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前社長董橋昨到靈堂,在弔唁冊簽名,但未有出席追思會便離去。(余俊亮攝)
【明報專訊】在報界備受敬重的《大公報》前副總編輯及《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月初逝世,享年93歲,昨晚在北角香港殯儀館設靈及舉行追思會。這位「我行我素」的傳奇報人提攜了不少後輩,包括昨日沒有現身靈堂的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羅的四子羅海雷說,從父親畢生經歷,啟發到「愛國不一定愛黨,愛國要有理智」,並學會「憑良心做人」。
原名羅承勛的羅孚,昨午於香港殯儀館設靈,靈堂以淡綠和白色為主,橫匾為「福壽全歸」,六四後流亡美國的內地學者劉再復,為羅孚所寫輓聯,掛在靈堂右方﹕「受傷更明道,一生耿直正直,後期真精彩」、「落難成正果,止于大徹大悟,晚節顯輝煌」。
四子:學會憑良心做人
羅孚四子羅海雷昨總結父親的人生可歸納4點:成為不少人的伯樂、好奇心強、長時期有獨立思想及好肯定面對歷史。他又表示,父親的經歷啟發他「愛國不一定愛黨,愛國要有理智」,父親做人處事亦讓子女學會「憑良心做人」。追思會場刊封面,寫上著名詩人聶紺弩贈予羅父的詩句:「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羅孚」。
曾德成未現身 致「風範猶存」花圈
靈堂上放滿政界、傳媒及文學界名人致送的花圈,其中羅孚在報館曾提攜的曾德成所送花圈,寫上「風範猶存」,置於靈堂右方顯眼位置,但他本人沒有現身,其餘致送花圈者包括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政府新聞處長聶德權、《明報》創辦人查良鏞及國學大師饒宗頤等。
眾多資深傳媒人致祭
另外,昨日不少資深傳媒人前來致祭,曾任《文匯報》駐京辦事處主任的劉銳紹,陶傑父親、《大公報》前副總編輯曹驥雲,專欄作家李怡等昨在追思會上致悼辭。其他致祭者有副廣播處長戴健文、《蘋果日報》前社長董橋、《大公報》社長姜在忠、資深傳媒人程翔、《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及樹仁大學新傳系主任梁天偉等。羅孚遺體今早出殯,在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
羅孚1948年加入共產黨,在《大公報》及《新晚報》任職41年。羅孚於1982年被召上京開會時被捕,被指從事美國間諜活動,遭軟禁10年,1993年獲釋返港後,隨即撰文向當年受暴動影響的市民公開道歉。
羅孚曾在《大公報》及《新晚報》任職,圖為追思場刊內羅孚年輕時在報館工作的照片。(羅孚追思場刊)
羅孚任《新晚報》總編輯時,力邀員工查良鏞及陳文統執筆寫武俠小說,並在該報連載,二人其後成為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和梁羽生。圖為羅孚夫婦(右二、右三)1993年與金庸(右一)及畫家黃永玉(左一)會面。(羅孚追思場刊)同事喚「《新晚報》羅斯福」 幼女眼中傳奇爸爸
【明報專訊】傳奇報人羅孚21歲起在《大公報》任職,長達41年,升至該報副總編輯,兼任《新晚報》總編輯。其幼女羅海呂昨在追思會上提及父親畢生醉心傳媒工作,與家人一年同枱進餐的次數「10隻手指數得晒」。《新晚報》前副總編輯鄭紀農撰文透露,原來該報基層員工都習慣叫羅孚為「羅斯福」,加上羅沒有架子,所有員工都樂於與他相處。
醉心工作 家人吃飯年不到10次
羅孚與妻子吳秀聖育有4子1女,幼女羅海呂在追思會代表子女致悼辭時分享了父親與家人的生活逸事。她形容自己有一個「傳奇爸爸」,父親從事報業高層時醉心工作,總是晚上10時甚至凌晨3時才回家,全年正式放假可能只有3天,但他甚少病痛,從未因生病而請假,相信父親的動力來自對工作的熱愛。她又指出,父親雖愛吃肥豬肉等,但能夠保持長壽,認為與時刻保持心境平和有關。
鄭紀農在追思會場刊上撰文透露,原來羅孚任《新晚報》總編輯時,員工對他有3個稱呼:同輩會叫他「老羅」,大多人會叫他「羅老總」,但基層的員工習慣叫他「羅斯福」,總是哼着「美國有個羅斯福(總統),《新晚報》都有個羅斯福」。每當截稿後便有員工走向他問:「羅斯福,你今餐吃什麼」,羅亦沒有架子,故普遍員工都樂於與他相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