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4) 香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公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4) 香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公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公眾傳媒評新聞自由負面 記協5大學首訂指數 (《明報》,24/04/2014)

 記協主席岑倚蘭(左起)、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聯手制訂本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顯示公眾及新聞業界對本港新聞自由的評分均屬負面,以100分為滿分,分別只得49.4及42分。(李紹昌攝)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香港記者協會去年底與5間大學的學者聯手制訂本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並於去年底至今年初訪問逾千名公眾人士及422名新聞從業員,了解他們對本港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以100分為滿分,公眾及新聞界的指數分別只有49.4及42分,兩者皆屬負面。有學者指出,調查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等事件前進行,現時的分數可能更低。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及記協分別於去年12月20日至30日及去年12月23日至今年2月4日,以電話形式及問卷形式訪問公眾人士及新聞從業員,就10條涉及新聞自由的問題給予0至10分,再以全港人口性別及年齡分佈等數據加權處理數據,得出新聞自由指數,結果反映新聞業界對新聞自由的評分較公眾評價負面,兩者相差接近7分(以100分為滿分)。

業界評自我審查6.2分

調查結果顯示,新聞業界對多項新聞自由指標的評分均差於公眾評分,在傳媒自我審查的情况、顧忌批評中央政府及大財團、傳媒老闆或管理層向員工施壓而影響編採自由等問題上,以0分代表沒出現,10分代表極普遍,業界給予的平均分為6.2至6.9分,較公眾給予的5.4至6.2分高。雙方差距在自我審查一題上尤為明顯,新聞界在此題的評分為6.2分,而公眾只給予5.4分。

未反映李慧玲劉進圖事件

記協主席岑倚蘭表示,100分為滿分的新聞自由指數,公眾及新聞界的指數分別只有49.4及42分,兩項指數都低於50分,屬於低水平,證明不論公眾或業界對本港新聞自由的情况感負面。她又表示,「調查主要於商台前節目主持李慧玲被封咪及明報撤換總編輯前進行,現在的指數可能處於更低水平。」

蘇鑰機:新聞自由危在旦夕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表示,公眾及業界的指數相差7分,屬明顯距離。他相信新聞業處於前線,對現實情况更為理解,而公眾僅憑印象評分,令兩者出現一定差異。他個人亦同意岑倚蘭所說,認為多件與新聞業有關的事件發生後,指數理應有所下降。協助制訂調查方法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亦認為指數不理想,相信新聞自由已危在旦夕。

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副主席楊健興亦指出,大環境而言中央政府正透過不同渠道向業界施壓,從香港內部而言政府及商界都對新聞業予以壓力,新聞業前線因此感到新聞自由受壓。


官員被指迴避問題 記協促訂資訊自由法

【明報專訊】香港記者協會與多名學者合作制訂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亦有了解新聞界對特區政府發放資訊方面的滿意度,結果顯示新聞界認為政府在發布資訊的表現差,又認為問責官員回應傳媒時迴避問題,政府亦對傳媒報道新聞上有一定控制。記協要求政府馬上訂立資訊自由法,又會繼續籌備小組監察傳媒自我審查的情况。

調查結果顯示,以0分代表極差,10分為表現最佳,新聞界認為政府在發布重要資訊時的表現只有3.7分;而問責官員回應傳媒的態度方面,以0分代表絕對迴避問題,10分代表絕對如實作答,新聞界只給3.1分;至於政府控制傳媒報道方面則為5.6分,傾向接近代表控制極大的10分。

記協主席岑倚蘭認為,結果反映業界不滿政府在發布重要消息上的表現,對問責官員回應傳媒的態度至為不滿,認為政府官員沒有開誠布公,要求政府盡快訂立資訊自由法,又再呼籲行政長官梁振英履行競選時的承諾,捍衛新聞自由。

政府:視傳媒合作伙伴

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副主席楊健興亦認為,現屆政府民望偏低,處理負面新聞時傾向自我保護,所以回應傳媒時只希望減低事件的影響,令評分低。

對於資訊自由法,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指出,政府致力維護新聞自由,法改會正研究海外相關法例,考慮適合香港的公開資料制度,當局將認真研究法改委的建議,再考慮未來路向。政府發言人表示,新聞自由受《基本法》保障。特區政府非常尊重和珍惜香港的新聞自由,一向致力維護這個重要的核心價值,並視傳媒為合作伙伴,積極提供方便。

政府遲發資訊 港新聞自由指數低 (《蘋果日報》,24/04/2014)

 香港市民及新聞從業員均不滿香港目前新聞自由境況。資料圖片

【本報訊】香港新聞自由,已到危急存亡之秋。記協昨公佈首個「新聞自由指數」調查結果,指數的評分範圍由0至100,公眾部份只有49.4,新聞從業員的指數更低見42,顯示不論公眾、新聞從業員都不滿本港目前新聞自由境況。記協促請政府營造開放透明的資訊環境,盡快制訂資訊自由法。

調查分兩階段,公眾人士的意見調查在去年底進行,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成功訪問1,018人;新聞工作者的調查就由記協負責,從去年底開始至今年2月初結束,共422名從業員受訪。

促制訂資訊自由法

結果顯示,不論公眾與新聞業界,評分都不足一半,反映本港新聞自由情況正處於低水平。記協補充,今次調查是在《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及商台名嘴李慧玲被炒事件前進行,現時情況「肯定更嚴峻」,令人擔憂。

若具體分析各條問題,公眾與新聞工作者的認知存在一定落差。例如對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越高分越滿意,公眾部份的平均數是6.3,新聞從業員平均數只有4.8;被問及傳媒有否自我審查,公眾的平均數僅5.4,但記者評分高達6.9,反映記者認為行內自我審查的情況普遍。至於政府發佈與公眾利益有關資訊方面,公眾認為有5分,新聞工作者只給予3.7分,反映記者對政府發放資訊的表現,非常不滿。

此外,記協又特別問及記者如何評價港府問責官員回應傳媒查詢的態度,10分代表如實作答,0分代表迴避問題,結果高達74%受訪新聞工作者給予0至4分,平均亦只有3.1分,普遍認為官員未做到開誠布公。

記協新聞自由小組召集人雷子樂舉例:「例如晚上11點59分先至回應、經常擠牙膏式答問題,甚至有大話冚大話嘅情況發生。」

記協主席岑倚蘭表示,近日本港接連發生新聞自由受壓事件,先後兩次遊行人數破紀錄,惡劣情況有目共睹。她希望能每年進行一次調查,監察本港新聞自由情況,稍後亦會成立小組監察業界自我審查的情況。

岑倚蘭說改善本港新聞自由「唔單止係記協責任,香港社會上下,包括特區政府都要做啲嘢」,促請盡快制訂資訊自由法。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香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公布 (「香港記者協會」,23/04/2014)

根據國際調查,香港的新聞自由每況愈下,為盡監察之責,香港記者協會(記協)與一群學者,組成「新聞自由指數調查」顧問團,共同設計研究方法,透過科學化的抽樣調查,得出香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公眾部分是49.4,而記者群的新聞自由指數是42.0。

有關指數的評分範圍由0至100,結果反映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情況處低分水平。記協指出,制訂指數的問卷調查在《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和商業電台突然撤換清談節目主持人李慧玲之前進行,可見香港新聞自由的景況如何惡劣。記協呼籲,港府若要維持香港作為區內資訊中心的地位,便必須營造開放透明的環境,放鬆對新聞界的桎梏,而資訊自由法的制訂將是急不容緩。

為監察香港新聞自由的變化,記協承諾,將定期進行調查,讓社會透過指數之變化來審視港人在多大程度上享有《基本法》承諾的新聞自由。

記協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分為兩個單元,公眾人士隨機抽樣意見調查於2013年12月20日至30日進行,成功訪問了1,018名符合資格的人士;新聞工作者的調查於2013年12月23日至2014年2月4日進行,成功訪問了422名新聞從業員。

用以制訂指數的公眾意見調查,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而新聞從業員的調查則由香港記者協會負責。顧問團成員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博士在發布會上解釋指數制訂的過程和學理,而另一名顧問團成員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博士則解釋指數的調查方法。

分析制訂指數的具體問題評分可見,公眾人士與新聞從業員的認知存在落差,例如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程度(0代表極之不滿、10代表極之滿意),公眾部分的平均數為6.3,而新聞從業員的平均數為4.8。

當被問及香港政府發布與公眾利益有關重要資訊的表現時(0代表極之不滿、10代表極之滿意),公眾人士部分的評分為5.0,新聞從業員部分的評分為3.7,反映記者對政府發放與公眾利益有關資訊的表現非常不滿。

調查同時反映,香港傳媒出現自我審查的情況值得關注。當被問及傳媒自我審查的情況是否普遍時(0代表沒出現、10代表極之普遍),公眾人士部分的平均數為5.4;新聞從業員部分的評分則高達6.9,反映新聞工作者認為香港傳媒出現自我審查的情況相當普遍。

在新聞從業員的問卷中,記協特別問及記者如何評價港府問責官員在回應傳媒查詢時的態度(0代表絕對迴避問題、10代表絕對如實作答),結果顯示,74%受訪者給予0至4,平均數為3.1,反映記者普遍認為問責官員未能做到開誠布公。此外,對於香港新聞自由受到打壓時,港府會否挺身維護的問題,71%回答「多數不會」或「一定不會」。

香港首個新聞自由指數得以成功制訂,端賴顧問團成員無私協助,本會特此表示謝意。顧問團成員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  麥燕庭女士(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

–  雷子樂先生(香港記者協會新聞自由小組召集人)

–  蘇鑰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梁旭明博士(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  黃天賜先生(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講師)

–  成名博士(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  鍾庭耀博士(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香港記者協會

201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