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紐時》女總編突被炒 疑爭取與男性前任同酬 觸怒管理層 (《明報》,16/05/2014)



【明報專訊】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周三突然革走上任不足3年的歷來首名女總編輯艾布拉姆森,由其副手接替。艾氏被炒的原因眾說紛紜,有指她發現自己的薪酬待遇遠低於其男性前任總編而與管理層對質,亦有指她擬延聘英國《衛報》一名高層攤分副手權力,因而觸怒對方,迫使《紐時》掌門人狠下炒人決定。

60歲的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1997年離開效力十載的《華爾街日報》,加入《紐時》。她在2000年起升任《紐時》華盛頓分社主管,2003年再晉升為兩名執行總編輯(Managing Editor,相當於《紐時》二號人物)之一。至2011年,艾氏再上一層樓,代替離任當全職作家的凱勒(Bill Keller)出任總編輯(Executive Editor),成為報館160年歷史上首名坐上第一把交椅的女性。

《紐時》:基於編輯室管理問題

不過,艾氏上任不足3年,《紐時》發行人兼公司主席小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便將她趕走,由其副手、57歲的巴奎特(Dean Baquet)取代。小蘇茲伯格周三下午在巴奎特陪同下在編輯部宣布消息,但未詳細解釋炒人原因,只稱其決定基於「一項編輯室管理的問題」。他盛讚巴奎特是「擁有完美新聞判斷力的出色記者和編輯,享受全球同僚和公司上下的信任和支持」。

艾氏並未亮相,其預先準備的聲明中,形容自己「曾喜歡在《紐時》的時光」。在她不足3年任期內,《紐時》贏得8項普立茲獎,公司股價亦大幅跑贏大市(見圖)。在她被革走的消息傳出後,《紐時》股價隨即下跌4.4%。據報艾氏與報方簽署協議,雙方都不會公布她被炒的內幕細節。

首任女總編3年奪8普立茲

《紐約客》記者奧萊塔(Ken Auletta)其後率先發表文章,指艾氏被革職有三大導火線:一是艾氏發現自己待遇遜於前任,不滿男女同工不同酬;二是私下邀請外援加盟分薄巴奎特權力,觸怒對手向老闆告狀;三是艾氏質疑前年上任的總裁湯普森(Mark Thompson)商業干預編務而互生齟齬。

其中第一點尤其得到其他傳媒關注,令艾氏儼如女權運動受害人。據奧萊塔引述《紐時》內部消息,艾布拉姆森數周前發現,自己在出任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期間,薪酬與退休福利都比前一任的凱勒低得多,因而「與最高層對質」。《紐時》發言人強調,艾氏所獲報酬「可與凱勒直接比較(directly comparable)」,但奧萊塔引述艾氏友人稱,艾氏投訴後才獲補回差額。

被指私自聘人 激化衝突

奧萊塔後來受訪時強調,向高層爭取加薪並非艾氏被炒的唯一原因。他指出,過去數周的各樣事件最終令小蘇茲伯格下定決心,並在上周五當面告訴艾氏「是時候改變」。

消息指出,艾氏最終被炒的真正導火線與巴奎特有關。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報道,艾氏過去數周密洽《衛報》美國版總編輯吉卜森(Janine Gibson),提供職位並非奧萊塔所指的位居巴奎特之下,而是與他並駕齊驅,觸怒事前未獲諮詢的巴奎特。拜爾斯指小蘇茲伯格對艾氏此舉大為失望,最終開刀炒人。

副手接任 成首名非裔總編

這講法隨後獲《紐時》報道證實,後者指艾布拉姆森本來就與下屬關係欠佳,亦與巴奎特時見不咬弦,對這局面感憂慮的小蘇茲伯格因此與她關係緊張。隨着艾氏私下延聘吉卜森,巴奎特與她的衝突升級,驚動小蘇茲伯格。小蘇茲伯格於周四通知巴奎特升職,後者亦成為該報首名非洲裔總編輯。

(綜合報道)


話你知﹕美國女性薪酬僅及男性八成

【明報專訊】艾布拉姆森據報因為不滿待遇遠低於前任而向高層大興問罪之師,成為被炒導火線,事件再度掀起美國男女薪酬水平不同的討論。美國官方數據顯示,在職女性薪酬一般只及男性七至八成,少數族裔情况更差。不過,有經濟學家指出,男女酬薪差距原因可能只是大學選科傾向不同、女性叫價較保守,又或因家庭因素而選擇兼職所致。

美國把今年4月8日定為「同工同酬日」,寓意女性一年要比男性多工作4個月又8日,才可得到相同薪酬。總統奧巴馬在當天發言時說:「今時今日,男性每掙1元,全職女性平均只掙77美仙,非洲裔和拉美裔女性則更少。在2014年,這是一個尷尬的情况。這是錯的。」77美仙是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得出的結論,而勞工部亦得出接近的81美仙結論。

美國傳統基金會旗下保守黨政策新聞博客網站「The Foundry」資深評論員伍德(Genevieve Wood)認為,男女不同酬可能只是選擇的問題。分析顯示,在大學「十大最賺錢」學科中,男生一般都比女生多,因此影響日後薪酬水平。

經濟學家:接近同工同酬

有專家亦指出,「77美仙」數據混合了不同職業、工時的男女薪酬,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必須是在同工作、同經驗、同資歷和同工時之下比較,而此情形下女性薪酬其實達到男性的95%。

(綜合報道)


報界女強人 Jill Abramson火爆人緣差

【明報專訊】艾布拉姆森2011年9月接任《紐時》總編輯,被視為打破女性在美國職壇「玻璃天花」(指女性難以攀上最高位置的無形障礙)的典範,她在離任聲明中亦稱,提拔多名女性高級編輯,是其任內成就之一。但其身邊人形容她為人固執,獨斷獨行,上任一年多已開始傳出與多名下屬不和,被指失去編輯部支持。

年30編採人員離任


其副手巴奎特去年接受Politico訪問時,不諱言「編輯室不需見到其中一位領袖脾氣發作」。Politico更引述《紐時》員工指,類似「爭吵」(altercation)——巴奎特稱之為「分歧」(disagreement)——不止限於編輯室內部,甚至擴散至其他新聞部門,而艾氏被視為問題根源。其中一人說:「每個編輯都有她在會上發火的故事,她可以(變得)不可理喻!」

《衛報》形容,艾氏四處樹敵,3年間導致近30名編輯和報章寫手離開,當中不乏著名資深傳媒人。

《紐時》周三的報道亦承認艾氏與下屬相處有問題,「作為編輯室的領袖,她被指帶來一些分歧,以及被批評其幾項人事選擇,尤其是任命了幾個最終任職不長的大部門主管」。隨着《紐時》掌門人小蘇茲伯格接連賣出《波士頓環球報》等公司「副業」,開始投入更多精力於《紐時》下,他開始無法忍受與艾氏之間的惡劣關係,據報他甚至曾當眾憤怒地一手拍向編輯室的牆上。

同事﹕聰明但乏領袖魅力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艾氏確有一定執行實力,去年她成功帶領《紐時》一口氣贏得4項普立茲獎(調查報道、解釋性報道、國際報道和特稿寫作),是該項美國報業最高榮譽歷來第三大單年贏家(今年仍奪兩獎),反映《紐時》的報道質素在其任內依然獲得肯定。

事實上,即使在編輯室瀰漫不滿情緒之際,艾布拉姆森的專業仍獲同儕尊重,但一名員工坦言:「令人沮喪的是她是如此聰明的一個人。她在自己本行上是我遇過最聰明的人之一,但她不是天生有魅力的人物──她高不可攀。」

(Politico/紐約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