拒透露致電新聞部人士的身份,但默認是對公司有影響力的人士。
「當晚我覺得好無奈」
他又透露,當日晚上七點左右,發現台徽轉為素色,他立即叫一位新聞部高層人員向公司反映,台徽不應轉色,「但回應係,『榮總你係好無權去叫佢轉。』當晚我係覺得好無奈,就算我係點努力,我亦阻唔到。」但他表示最終可以阻止江澤民專輯播映。
梁家榮指,事件兩日後,他提出辭職,至 9月 1日獲接納,並於 9月 5日生效。他認為江澤民死訊誤報事件值得傳媒反思,是否觸及本港傳媒核心價值或香港社會核心價值,並促請社會及政府要留意是否富有社會責任的傳媒被操控,「要防止傳媒受操控。」梁又表示,在 8月下旬員工大會上,他已嚴厲批評公司以記者及主播身份搵廣告,並將廣告雜誌內容安排在新聞部負責的資訊節目中播放,是絕對不能接受,他感到咬牙切齒及憤怒。他指,若廣管局調查事件,會作出配合。
亞視聲明,重申尊重新聞自由及編輯自主,嚴格遵守廣播條例,對所謂「有償新聞」的指摘是「莫須有」。
對於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在立法會稱消息人士不是他、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梁指他與盛品儒的認知不同。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新聞自由評分七年新低 (《蘋果日報》,21/09/2011)
【本報訊】亞視新聞部受干預、政府空降政務官出任廣播處長等風波,已削弱市民對新聞自由的信心。香港大學最新民調發現,巿民對新聞自由的滿意度明顯下跌,平均評分只有 3.4分,比五個月前下跌 0.4分,是 04年 11月以來最低。另一方面,市民對傳媒的整體公信力評分卻回升。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 9月 5至 10日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 1,038名香港巿民。結果發現,對香港新聞自由感到滿意的比率,由 4月份同類調查的 67.5%下降至 58.2%;對香港新聞自由感到不滿意的比率,則由 4月份的 13.2%上升至 20.3%。 5分為最高的平均量值,由 4月份的 3.7分下跌至 3.4分。對上一次市民對新聞自由評分跌至 3.4分,是在 04年 11月。
認為香港新聞傳媒充份發揮言論自由的比率,則由 4月份的 74.9%下降至 68%。值得注意的是,市民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在批評中央或特區政府時有所顧忌的比率雖明顯下跌,但認為有自我審查者仍然是主流意見。
傳媒公信力增加
調查又顯示,市民對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評分,由 4月份的 6.03分升至 6.29分,上升了 0.26分,是 08年 10月以來最高。市民認為最值得信任的新聞來源仍然是電視,其次是報紙及電台。
在各種新聞傳媒之中,巿民對電視的滿意程度仍然最高,達 63.1%,但比 4月份下跌了 7.1%。對電台的滿意程度為 57.7%,比 4月份下跌了 5.7%。對報章的滿意程度為 40.3%,比 4月份上升了 3.5%。
新聞自由滿意度大跌 06年後新低 受累港台亞視風波 (《明報》,21/09/2011)
【明報專訊】港大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巿民對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只有58%,是06年以來的新低,較5個月前同一調查更明顯下跌10個百分點,是自04年以來最大跌幅。有新聞學者認為,巿民對新聞自由的滿意度下跌與近月來發生連串干預新聞自由的事件如亞視新聞部風波、政務官空降港台等有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1年9月5至10日透過訪問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38名香港巿民,發現巿民對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明顯下跌,由5個月前的68%下跌至今次的58%,對新聞傳媒的整體公信力評分則有回升,由5個月前的6.03回升至6.29,升幅為0.26。
傳媒整體公信力評分回升
對於新聞自由滿意度大幅下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認為,原因與近日發生多宗干預新聞自由的事件有關,如亞視新聞部主管辭職事件、政務官空降港台任廣播處長,以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時的保安及採訪爭議等,這些事件都影響市民對新聞自由受干預的感覺。
鍾庭耀:主流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亦指出,新聞自由乃《基本法》及《國際人權公約》賦予港人的權利,亦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但近日懷疑干預新聞自由事件「太離譜」,令人懷疑港府按中央指示而行,屬深層次的結構矛盾,無法解決。
港大民調亦顯示,雖然巿民對電視的滿意程度在眾傳媒中最高,但明顯較上次調查下跌7個百分點,至54%,而對電台滿意度亦下跌5個百分點,至51%。相反,市民對報章的滿意度則上升3個百分點,達40%。而對雜誌的滿意淨值則為負41%。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指出,根據調查,市民認為傳媒存在自我審查、在批評中央或特區政府時有顧忌的比率雖然下跌,但認為存在自我審查者仍然是主流意見。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早前稱無法阻止新聞出街 昨日說誤信消息人士 梁家榮改口風 (《蘋果日報》,20/09/2011)
梁家榮(右)昨稱因誤信消息來源,拍板報道江澤民死訊,故引咎辭職,旁為譚衞兒。
易仰民攝
易仰民攝
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右)否認亞視管理層干預新聞部運作,旁為另一高級副總裁欒震國。
【本報訊】亞視錯報江澤民死訊,領導新聞部的梁家榮早前以「無法阻止報道出街」為由辭職,但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突改口風,稱當日是「誤信消息人士」。有逾 30年傳媒經驗的他又以保護消息來源為由,拒絕披露「消息人士」是誰,只集中討論亞視有償新聞的問題。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指王征非消息人士,但即場為誤報死訊向江和公眾鞠躬道歉。
記者:王家文
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本月 5日,接受亞視新聞部訪問時,稱「盡咗我所有嘅努力,阻唔到呢單新聞出街」,因此引咎辭職。他昨出席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回應議員質詢時,卻有不同的說法。
「用槍指頭都唔講」
梁說, 7月 6日亞視播出六點新聞播出第一節後,下屬向他引述消息人士,指江死訊「好真」,他初時「喝住唔畀出」,吩咐同事再查證,並親身接觸消息人士,所得訊息是「要盡快出街,要即刻出街」。他指當時雖未獲另一渠道證實消息,但「信個消息人士係好堅,即刻去,所以我咪引咎辭職」。他昨以保護消息來源及不受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案》保障,拒絕披露提供江澤民死訊的消息人士,「你用支槍指住我個頭,我都唔會講」。
梁家榮多次聲稱沒受管理層干預,也不會收回「無法阻止報道出街」言論,「我講得出口嘅嘢,又點收得番。」他反集中火力談新聞節目《理財博客》被加插廣告雜誌《走進上市公司》片段的問題,強調新聞內容不能滲入廣告,又不點名質疑《走進上市公司》主持殷莉,竟可獲晉升為首席財經記者和首席主播,並以有關銜頭去約見廣告客戶。會上無回應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的亞視新聞部前副總裁譚衛兒也開腔說,此舉嚴重影響港人重視的編輯自主核心價值。
被斥前言不對後語
對於梁家榮就誤報江死訊的解釋,議員湯家驊斥他前言不對後語,「你誤信消息來源,同有人干預新聞運作係兩回事。」又指梁早前表明不認同報道江澤民死訊,現改稱誤信消息,「對你自己,對公眾都唔公平。」梁家榮指當時決定報道是「突然間我個感覺係好可信」。
議員張文光批評梁家榮迴避問題,「講有償新聞就咬牙切齒,講江澤民死就輕輕帶過……你唔係無法阻止,你係無意阻止。」又質疑王征在幕後「指點江山」。梁指王征曾帶朋友參觀新聞部,但沒過問編採運作,又形容王征在亞視沒職位,不清楚他在亞視擔任的角色,「唔知道講咩好」。
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否認干預新聞部運作,又指他自己、王征和高級副總裁鄺凱迎都不是消息人士。亞視高級副總裁欒震國則指,王征以盛品儒私人顧問的身份,本月參與了三次亞視例會。
拆局
泛民質疑北京派人「做工夫」
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日在立法會一委員會上突然「改口供」,否認在處理江澤民死訊新聞時受到管理層壓力,令不少泛民議員大感意外,有人更懷疑北京可能事先做了工夫,以免亞視風波牽涉到北京身上。
有泛民中人昨指,梁家榮辭職當日表明自己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阻止江澤民死訊「出街」,指梁家榮作為亞視新聞部「話事人」,唯一可以凌駕他的就只有更高級的管理層甚至是大老闆王征。但梁家榮昨日忽然指當日有「消息人士」提供消息,與管理層施壓無關,等同推翻自己當日辭職時所說的話,質疑指:「若果佢當日因為信錯消息人士而令江澤民死訊出街,佢就唔應該話盡咗最大努力都阻止唔到、好明顯係改咗口供。」
亞視低調處理
該泛民中人猜測北京極有可能事前派人「做工夫」,「中央唔想將件事牽涉到係咪有人指示亞視要發江澤民死訊;將件事搞到北京,就會涉及北京政治紛爭」。
亞視亦低調處理梁家榮出席立法會會議一事。除了在昨天編採會上絕口不提,亦特別安排在風波發生前已放假、未有直接涉及風波的記者胡天衡處理有關新聞,並由新聞部總採主伍健強親自負責。
立會解畫 梁家榮被指誤導 前稱「阻不到新聞出街」 昨說「誤信消息人士」(《明報》20/09/2011)
亞洲電視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日出席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承認犯錯,在沒有第二個消息來源下誤信「消息人士」,容許報道「出街」,他始終不肯透露「消息人士」身分。(葉漢華攝)
【明報專訊】以「阻不到」誤報江澤民死訊為由請辭、月初離職的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日在立法會上改口稱,誤信「消息人士」才會容許報道江的死訊,但否認新聞部受壓,強調自己「拍板出街那刻,相信消息是真的」。有議員質疑「消息人士」是否來自「管理層以外、更有實力的人」,梁只拋下一句﹕「你用支槍指住我個頭,我都唔會講。」有議員質疑梁的前後說法誤導。
稱「自己犯錯」 未核實第二消息來源
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認為,梁家榮早前表示自己阻止不了新聞播出,現在就指錯信消息人士,前後說法不同,希望他可以清楚交代細節,釋除公眾疑慮。
昨日的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梁家榮首次透露誤報江死訊當日新聞部內部情。他指出,在7月6日《六點鐘新聞報道》期間,他的一名下屬引述「消息人士」指江的死訊「消息真確」,他與同事隨即核實消息。
後來,「消息人士」直接接觸梁家榮,指要「要盡快出街、要即刻出街」,梁初時不允,但十多分鐘後終容許報道死訊。他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未有核實第二個消息來源,錯信消息人士。梁家榮重申江澤民的死訊「出街決定權在我身上」,最後證實誤報,只好引咎辭職。
盛品儒:自己王征鄺凱迎非消息人士
有議員質疑梁家榮昨日的說法與他月初離職時有出入。公民黨湯家驊說,「誤信消息和干預新聞運作是兩回事」,民主黨張文光亦指按梁家榮本來說法「阻不到新聞出街」,有誤導之嫌(見另稿)。
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否認自己、王征和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是梁家榮口中的「消息人士」,強調王征作為亞視主要投資者,並無干預亞視新聞部運作。盛表示亞視在今次事件已受慘痛教訓,在會上向江澤民和香港市民鞠躬道歉。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蘇鑰機指事件真相仍未清楚,他認為按梁家榮說法,「消息人士」似乎是來自亞視內部,而亞視內部可要求梁將死訊「即刻出街」的人,很可能是「新聞部以上的人」,對此他表示擔心。他又指盛品儒雖然否認自己和王征是「消息人士」,但每個人對「消息」的理解都很不同,不能排除盛品儒認為「來自北京的消息」才是「消息」,在亞視的中間人則不算「消息人士」。
亞視:王征顧問身分參與會議
民主黨李永達又關注有人「公然用迂迴的方式,找代理人在亞視做董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稱,持牌機構在發牌時需要提交機構董事、主要人員和控股人資料,如有人以外人身分介入或控制持牌機構內部運作,本身已違反持牌條件,廣管局會跟進調查。亞視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欒震國表示,王征是以盛品儒顧問身分參與亞視的員工會議。
議員質疑:無意阻止 非無法阻止
【明報專訊】亞視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9月5日離職當日,其中一句說話最惹人關注﹕「我盡了我所有努力,我阻止不到這單新聞(江澤民死訊)出街。」昨日這句話卻引發他與立法會多名議員爆發舌戰,議員紛紛指他誤導。梁家榮解釋,當日所說的「無法阻止」,是他曾在新聞播放前10分鐘多次查證後,選擇相信消息人士而「放棄阻止」。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批評,「(梁家榮)不是無法阻止,而是無意阻止」。
議員斟酌「阻止」一詞
公民黨湯家驊和梁家傑先後針對「阻止」一詞,直指若新聞最終是由梁家榮柏板,就不是「沒能力阻止」新聞播放。湯說﹕「我不是批評你,但你用『阻止』這字,給人印象是出街前一刻你不認同新聞出街,但仍出了。」梁家榮解釋,「出街前一大段時間我不認同,中間經過十幾分鐘(查證)」,最後在混亂中作決定,又指身為律師的湯在「咬文嚼字」。
二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六七遍,梁家榮其後打圓場說﹕「明白你的善意,但我知你是引導我答出我曾被人干預,我不會回應的。」
梁:我知你引導我答被干預
梁家傑亦質疑,梁家榮是「阻唔到自己放單新聞出街」,又反駁他身為新聞工作者,應用字準確,又問對方會否收回當日言論,但梁家榮說,「我講得出怎可以收回?」又指「這裏不是法庭,我不是被告,我講說話會比較輕鬆點」。
張文光說,議員並非咬文嚼字,批評梁家榮是始作俑者,意圖令立法會只討論有償新聞,而避開干預新聞自由一事,「(梁家榮)不是無法阻止,而是無意阻止」。
明報記者
梁家榮斥殷莉掛記者銜拉生意
【明報專訊】梁家榮昨日不點名批評《理財博客》主持人殷莉在「新聞部內幾年無甚表現,未做過正式新聞記者」,竟可擢升首席財經記者兼首席主播,又用記者的銜頭發電郵接觸客戶、拉生意,令他感到「極之憤怒」,「呢鱓叫做記者?收錢鮋記者、掠水鮋記者?」
指「無表現」獲升首席記者
梁家榮曾嚴厲斥責殷莉和她當時的直屬上司劉瀾昌、即現時亞視新聞部主管,質問他「你咁樣點樣做新聞,呢鱓係乜№新聞操守」。
早前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節目《理財博客》被指滲入《走進上市公司》的廣告內容,身兼《理財博客》及《走進上市公司》節目主持人的殷莉,被指身為記者拉廣告,有違專業操守。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昨多次強調《理財博客》是「財經資訊節目」,而非「新聞節目」,而殷莉出外見客,都有銷售部同事陪同,她的角色只是配合銷售部為客人介紹節目,「所以她是直接沒有跟金錢掛鹇」。
管理層:殷見客戶不涉金錢
梁家榮指《理財博客》出現問題,全因今年6月新聞部有同事被抽調到其他部門,製作廣告雜誌式節目。後來梁家榮向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反映情,鄺凱迎曾答應「不會讓她(殷莉)再用這個銜頭」。
已辭職的副總裁譚衛兒補充,她在休假前幾天,仍見到殷莉以新銜頭發電郵。又指殷莉升職一事,她和梁家榮一直被「蒙在鼓裏」。
亞視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欒震國強調亞視「不存在任何收費新聞,亦不存在任何有償新聞」,又指殷莉現時的職位是兼職主持,譚衛兒所說的情他也是「第一次聽」。廣管局表示收到4宗有關亞視的相關投訴,他們會詳細調查。
亞視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欒震國(左)昨與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右)到立法會解畫,盛品儒在首度發言時,就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事件向江澤民和全港市民鞠躬道歉。(葉漢華攝)
【明報專訊】以「阻不到」誤報江澤民死訊為由請辭、月初離職的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昨日在立法會上改口稱,誤信「消息人士」才會容許報道江的死訊,但否認新聞部受壓,強調自己「拍板出街那刻,相信消息是真的」。有議員質疑「消息人士」是否來自「管理層以外、更有實力的人」,梁只拋下一句﹕「你用支槍指住我個頭,我都唔會講。」有議員質疑梁的前後說法誤導。
稱「自己犯錯」 未核實第二消息來源
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認為,梁家榮早前表示自己阻止不了新聞播出,現在就指錯信消息人士,前後說法不同,希望他可以清楚交代細節,釋除公眾疑慮。
昨日的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梁家榮首次透露誤報江死訊當日新聞部內部情。他指出,在7月6日《六點鐘新聞報道》期間,他的一名下屬引述「消息人士」指江的死訊「消息真確」,他與同事隨即核實消息。
後來,「消息人士」直接接觸梁家榮,指要「要盡快出街、要即刻出街」,梁初時不允,但十多分鐘後終容許報道死訊。他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未有核實第二個消息來源,錯信消息人士。梁家榮重申江澤民的死訊「出街決定權在我身上」,最後證實誤報,只好引咎辭職。
盛品儒:自己王征鄺凱迎非消息人士
有議員質疑梁家榮昨日的說法與他月初離職時有出入。公民黨湯家驊說,「誤信消息和干預新聞運作是兩回事」,民主黨張文光亦指按梁家榮本來說法「阻不到新聞出街」,有誤導之嫌(見另稿)。
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否認自己、王征和高級副總裁鄺凱迎是梁家榮口中的「消息人士」,強調王征作為亞視主要投資者,並無干預亞視新聞部運作。盛表示亞視在今次事件已受慘痛教訓,在會上向江澤民和香港市民鞠躬道歉。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蘇鑰機指事件真相仍未清楚,他認為按梁家榮說法,「消息人士」似乎是來自亞視內部,而亞視內部可要求梁將死訊「即刻出街」的人,很可能是「新聞部以上的人」,對此他表示擔心。他又指盛品儒雖然否認自己和王征是「消息人士」,但每個人對「消息」的理解都很不同,不能排除盛品儒認為「來自北京的消息」才是「消息」,在亞視的中間人則不算「消息人士」。
亞視:王征顧問身分參與會議
民主黨李永達又關注有人「公然用迂迴的方式,找代理人在亞視做董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稱,持牌機構在發牌時需要提交機構董事、主要人員和控股人資料,如有人以外人身分介入或控制持牌機構內部運作,本身已違反持牌條件,廣管局會跟進調查。亞視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欒震國表示,王征是以盛品儒顧問身分參與亞視的員工會議。
議員質疑:無意阻止 非無法阻止
【明報專訊】亞視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9月5日離職當日,其中一句說話最惹人關注﹕「我盡了我所有努力,我阻止不到這單新聞(江澤民死訊)出街。」昨日這句話卻引發他與立法會多名議員爆發舌戰,議員紛紛指他誤導。梁家榮解釋,當日所說的「無法阻止」,是他曾在新聞播放前10分鐘多次查證後,選擇相信消息人士而「放棄阻止」。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批評,「(梁家榮)不是無法阻止,而是無意阻止」。
議員斟酌「阻止」一詞
公民黨湯家驊和梁家傑先後針對「阻止」一詞,直指若新聞最終是由梁家榮柏板,就不是「沒能力阻止」新聞播放。湯說﹕「我不是批評你,但你用『阻止』這字,給人印象是出街前一刻你不認同新聞出街,但仍出了。」梁家榮解釋,「出街前一大段時間我不認同,中間經過十幾分鐘(查證)」,最後在混亂中作決定,又指身為律師的湯在「咬文嚼字」。
二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六七遍,梁家榮其後打圓場說﹕「明白你的善意,但我知你是引導我答出我曾被人干預,我不會回應的。」
梁:我知你引導我答被干預
梁家傑亦質疑,梁家榮是「阻唔到自己放單新聞出街」,又反駁他身為新聞工作者,應用字準確,又問對方會否收回當日言論,但梁家榮說,「我講得出怎可以收回?」又指「這裏不是法庭,我不是被告,我講說話會比較輕鬆點」。
張文光說,議員並非咬文嚼字,批評梁家榮是始作俑者,意圖令立法會只討論有償新聞,而避開干預新聞自由一事,「(梁家榮)不是無法阻止,而是無意阻止」。
明報記者
梁家榮斥殷莉掛記者銜拉生意
【明報專訊】梁家榮昨日不點名批評《理財博客》主持人殷莉在「新聞部內幾年無甚表現,未做過正式新聞記者」,竟可擢升首席財經記者兼首席主播,又用記者的銜頭發電郵接觸客戶、拉生意,令他感到「極之憤怒」,「呢鱓叫做記者?收錢鮋記者、掠水鮋記者?」
指「無表現」獲升首席記者
梁家榮曾嚴厲斥責殷莉和她當時的直屬上司劉瀾昌、即現時亞視新聞部主管,質問他「你咁樣點樣做新聞,呢鱓係乜№新聞操守」。
早前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節目《理財博客》被指滲入《走進上市公司》的廣告內容,身兼《理財博客》及《走進上市公司》節目主持人的殷莉,被指身為記者拉廣告,有違專業操守。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昨多次強調《理財博客》是「財經資訊節目」,而非「新聞節目」,而殷莉出外見客,都有銷售部同事陪同,她的角色只是配合銷售部為客人介紹節目,「所以她是直接沒有跟金錢掛鹇」。
管理層:殷見客戶不涉金錢
梁家榮指《理財博客》出現問題,全因今年6月新聞部有同事被抽調到其他部門,製作廣告雜誌式節目。後來梁家榮向亞視高級副總裁鄺凱迎反映情,鄺凱迎曾答應「不會讓她(殷莉)再用這個銜頭」。
已辭職的副總裁譚衛兒補充,她在休假前幾天,仍見到殷莉以新銜頭發電郵。又指殷莉升職一事,她和梁家榮一直被「蒙在鼓裏」。
亞視董事兼高級副總裁欒震國強調亞視「不存在任何收費新聞,亦不存在任何有償新聞」,又指殷莉現時的職位是兼職主持,譚衛兒所說的情他也是「第一次聽」。廣管局表示收到4宗有關亞視的相關投訴,他們會詳細調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