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山東採訪 有線記者車被拍打 (《蘋果日報》,29/04/2012)

 有線電視記者採訪車遭惡漢拍打。
採訪車被拍到凹陷。有線電視畫面


失明維權人士陳光誠被禁錮逾一年後成功逃脫,有本港電視台記者昨日前往陳位於山東的住所採訪時,遭自稱民兵的不明人士阻撓採訪,不斷拍打及腳踢所乘坐的車輛,有關記者基於人身安全被迫離去。香港記者協會表示,山東政府封村阻記者採訪,行徑無法無天。

被私家車跟蹤

根據有線電視記者吳子敏昨日報道,任何外來車輛進入陳光誠住所的東師古村路口時,均遭不名來歷人士驅趕,而記者所乘的汽車更被 10多名身穿便裝、一直未有表露身份男士圍攏,不斷拍打及腳踢,導致車身凹陷。有線記者不斷問窗外粗暴拍打車輛的男士「甚麼事」,對方說是「民兵」,但未有提供證明文件。

其後電視台記者見車外人群的行徑越趨暴力,基於安全理由被逼離開。但汽車遭一輛私家車隨後跟蹤,直至採訪車駛往高速公路後,尾隨的車輛才離去。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今次山東臨沂當局將東師古村嚴密監控,做法違法違紀,「佢哋根本唔理你哋係記者,或者係乜嘢人,只要入村就阻撓,無法無天,唔可以接受。」她說,若中央政府未有懲處當地政府該等違法行為,反映中央容許地方政府不依法律做事。

《蘋果》記者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澳廣視我愛澳廣視,澳廣視卻不愛我 (《訊報》,27/04/2012)


是的,我辭職了。

是個很不容易的決定。

在收拾自己在公司的細軟時,心底一直在吶喊:”不捨,真的很不捨!”。

當初特意挑了「九. 一八」這個「國難紀念日」入職,是希望自己記住:「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記者的責任除了為市民報道事實真相,同時亦有必要為當權者提出施政的反思。

作為在過去的四十五個月以來,第四十五個離職的新聞部員工,這三年零八個月的工作生涯當中,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新聞扒;第一次出差;第一次當新聞報道員;第一次在八號風球下戶外採訪;第一次因認錯受訪者身份而尷尬非常;第一次因被刪剪的稿而跟編輯及總監爭拗;第一次因趕不及出七點新聞而幾乎想撞牆自盡;第一次播出新聞片後收到「腰斬」電話……每一幕都彷如昨日。

至於很難忘的則要數:成功一圓見證雙慶雙選的心願;因被提起紀律程序而在律師樓度過的中秋節;在患難當中見證戰友不離不棄的真情;復職後首日上班公司上下那一張張陌生的臉;以及收到三封對我工作細節瞭如指掌的恐嚇信。但,談到最可悲乃至最可怕的,不是被閒置,也不是被透過新聞時段加以莫須有,更不是被迫參與「順我者昌」的內部分化遊戲;而是一步又一步的被挑戰專業底線,一天一天的習慣了妥協,一次又一次的對不公義麻木……這樣,我們還是記者嗎?我們跟那些每天被我們批評的虛偽奸商和失職官員,有何分別?我們的天職,豈不是已經相手斷送,自廢武功?!

我一直天真的以為:「只要我堅持留下來,剩下一口氣我都可以至少做好我手上的新聞,儘管播出的最後版本,可能早已跟原來的有較遙遠的距離,但這裡畢竟是最多澳門人看到的電視台!為了觀眾,我不可以放棄。」可是,今天我得承認,我都太傻了,我連這個使命也做不到了!而雖然我們能接觸到最多的本地觀眾群,但說實話,真正每天都看我們新聞的澳門人有多少?能記得我們報道過甚麼的觀眾,又有多少?相信我們報道內容的,還再剩下多少?這些,妳我心裡有數。很討厭繼續看到這種在逐吋逐吋地自我閹割的局面──這個城市如是,這家公營廣播機構如是,整個社會也如是!

要是單純的為著那份安穩及不斷有提升的薪金,以及跟公務員可比的福利而留下來,卻要眼白白看著這裡的核心問題和管理方式每況愈下,每天上班只能委屈地做著行屍走肉般的採訪、寫口水稿、剪河蟹片,那我干嘛不跑去考個公務員或賭場公關好了?那些不是更加做得明明白白、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嗎?干嘛還要霸佔著這個無冕皇位,卻唱著假道學的戲?真的不想再做「豬八戒」──活得那麼兩面不是人!更不願看到我所愛的同事戰友們,一個又一個成為「伯仁」間接為我而受苦。我相信,如果工作只為了滿足三餐一宿的話,個人而言,去賣漢堡包不就可以了吧?賣漢堡的,頂多只會賣劣質牛肉,至少不會掛著羊頭賣狗肉!

我所愛的澳廣視,從國難日開始,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洗禮和磨合,我始終還是要跟妳好心分手。是宿命還是天意?都已經不再重要。雖然我愛妳,但妳卻不愛我,為了更好的愛妳,我決定離開,讓妳先看清楚妳自己。

也許妳會對我說,其實問題由始至今都只在我身上,對吧?是我不夠乖巧,不夠體貼,對妳也不夠理解和包容,堅持事情原來是怎樣,就得怎樣的說出來。從小,媽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經常給我「愛的教訓」;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生來就是個實話實說的孩子,到死的一天都應該不會有多少改變。同樣的妳也一樣吧?妳一心為妳的新聞王國,打造建國大業及建黨偉業,無論用甚麼方法都堅定不移,無論誰人勸阻妳亦不為所動,妳這份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無不叫人肅然起敬!

既然要建立妳的新聞王國,最大的絆腳石只有我一個。人非草木,我又如何忍心不成全妳呢?好,我就當仁不讓,好讓妳可以童夢飛翔,建立那個完全屬於妳、忠於妳、聽從妳、崇拜妳的新聞王國吧!從此以後,妳就可以做盡一切妳想做的新聞,為小城的繁榮昌盛、社會和諧,帶來更多美好的消息!這樣,澳廣視的發展必定更加一枝獨秀、一帆風順,也更深慶得人!

至於我,妳真的不用擔心,答應妳:天地再小,也必然有我呼吸的空氣;人情再冷,也總比妳的手溫暖;烏雲再多,也始終會找到晴朗的角落……我只希望,妳日後真心的為市民服務,並做好執政者的「一面鏡」,對得起五十多萬人有份的公帑。

一個仍然有血有夢的最低級記者

陳麗靜 叩謝

二零一二年四月廿七日

小城大事:有網民不滿澳廣視政制新聞處理 (TDM, 27/04/2012)

澳門「鐵幕」時代降臨 -- 抗新聞審查風暴 前線記者籲五一穿黑衣 (26/04/2012)


如果一個社會,記者再不能說真話,媒體再不能報道事實,人只能活在謊言之中,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景況?

從三月起第二階段政制諮詢啟動,一道「鐵幕」悄悄降臨新聞界,一隻無形之手不斷千方百計、粗暴干預新聞自由。這隻無形之手與一些傳媒管理層互相糾結,在政制發展諮詢進行期間,當有關報道稍為跟「加二加二」方案的基調有所不同,就會被刪除、甚至被扭曲或竄改。有前線記者被上司強行刪除不利「主流」方案的市民意見;有編輯接到電話要求淡化、扭曲權威機構的民調結果,或者不准報道官方濫權、阻攔記者在公眾諮詢場自由採訪的事實;也有編輯干脆將相關報道整篇抽掉,隻字不提。但,這都只是冰山一角!

一場史無前例的新聞審查風暴在行內不斷蔓延,我們不禁要問:對方害怕的究竟是甚麼?事實真的有那麼可怕?澳門的民主路要如何抉擇,是否適合推行普選?間選和委任制度的存在價值,選舉制度內的漏弊,議員的表現和評價...... 不同觀點應有公平的機會互相交鋒,透過理性討論,讓市民作最後選擇。每一位市民都有發言權,為何要處心積累地令部分民意在媒體「消失」?強行纂改新聞,製造假民意的目的又是甚麼?

為了一己私利,這種被幕後操弄的新聞操作,正不斷打擊澳門奄奄一息的新聞自由!我們非常痛心,部份媒體高層甘心作傀儡,不顧前線記者據理力爭和反對,一次又一次掩飾事實,為假民意鳴鑼開道!孤掌難鳴的我們真的累了!這種累,使我們倍感無力和無助!當我們見到年青記者對新聞的熱誠,一次又一次被冷酷無情地磨滅;當他們努力追求公正、持平、客觀的採訪報道,只能成為利益集團的犧牲品,到最後只能一個個選擇黯然離開...... 不少前輩形容,這是澳門新聞史上的「嚴冬」!

可以預見,即使我們開誠布公地盡訴苦澀,這些衷情也很可能被「和諧」處理、甚至視若無睹!然而,倘若傳媒一旦背棄了新聞自由、放棄如實報道,記者不能捍衛專業價值,那澳門將會怎樣?只會變成一個充滿著謊言、官民互不信任、各人只顧私利的社會!

我們可以累,感到窒息、憤怒、沮喪,但我們不應也不想倒下來!更不想放棄!我們十分需要社會的支持,請與我們一起努力捍衛新聞自由!守住新聞從業員的良知和道德底線!為了響應五月三日(星期四)「世界新聞自由日」,我們呼籲全澳新聞工作者在五一勞動節當日穿上黑衣,撐記者!以實際行動喚起社會關注,以團結的呼聲遏止這一隻氣焰正盛的無形之手!

一群痛心的澳門前線記者
四月二十六日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D%8D%E8%A1%9B%E6%96%B0%E8%81%9E%E8%87%AA%E7%94%B1%E6%94%AF%E6%8C%81%E9%80%B2%E6%AD%A5%E8%A8%98%E8%80%85-%E6%BE%B3%E9%96%80/%E6%BE%B3%E9%96%80%E9%90%B5%E5%B9%95%E6%99%82%E4%BB%A3%E9%99%8D%E8%87%A8-%E6%8A%97%E6%96%B0%E8%81%9E%E5%AF%A9%E6%9F%A5%E9%A2%A8%E6%9A%B4-%E5%89%8D%E7%B7%9A%E8%A8%98%E8%80%85%E7%B1%B2%E4%BA%94%E4%B8%80%E7%A9%BF%E9%BB%91%E8%A1%A3/317970888271030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默多克說對手下掩蓋竊聽不知情 (「BBC」,26/04/2012)


傳媒大亨默多克周四(26日)在對英國的一項公開調查作證時說,的確有人企圖掩蓋《世界新聞報》竊聽電話的行為,但是他本人和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並不知情。

默多克說,他沒有對英國《世界新聞報》給予足夠的注意。他說,「我沒能盡責,我對此深感歉意。」

這是81歲的默多克第二天在英國皇家法院出庭作證。默多克父子近日來一直在關於英國傳媒操守進行的所謂列文森調查中出席聽證。

列文森調查是去年默多克屬下的《世界新聞報》爆出竊聽電話醜聞後,對英國媒體和新聞機構的職業道德展開的公共調查。《世界新聞報》記者因竊聽遭到謀殺的一名女孩的電話而引起軒然大波,報紙在去年7月被迫關閉。

默多克說,新聞報紙是社會的良性力量,但是受到互聯網以及過多監管的「干擾性技術」的威脅。他對於付給職業足球的負責人哥頓·泰勒因為竊聽得到42萬英鎊巨額賠償以及律師費用感到驚訝。

BBC的政治事務記者羅斯·霍金斯說,默多克在聽證過程中多次以受害者姿態表現自己,他說有人對他撒謊,而且是一大批人有系統地對他撒謊。

不滿報道偏頗 市民到澳廣視嗆聲 (《正報》,26/04/2012)



【本報訊】「捍衛新聞自由,TDM要問責。」約二十名市民昨日到澳廣視抗議,他們認為,以公帑營運的澳廣視處理政制發展的報道時,有違中立、客觀等新聞原則,自我審查嚴重,他們要求管理層問責及交代。一名大學教授表示,希望透過行動令市民關注:「我們現時的新聞自由危在旦夕。」

約二十名市民昨日中午響應網上號召,前往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澳廣視,TDM)請願。他們認為,該公司中文頻道處理政制發展的新聞時,有違中立、客觀的新聞專業準則。由於澳廣視是一間以公帑營運的機構,故需要向市民問責及交代。市民張樹堅表示,該公司的新聞總監應該回覆:「究竟她是否有政治勢力施壓,或是自己揣摸『聖意』?所以,將新聞扭曲和偏袒。」

那批感到非常憤怒的市民指出,四月十八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民調結果,市民對三個案「增加間選」、「減少間選」、「間選不變」的支持度是相同的,根本沒有一個方案是「主流」,然而,澳廣視當晚只報道「增加間選」方案的支持度。他們也認為,四月十九日「澳門早晨」的「小城大事」環節,對政制發展的報道較平衡,但是,該報道很快便從澳廣視官方網站移走。

張樹堅:傳媒不應是政府攻守同盟

「傳媒不要(與政府)攻守同盟,希望他們要監察政府,服務市民。」張樹堅認為,澳廣視的政制發展新聞報道嚴重偏頗,對增加立法會間選議席的方案特別高調報道,卻淡化非「主流方案」的報道,令市民誤以為真有「主流方案」。他指出,澳廣視消除非建制的聲音,「希望製造一個局面,就是澳門只有建制派。我們擔心澳門市民的權益慢慢因為建制派的全面操控而受損。」

仇國平質疑澳廣視報道公平客觀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仇國平是旗幟鮮明支持立法會直選議席過半數的政治學者,澳廣視的報道則隻字不提他在公眾場合發表的意見,卻一面倒大篇幅報道直選不過半的、增加間選的方案。他也指出,現時的政改方案是極具爭議性的,傳媒有責任邀請富經驗的政治學學者向市民分析,指出各方面的理據如何充分或不足,澳廣視同樣沒有相關報道。「我很有疑問:澳廣視其實有否秉承、客觀、公正的新聞原則去處理新聞採訪及報道?」

澳廣視僅派公關接信

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梁金泉、中文頻道新聞及資訊節目部總監羅崇雯未有應邀與請願的市民會面,僅派出公關經理接收信件及物品。張樹堅指出,年多前曾到澳廣視遞信,前任新聞總監也露面接信及解釋,似乎現任總監迴避得更嚴重。昨午,兩名社運人士分別帶著「新聞自由千古‧澳廣視惠存」的花籃和一隻掛上「澳廣視」紙張的小狗到場抗議,另有市民送給新聞總監一個「低清消音紙紥電視機」,畫面印有「澳視愛瞞」電視台台徽。

網民抗議澳廣視報道政改違中立 (《市民日報》,26/04/2012)


【本報訊】10多名網民昨午到澳廣視遞信,抗議澳廣視作為以公帑營運的新聞機構,處理政改新聞時有違中立原則,大篇幅報道支持政府提出的「主流方案」,卻甚少報道支持普選或減少委任議席的意見,質疑有預設立場。

有網民發起是次行動,10多名網民昨午1時30分陸續抵達澳廣視門口遞信,數名便衣警員在旁監視,網民冀向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梁金泉及中文頻道新聞及資訊節目部總監羅崇文遞信,由澳廣視公關接收。

參與行動的網民又持有寫上「新聞自由千古」的花籃,及寫有「羅女王:本台只允許有『主要係流方案』的畫面出街,敬請觀眾接受和諧」的紙製電視機交給澳廣視。

有網民指出:澳廣視在處理港大政改民調新聞時,當時記者準備好3個結果的內容,但編輯只叫記者僅報道「直選及間選等額增加佔43%支持」的內容。亦有網民稱,澳廣視是使用公帑營運的新聞機構,應向市民問責,以及公開交代是否有預設立場。網民張樹堅批評,「佢哋利用公帑作惡,將民意扭曲。」質疑背後有政治壓力。

參與抗議行動的澳大政治系副教授仇國平質疑,澳廣視有否按照客觀公正的新聞原則處理新聞採訪及報道?電視台有需要向公眾解釋具爭議的政策及政府提出的方案。政制發展充滿爭議,應多請知識分子及學者解釋各方理據是否充分。

此外,信中亦提及,就澳門政制發展,新澳門學社早前舉辦論壇,講者一致反對政府提出的「主流方案」,但隨後澳廣視新聞報道對論壇言論隻字未提;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公布的政改調查結果,支持政府提出的所謂主流方案的澳門市民只有43%,證明政府提出的方案不是主流,但該新聞沒有報道調查質疑主流方案的講法;之後澳廣視節目「小城大事」對政制發展有較平衡的報道。但該節目的網上連結很快從澳廣視網站移走。網民將信件交給員工後,在澳廣視門前高呼「捍衛新聞自由」、「TDM要問責」等口號之後和平散去。

關翠杏稱TDM應平衡報道另外,曾任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召集人、立法議員關翠杏表示,市民到澳廣視遞信是一種社會表達意見的方式,關鍵是澳廣視使用的是公帑,發展目標是成為公共廣播機構,平衡報道是必要的。她指出:澳廣視新聞報道的角度應更能反映社會時政問題,讓居民的不同意見得到充分和平衡報道。

抗議不滿澳廣視處理新聞手法 十多名市民帶同「花牌」抗議 (《現代澳門日報》,26/04/2012)


【本報訊】官台澳廣視有關澳門政制發展新聞的處理手法惹怒市民,昨日有十多網民和市民到澳廣視遞信抗議,批評澳廣視偏向報導支持所謂主流方案的言論,甚少報導社會上其它意見和分析,連大學教授支持增加直選議席的言論亦被封殺,並送上寫“新聞自由千古”的花牌,諷刺澳廣視只為「朝廷」效命,報道扭曲民意,要求澳廣視向市民問責,公開交代在澳門政制發展上有否預設立場。

遞信市民表示,澳廣視中文電視台近日有關政制發展的新聞中,大幅報導支持政府提出立法會直選及間選各增加兩席、行政長官選委會增加一百席的所謂主流方案言論,對於只支持增加直選議席、減少委任議席,或者支持全面普選立法會和行政長官的意見卻少有報導。還有本月十四日,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公佈調查結果,只有四分三受訪市民支持所謂主流方案,與支持其它方案人數相若,根本不存在主流方案,惟澳廣視當晚新聞並沒提及有關分析。同月十九日,澳廣視節目“小城大事”對政制發展有較平衡的報導,可惜該節目的網上連結很快從澳廣視網站中刪去。

抗議人士指責澳廣視對政制發展的新聞處理手法違背中立報導、客觀分析的新聞專業準則。其中澳門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仇國平失望地表示,過往澳廣視多次訪問和邀請他評論政治議題,但今次澳門政制發展諮詢中從未訪問過他,質疑澳廣視因他支持增加直選的立場而有顧慮。他希望澳門新聞界客觀和持平報導澳門政制發展的相關新聞。

有市民更送上“新聞自由千古,澳廣視惠存”的花牌和紙製電視,還帶上一隻掛有澳廣視字樣的小狗,如同諷刺澳廣視為「朝廷鷹犬」,官台扭曲民意為政府發聲,要求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梁金泉、中文頻道新聞及資訊節目部總監羅崇雯親自接信,擾攘了一會,最後有澳廣視職員代接。市民稱澳廣視是使用公帑營運的新聞機構,應向市民問責,促請公開交代在政改上有否預設立場。

澳廣視中文新聞部表示,公關部已將政制發展第二階段諮詢期內播出的全部七十八篇新聞,以及有關政制發展議題的四場《澳門論壇》節目內容公開,當中涵蓋社會不同意見,歡迎公眾取閱。

十餘網民向澳廣視遞信 (《華僑報》,26/04/2012)

【專訪】十多名網民昨日到澳廣視電視台遞信,指該公司新聞自由受到新聞部高層干預,令新聞的中立性、公正性、資訊開放性受到衝擊;認為澳廣視是以公帑營運,相關行為是在損害著公共利益,破壞澳門市民的獲得資訊的權利。

遞信人士表示,他們不滿澳廣視在澳門政制發展新聞報導中,大幅報導支持政府提出的立法會直選及間選各增加兩席,行政長官選委會增加一百席。

隻字不提新澳門學社舉行的政制發展論壇,講者反對政府提出的所謂主流方案。以及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本月十八日公佈調查結果,當晚新聞沒有報導調查質疑主流方案的講法。

他們提出,澳廣視作為以公帑營運的官方新聞機構,認為有需要向市民問責,澳廣視在澳門政制發展上,是否有預設立場?為何不能不偏不倚報導新聞等問題。◇

十網民澳廣視遞信 (《澳門日報》,26/04/2012)


【本報消息】十多名網民昨日下午一時半到澳廣視遞信,不滿澳廣視中文電視台近日對澳門政制發展新聞的處理手法,認為澳廣視有違中立報道、客觀分析的準則。澳廣視公關人員代表接信。

部分網民將寫有澳廣視字句的紙牌掛在狗隻上,並帶同標語表達意見。有遞信網民表示,澳廣視中文電視台在新聞報道中,大幅報道支持政府提出的主流方案言論,甚少報道支持增加直選議席三個以上或者全面普選立法議員及行政長官等意見,且未有報道反對或質疑政府主流方案的內容。澳廣視作為使用公帑營運的新聞機構,需要向市民問責,公開交代是否有預設立場,誰人就此負責。



關翠杏:居民有表達意見權利

【本報消息】昨日有居民到澳門電視台股份有限公司遞信,不滿澳廣視中文電視台近日就澳門政制發展的新聞處理手法。前澳廣視策略發展工作小組召集人關翠杏表示,澳廣視是使用公帑的傳媒機構,新聞報道的角度應反映社會的時政問題,對居民的不同意見應充分、平衡表達。

關翠杏表示,澳門是多元社會,居民可以就任何問題表達意見,居民、傳媒機構或政府對有關行為都要以自然的心態對待。作為傳媒機構應有宗旨,在不受任何壓力下確定報道新聞的立場和取向,新聞的公正性就是所有意見都能夠充分表達,居民遞信就是表達方式之一。

澳廣視明白市民對澳門政制發展的高度關注 (「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6/04/2012)


一、 澳廣視明白市民對澳門政制發展的高度關注,就政制發展第2階段諮詢期內播出的相關電視新聞就有78篇,電台新聞有178篇,全部報道均秉持準確、客觀、及不偏不倚之原則。關於《澳門早晨》內播出的其中兩集『小城大事』節目,分別以支持和反對的角度對事件作出了探討。對於上述報道及節目,亦分別接到個別團體及市民就支持和反對的內容作出投訴。對觀眾引起的反響,澳廣視認為已達到節目的預期效果:市民是關心愛護澳門、積極參與政制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市民愛護和關心我們的節目,本台亦感到欣慰和鼓舞;

二、澳廣視重申:作為澳門地區的公共廣播機構,澳廣視首要任務是服務全澳市民,絶不受任何政府部門、團體或個人的個別行為或意志影響,所有資訊皆以客觀報道為宗旨;澳廣視不會、也不曾干預新聞自由,亦不受任何外力影響;

三、自四月二日起,澳廣視啟用新的電視錄影廠設備及網絡播放技術,本公司工程部人員目前日以繼夜地嚴密監控,但在新舊銜接期間,節目的播出,以及網上直播及重溫等服務,仍可能會出現少量技術故障,希望得到觀眾的諒解;

四、根據過去三個季度的收視及收聽調查所示,市民對澳廣視的滿意程度連續攀升,與香港最大電視台的收視差距連續拉近四個百分點。澳廣視感謝市民對澳廣視全體工作人員辛勤工作的認可和肯定。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不滿政改報導 網民抗議澳廣視 (MASTV, 25/04/2012)

有網民不滿澳廣視政制新聞處理 (TDM, 25/04/2012)

調查﹕新聞自由滿意度增一成 (《明報》,25/04/2012)


【明報專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本月10日至18日以電話訪問1012人,發現市民對新聞自由的滿意度已回復到一年前的水平,達69%,較7個月前對上一調查增加11個百分點,不滿率亦減少6個百分點,至14%。不過,半數受訪者認為香港傳媒存在自我審查,在批評中央政府有所顧忌。

調查顯示,市民對香港傳媒整體公信力的評分是6.22分,與上次調查相若。眾多新聞媒體中,市民對電視的滿意度最高,有74%,其次是電台和報章,分別有59%和39%,對雜誌的滿意度則最低,只有9%,不滿率達54%。

六成指新聞自由遭濫用

七成受訪者認為傳媒能充分發揮言論自由,但亦有63%人認為傳媒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在自我審查問題上,50%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35%認為沒有;55%受訪者認為,傳媒批評中央政府時有所顧忌,說沒有的只37%,另外59%認為,傳媒批評特區政府時沒有顧忌。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大部分市民認同傳媒充分發揮言論自由,但同時有誤用或濫用新聞自由,而半數人認為傳媒有自我審查,情值得留意。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曾籲新聞界防民粹 指普選特首民意更重要 (《明報》,24/04/2012)

特首曾蔭權昨坦言,面對記者追問及「大聲呼喝」時,確實感到難堪,他期望傳媒能繼續監察社會及政府,若「細聲點」發問就最好。(林振東攝)


【明報專訊】早前捲入富豪款待風波的特首曾蔭權,昨出席報業公會活動時坦言,過去面對記者質詢或「大聲喝問」,確感到難過感慨,甚至「黑口黑面」,指若記者用另一種方法提問,他可更暢所欲言。曾蔭權又稱,香港即將普選特首,輿論及民意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會更重要,傳媒須做好具公信力及有質素的新聞,防止社會走向民粹。

指「款待報道」讓他深刻反省

曾蔭權昨在「2011年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典禮上致辭時稱,記者是輿論監督的武器,認為記者的質素能決定社會的質素。他直言,作為被傳媒監督的對象,早前報章對他接受款待作出的一系列報道,就令他深刻反省到從政者要秉持最高的操守,及知道公眾對他們的期望。

稱受記者「大聲喝問」難堪而黑面

他表示,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表達自由等,都是港人不可動搖的核心價值,上任以來一直都緊記要保持這傳統,但面對記者的提問、質詢或「大聲喝問」,有時都令他感到難堪、尷尬及不知所措,他至今亦無法在外界面前掩飾個人情緒,「好多記者朋友,都知我有時黑口黑面,一方面我是難過感慨。如果他們用另一種方法提問的話,我可以更暢所欲言,你們這樣問,我想答都答不到,但這樣可能是你們想要的結果」。曾蔭權笑稱,期望傳媒能繼續監察政府及社會,但發問時「最好細聲些」。

曾蔭權又提到,近年網絡媒體冒起,香港亦將於2017年落實普選特首,輿論及民意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將愈趨重要,香港在這關頭更需要有質素、有深度及有公信力的新聞,推動公民社會成熟及理性,防止社會走向極端及民粹。他說,希望將來退休,「每天打開iPad上網看報,都可看到有質素、有深度、有理有據的新聞」。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引爆毒明膠黑幕 央視主播傳停職 (《蘋果日報》,22/04/2012)

趙普


內地有人用有毒工業明膠製食品風暴近日愈演愈烈,最早曝光老酸奶(乳酪)使用毒明膠的央視新聞主播趙普懷疑因此被內部停職。趙普過去連續 12天沒有沒有在他主播的《晚間新聞》中露臉,也不再更新微博。央視公關科表示不清楚此事,趙普則以短訊回應指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

4月 9日上午 11時,趙普發出微博稱:「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微博被轉發 13萬次,引爆各界對明膠與食品安全的關注。

網民讚揚他敢講真話

4月 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中又曝出「皮革廢料所產明膠被製成藥用膠囊」的內幕,令話題升級。

自 4月 9日發微博後, 41歲的趙普突然在螢幕「消失」,也不再更新微博。有央視內部員工指,趙普確因爆明膠內幕的事受到處分,但沒被辭退。內地記者前天以短訊求證停職一事時,趙普意味深長地以古詩回應:「謝謝關注!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對於趙普的遭遇,大批內地網民讚揚他「敢講真話」並認為央視不應處罰他。

鳳凰網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突破美國天下 展現傳媒新勢力 法新社網上媒體奪普立茲獎 (《蘋果日報》,18/04/2012)


《穿綠衣的女孩》為法新社贏得首個普立茲獎。法新社

普立茲獎獎牌





有新聞界奧斯卡之譽的美國「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前日(周三)公佈本年度得獎名單。《費城問詢報》( Philadelphia Inquirer)憑着校園暴力問題嚴重的系列報道,贏得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最大突破是有兩個網上媒體首次獲獎,反映網上傳媒新勢力;法新社則是百年罕見獲獎的外國媒體,反映卓越新聞報道無國界。

今次是第 96屆普立茲獎,最大亮點是罕有美國以外的傳媒機構獲獎。法新社是法國新聞機構,是全球三大通訊社之一,向跟美國的美聯社和英國的路透社在採訪和供稿供相市場惡鬥。今次,法新社得以跨越普立茲獎向來是美國傳媒天下的雷池,全憑一張震撼人心的突發新聞圖片。

去年,法新社的阿富汗攝影記者侯賽尼( Massoud Hossaini)在喀布爾( Kabul)一次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中,捕捉到一名女童在屍堆旁驚慌大叫的一刻,照片「令人心碎」,結果贏得突發新聞圖片獎。侯賽尼對獲獎感「很高興和興奮」,他無法入睡,但說「我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阿富汗人活在痛苦中」。

除了法新社得獎,普立茲獎今年另一突破,是有兩個新聞網站首次獲獎。 The Huffington Post憑着資深戰地記者伍德( David Wood)關注受傷退伍軍人的系列報道,贏得國內新聞報道大獎,這系列最初分 10期在網上刊登,後來擴展成為電子書出版。 Politico則憑維克爾( Matt Wuerker)一幅政治漫畫(圖),獲得政治漫畫獎。

逆境中地區報贏最高榮譽

贏獎消息公佈後, The Huffington Post的編輯總監法恩曼隨即向編採人員發出祝賀電郵:「伍德就退伍傷兵的深邃報道,對退伍軍人來說是一個里程,對網絡新聞業亦然。」

兩個新聞網站獲獎,反映網上傳媒新勢力,正力逼報業。儘管如此,傳統報章仍繼續做到最好。面對報業近年廣告收入減少,《費城問詢報》這份地區報,曾經歷破產和六年來五度再易主的難關,但仍熱誠報道新聞,今次就憑着揭露校園暴力嚴重,贏得普立茲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

社論獎 小說獎沒頒發

總編輯維什諾斯基就說:「這個新聞編輯部近三、四年經歷過破產、由對冲基金經理持有、裁員,很多我們員工無法控制的事。這個獎是他們工作熱誠和精益求精態度的至高成就。」

普立茲獎常客《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今年贏兩獎,包括有關東非饑荒和戰亂的國際新聞報道獎,和有關避稅的解釋性報道獎,是獲獎最多的媒體。美聯社報道紐約警方在 911恐襲後秘密監控回教徒社區、《西雅圖時報》( Seattle Times)報道華盛頓州政府機構用美沙酮取代止痛藥處方給病人,則同獲調查報道獎。但兩大報《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和《今日美國報》( USA Today)則空手而回。

但向來嚴審的普立茲獎,今年在社論獎和小說獎兩欄都留白沒頒發。這是普立茲 35年來首次沒頒小說獎,令出版界震驚不已,因小說獎向來是暢銷書指標。大會則解釋沒頒獎只因沒候選作品獲大多數評審支持。

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普立茲獎部份得獎名單

•公共服務獎:《費城問詢報》
•突發新聞獎: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報》報道龍捲風消息獲獎
•調查報道獎:美聯社/《西雅圖時報》(圖)
•解釋性報道獎:《紐約時報》
•地區新聞報道獎:賓夕凡尼亞州《愛國新聞報》
•國內新聞報道獎: The Huffington Post
•國際新聞報道獎:《紐約時報》
•專題報道獎:西雅圖《 The Stranger》周報
•實況報道獎:《芝加哥論壇報》
•評論文章獎:《波士頓環球報》
•政治漫畫獎: Politico
•突發新聞圖片獎:法新社
•專題圖片獎:《丹佛郵報》(圖)
•社評獎:沒頒獎
•小說獎:沒頒獎


侯賽尼


《穿綠衣的女孩》
──法新社得獎照見證戰地悲哀

這張《穿綠衣的女孩》,替法新社贏得首個普立茲獎。照片中, 11歲女童阿克巴利( Tarana Akbari)看着七名至親在身邊炸死,激動得嚎啕大哭大叫,看得人心碎。

照片中這一幕,於去年 12月 6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當時一個什葉派回教徒的活動遭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 70人死和多人受傷。拍攝照片的侯賽尼憶述:「爆炸時,我跌倒地上。四周的人都在逃跑,我站起來,一隻手流血,但不覺痛……我的職責是追新聞,於是向着人群逃跑的反方向走。硝煙散去,我發現自己站在屍堆中,屍叠屍。我正身處人肉炸彈原來站着的位置。」

女童睹至親炸死

震驚之餘,他哭了,但不忘不停按下相機快門鍵。他向右望,發現了阿克巴利。「她見到弟弟、表親、叔伯、母親、祖母和身邊的人炸死,她就大叫起來。」一張出色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這一張看到阿富汗人之痛,阿富汗人命之無常無奈吧。

法新社


伍德


「偉大新聞在網上茁壯」
脫粗疏惡名求深度

網上媒體首贏普立茲獎,反映它們無論在新聞深度、求真精神上都不遜於傳統媒體,大可洗脫網絡新聞粗疏的惡名,更可成為新聞傳媒新勢力。

憑退伍傷兵系列報道獲獎的 The Huffington Post, 2005年創辦時打正「網上報章」旗號,但曾受盡歧視,被視為旁門左道、嘩眾取寵、內容粗糙的媒體。創辦人赫芬頓( Arianna Huffington)形容,今次獲獎終於證明七年努力沒有白費:「獎項肯定了偉大的新聞一樣可以網上媒體茁壯成長。」

獲獎的記者伍德,本身曾是《時代》雜誌和《洛杉磯時報》的特約記者。他坦言曾經擔心傳統求真求是的新聞精神會被新傳媒洪流蓋過,但是事實證明新媒體一樣追求深度。

Politico政治影響力強

另一獲獎的新聞網站 Politico資歷更淺, 2007年創辦至今僅五年,但憑着互聯網崛起的優勢, 2008年已開始協辦美國民主、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

美聯社/《蘋果》資料室


《費城問詢報》贏得公共服務獎,員工興奮慶祝。美聯社


網上新聞衝擊傳統報業

互聯網勢不可擋,傳統報章備受衝擊,網上新聞兩年前更首度超越傳統報紙。

美國皮尤( Pew)研究中心 2010年的調查顯示, 34%人在受訪前一天曾上網看新聞,只有 31%曾閱讀報紙,而網上新聞讀者的比例也於 2006至 2010年間幾近倍增。此外,越來越多人透過社交網站和智能手機等新媒體接收資訊。

但讀報始終比瀏覽網站更能吸睛。有研究指出,比起網上瀏覽新聞的人,讀報的人更能記住新聞的內容、題目和重點,原因是網上排版較難突出重點,也有較多廣告,令讀者難以集中。

DailyFinance/TeleRead網站



話你知
普立茲獎——新聞界奧斯卡

普立茲獎,根據美籍匈牙利裔報業巨人普立茲( Joseph Pulitzer)遺願創立,自 1917年起頒獎至今,由普立茲創辦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管理,現已是美國新聞及文化藝術界一項最高榮譽,素有「新聞界奧斯卡」之稱。普立茲獎目前共頒發 14項新聞獎和 7項文化藝術界獎。除公共服務獎得主獲頒金牌,其餘得獎者均可獲頒發證書和 1萬美元( 7.8萬港元)獎金。

《蘋果》資料室

24歲女寫下普立茲傳奇 揭明星教練包庇狎童案奪獎 (《明報》,18/04/2012)

【明報專訊】美國24歲小妮子加尼姆,在美國新聞史上寫下傳奇一頁。獲譽為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周一揭曉,在地區報章當記者的加尼姆,憑揭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式足球隊前助教性侵兒童醜聞,掀起全國關注,奪得普立茲地區報道獎,成為歷年最年輕得獎記者之一。

加尼姆(Sara Ganim)是賓夕法尼亞地方報《愛國者新聞》(Patriot News)的罪案新聞記者,其得獎報道,始於一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前美式足球助教桑達斯基(Jerry Sandusky)涉及性侵男童的傳聞。加尼姆沿線索追蹤,找到其中一名受害人,證實當局正調查案件,多名校方高層亦牽涉在內,揭發還有更多受害人。她於去年3月率先報道事件,最初未獲廣泛注意,但她並無放棄,繼續披露內情,指出當局自1995年起曾多次接獲受害人投訴,惟未有及時處理,延至2009年始展開調查,拖拉兩年,到去夏才首次搜查桑達斯基寓所。

鍥而不捨報道 全國追訪

報道令當局受壓,去年11月,桑達斯基終被捕,該校美式足球隊的明星級著名教練佩特諾(Joe Paterno)亦涉嫌知情不報,遭校方解僱,震驚全國,惹來大批記者追訪,加尼姆的報道亦開始受重視,《愛國者新聞》網上版每天吸引全球各地達200萬人次瀏覽,情前所未見。

普立茲獎評審讚揚加尼姆及所屬的《愛國者新聞》人員「勇敢地揭發具爆炸性的性侵醜聞,並作出專業報道」。該報發言人稱,得獎絕非僥倖,全賴加尼姆等編採人員努力。編輯主任菲利(Michael Feeley)認為最值得自豪的,不僅是報道令犯人受制裁,還讓受害者有機會申訴不幸。

效力地區報一腳踢 成功非僥倖

加尼姆自幼已對新聞業感興趣,高中時已為佛州一地方報當兼職記者。她大學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理學院,在校報專責採訪法庭及突發新聞,亦曾於美聯社實習。2008年畢業後,輾轉加入《愛國者新聞》。她說在小型報章工作要「一腳踢」,從中學會許多新聞技巧,例如有限時間完成最多事情、自行設定報道方向並採訪、取得到受訪者信任並建立情報網等。

監聽器跟身 追新聞只睡兩小時

她表示,為採訪性醜聞事件,曾花無數夜晚與消息來源聯絡訪問,追尋線索,甚至因忘記繳費令家中水電被截。她每天凌晨1、2時就寢,清晨3、4時便起工作,邊甚至擺放警方無線電監聽器,惟恐錯過任何線索。憑藉對新聞的熱忱與過人毅力,她曾獲得多項新聞獎,近期更入選美國《新聞周刊》「全球150名無畏無懼的女性」之一,被讚揚是年輕記者典範。

路透社/Pennlive


負傷女童阿克巴里在母親、弟弟、祖母等親人的屍身間嚎啕大哭這一幕,為胡賽尼贏得普立茲突發新聞照片獎。(法新社)
阿富汗法新社攝影記者胡賽尼,勇奪普立茲獎。(法新社)
11歲女孩阿克巴里成為新聞圖片獎作品中主角。(法新社)


《女童屍堆嚎哭》攝記戰慄拒看得獎照

【明報專訊】阿富汗30歲攝影記者胡賽尼(Massoud Hossaini)憑一幅女童在屍堆間嚎哭的照片,為法新社贏得首個普立茲獎,是普立茲獎歷來罕見的非美國傳媒得主。評審授予突發新聞照片獎時說,畫面影像「令人心碎」。

非美國傳媒罕有得獎

胡賽尼在喀布爾得知奪獎,表示「既驚且喜」。「這不純關乎贏得一個獎,因我知道,我成了阿富汗人民和所有戰爭受害人的喉舌。」但得獎照片也勾起了他至今仍想逃避的痛苦回憶。「我不會再看那照片,因為它令我心跳加速。」

胡賽尼2007年入職法新社。2011年12月6日,喀布爾一間擠滿人的什葉派清真寺遭自殺炸彈襲擊,最少70死。他當時距離炸彈地點僅數米,即時拍下一名披綠頭紗、穿綠衫白褲的女童,在散擱一地、包括嬰孩的屍骸間,驚惶得僵直身子放聲哭喊的場景。他表示爆炸時只感到一股強烈爆炸氣流,接便摔倒,看見人們從煙硝裏跑出。「硝煙散後,我見到自己站在一團屍骸中央。他們堆疊在一起,我正立於襲擊者原處位置。」

阿富汗恐襲 邊按快門邊哭

他表示當時震驚又不知所措。「我一邊連續按下快門一邊哭。那是詭異的哭泣,我從未有過的反應。我沒去幫任何人,因為我不能,我真的震撼極了。我認為應記錄一切,所有的苦痛,那些人奔跑、哭泣、叫喊、捶胸,大叫道﹕『蓋達該死,塔利班該死!』」此時,他瞧見右邊那名現年11歲的女孩阿克巴里(Tarana Akbari)。她一下子失去了身旁的母親、弟弟、表親、叔伯和祖母共7人。胡賽尼於是捕捉了她的震慄反應。

喪親女童 跛足失學夜難眠

手腳留傷疤的阿克巴里昨受訪。初見得獎照片,她說﹕「我是怎樣活過來的?我明明見到周圍的人都死了,只得我活。」事隔4個月,她憶起那天仍會哭,仍不時感覺恐懼,夢中驚醒或徹夜難眠;周日塔利班突襲喀布爾槍彈聲四起,更再嚇她。遇襲跛足後失學的她說已漸漸好過來,期望日後當上教師。

(法新社)


 維克爾



「中美超級碗比賽」 奪政治漫畫獎

【明報專訊】今屆普立茲獎,網絡媒體異軍突起,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和《Politico》分別首次獲得普立茲獎。《赫芬頓郵報》記者伍德(David Wood)以系列報道形式,探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期間受重傷的美軍,回國後所面對的種種身心挑戰,獲國內報道獎。《赫芬頓郵報》表示,相信這獎項能改變人們的誤解,以為網絡媒體只靠抄其他媒體的新聞吸引讀者。

至於政治網站《Politico》的維克爾(Matt Wuerker)則憑挖苦去年華府兩黨政爭,獲得政治漫畫獎。該漫畫繪畫中美球員參加「經濟超級碗比賽」(左圖),但未開賽,美國隊球員已扭作一團打架,諷刺華府黨爭。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押解 「巨貪」 緊張過領導人出巡 (《東方日報》,17/04/2012)

警員電單車開路。


【本報訊】歐文龍貪污案因涉及的金額和影響力巨大,被形容為「澳門巨貪」,澳門政府今次審訊歐文龍時,都採用高於接待國家領導人的保安規格,所有進入法庭人士均需逐一檢查。

女記者金屬胸圍須剝衫搜

澳門警方昨日啟動最高規格的保安工作,在法院外架設X光機,向每名入法庭聽審的人士進行安檢,無論律師、記者或公眾人士無一例外。每人均要在庭外寄存手提電話、隨身的袋或銀包要打開讓警員逐一檢查,然後經過X光機掃描,如果發現有反應,就要再經過金屬掃描,記者身上的皮帶扣亦要解開讓警員檢查。

有女記者表示,因為穿戴了有金屬絲的胸圍,而被女警帶到廁所剝衣檢查,亦有女記者投訴,手袋內備用的衞生護墊,亦被警員用手捽過,感到尷尬和不滿。

另外,押解歐文龍到法院的車隊陣容亦十分龐大,前面有警員電單車開路,再有警方吉普車隨後,之間穿插有警員電單車,中間就有兩三部接載犯人的車輛,沒有人清楚知道歐文龍在哪一部車輛內,該幾輛車之後又有警方吉普車緊隨,盡顯高度戒備的陣勢。

歐文龍乘坐尾座密封的囚車,他出庭時身穿深藍色的西裝、黑皮鞋,架上粗框黑眼鏡,外貌及身形沒有因為他遭關進獄中六年有太大改變。歐文龍在法庭上精神不差,情緒平靜,他站立回答問題後獲法官允許坐下應訊後,就一動也不動,亦沒有回望公眾席一下,即使舊下屬工務局局長賈利安及前工務局副局長陳漢杰出庭,雙方均沒有任何眼神交流。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諮詢會丢刁斗森嚴 記者採訪亦受限 (《正報》,15/4/2012)


【本報訊】「特首,為何阻礙採訪?」記者在昨午政制發展諮詢會結束後向崔世安高喊,但得不到回答。在諮詢會期間,新聞局人員被記者批評限制採訪。另外,在兩小時的諮詢會前後,共有五名市民被警員帶離會場。有資深記者形容「管理十分森嚴」、「白色恐怖」、「真的太過分」。

一名資深記者形容昨午的政制發展諮詢會「真的失敗」,會場安排給人「儼然大敵當前」的氛圍,令人感到「管理十分森嚴」,由警員及保安人員帶離會場的市民合共五人。在諮詢會開始前,警方先把兩名展示標語的市民帶離會場,展示的時間短得令人看不到內容。

多名人士不聽「告誡」被請離場

在諮詢會進行期間,穿上「平反六四」衛衣的社運人士利建潤,被工作人員要求加穿外套,他拒絕且理論,行政公職局局長朱偉幹多次告誡後說:「我們請這位朋友離場」。立時,多名便衣警員將利建潤帶走,雙方拉扯。利建潤表示,一步出門口、離開記者視線後即被警員戴上手銬帶署,警員也不解釋用手銬的理由。最終,他在諮詢會結束後才獲釋。

記者席也見便衣踪踪踪蹤踪影

社運人士張榮發、梁石高喊不滿假諮詢及不獲發言機會等言論,在告誡後也被帶離場。只要朱偉幹發出「離場令」,在數秒內就有便衣警員走到示威者旁,迅速「執行命令」。有記者質疑,究竟,在市民發表意見的會場內,警方部署了多少人員?連記者席也有便衣警員入坐。

記者不能越雷池

昨日,記者也多次被新聞局人員限制採訪。每當發生市民與人員爭論時,記者為求避開工作人員的視線遮擋,更清晰地遠距離拍攝實況,尤其是被帶離場一刻,故稍稍踏出「大會指定記者席」兩、三小步,卻被新聞局人員要求退回「記者席」,理由是「那是大會的規定」。記者一度與局方人員理論,過程也被便衣警員監錄。

另外,有記者在會場內訪問沒有機會發言的市民,既得到受訪者同意,且聲浪不大,新聞局的人員同樣以「大會規定」為理由,要求採訪在結束後在場外進行。該記者事發後指出,市民在結束後會趕著離開,難以採訪,而且,在場內採訪也沒有騷擾整個諮詢會的進行。

要抬記者出場?新聞局人員﹕我不擔保

「為何政府的權力可以無限擴大到這樣?」同一記者坐在其他座位且沒有訪問時,亦被「如同形影不離」的新聞局人員要求返回記者席,他說:「我再講一次:你是不能留在這裡的。」記者問:「我不離開,是否要抬我離場?」新聞局人員回應:「這樣我不擔保,由其他工作人員處理。」

在諮詢會結束時,由於保安人員等不許其他人士走近嘉賓離場通道,記者遂高喊:「特首,為何阻礙採訪?」崔世安沒有任何回應、頭也不回便離開了。留在現場的新聞局局長陳致平最終被十多名記者包圍追訪,期間,同樣有便衣警員離遠監視錄影。

局長否認干預採訪

陳致平稱:「主要是為 (大會) 秩序更加順利」,被問及是否接到投訴指記者踏出記者席數步而擾亂了秩序,他表示:「我都不知甚麼事。」他也不承認「政府影響採訪」,記者立即說:「你都未了解清楚就不承認?」事實上,一月的公眾專場也在昨日的場地進行,記者是可以自由走動的,期間拍攝到市民「編織毛衣」、「睡覺」、「玩遊戲機」等影像。

陳致平:維持秩序新聞自由不應綑綁 (《澳門日報》,16/04/2012)

【本報消息】有傳媒不滿當局在最後一場政制發展公衆諮詢會的安排欠妥,有不配合新聞採訪之嫌,也有政府人員懷疑妨礙新聞採訪。新聞局長陳致平回應時否認有關指控,稱政府不會妨礙記者採訪自由及新聞自由,一切維持秩序的措施全為諮詢會能更暢順進行。

有傳媒在諮詢會後向陳致平反映,記者只能在劃定的採訪區內採訪,不能自由採訪,不能在現場採訪與會者等,安排並不妥當。陳致平回應稱,沒有限制記者現場採訪,一切措施只配合諮詢會秩序,使諮詢會能流暢進行。會場人數衆多,彼此要互相配合,工作人員會因應情況安排,讓每一個人都能發表意見。不應將維持秩序措施與新聞自由綑綁在一起。傳媒可在場外,或在不影響大會進行的情況下採訪。

收「王立軍」短訊 京記者受查 公安追溯薄妻殺海伍德消息源頭 (《明報》,16/04/2012)

 王立軍
自稱沒帶證件的警察上周五晚到王思璟住處調查,更一度帶走她。(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中國警方正追查互聯網上有關王立軍案的消息源頭,至少涉及兩名北京傳媒人。《南方周末》調查記者褚朝新最早於2月收到王立軍的手機號發出的短訊(SMS),內容透露英國商人海伍德(Neil Heywood)死亡案和谷開來有關,褚在3月將此內容借用他的朋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思璟的電腦發到新浪微博上,王思璟因此一度被公安帶走。

王立軍2月6日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本報獲悉,褚事後曾致電王的手機,但對方沒有接聽。2月15日,褚收到由王的號碼發出的短訊,3月15日薄被撤去重慶市委書記職務後,褚在新浪微博留言稱,「2月15日凌晨5時,與王麗娟(諧音「王立軍」)單線聯繫的號碼上收到一條短訊,大意是:英國人海伍德在渝被害,王麗娟破案劍指薄夫人,於是被休假、入美領館。」目前不能證實該號碼由何人使用,相關微博後來被刪除。本報昨日致電褚朝新,對方稱「不方便」而拒絕進一步透露詳情。

涉事記者昨稱不方便回應

褚朝新前日上午再發微博稱:「不否認,是我3月首發尼爾伍德(即海伍德)的名字。昨有無證公人(當局的人)因此試圖找我並騷擾了我的朋友,以無暫住證為由要帶其去派出所。經斡旋並微博直播,公人道歉。事實證明,尼爾伍德不是謠言。若他們需要把說過事實的人關進去,我願意做這個人,成就這樣一段歷史,屆時朋友們也不必搭救,記住並傳播這段歷史即可。」

「若因說事實被關請廣傳」

褚所稱「我的朋友」是前一晚被3名警察帶走的《21世紀經濟報道》女記者王思璟。王思璟在微博透露,調查「是為了朋友在我家發過微博」。中國社科院學者于建嶸在微博指出,褚朝新3月發布關於海伍德之死的微博,是在王思璟住處發出的,警方是根據IP地址找上門。

無證拉人 當局認做法不妥

13日晚,3名警察前往王思璟在北京的住處,稱王思璟沒有暫住證並要帶她到派出所接受調查,王要求警察出示證件,對方稱「沒有帶」。北京公安局官方微博當晚稍後解釋,只因未辦理暫住證而傳喚的做法不妥。前往執行任務的警員上司已經道歉。昨日本報致電查詢時,王思璟同樣拒絕透露事件詳情,只稱如今褚朝新和她自己已經不再是調查對象。

明報記者

成報「改版」突停劉銳紹專欄 (《明報》,16/04/2012)

《成報》以改版為由終止劉銳紹(圖)的專欄,劉擔心本港言論自由的空間愈來愈窄。(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成報》上月擅自竄改劉銳紹專欄內容,以支持當時的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後,上周五(13日)以改版為由終止劉銳紹的專欄。香港記者協會質疑事件涉及劉銳紹4月8日一篇悼念方勵之的文章,《成報》因觸碰內地忌諱而自我審查,劉銳紹則擔心本港言論自由的空間愈來愈窄。

無刪其他專欄

總編輯魏繼光回應有線新聞查詢時說﹕「我們只是改版。」記者進一步詢問為何只終止劉銳紹的專欄,魏說﹕「我們不時會改版,無可奉告。」

劉憂言論自由空間收窄

劉銳紹昨日透露,上周四晚收到《成報》副總編輯的電郵,通知因改版關係,即時「暫停」合作。劉稱,自己不是針對任何機構,也不擔心自己沒機會在媒體發表見解,只是擔心現在出現要控制言論的一元化文化,連理性表達的機會都愈來愈少,這種思潮很容易將言論自由雙手奉送。

記協昨發出聲明表示,據知《成報》原定在5月1日才抽走劉銳紹的專欄,但劉銳紹一篇悼念支持民運的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的文章,則成為提前終止專欄的導火線。4月11日《成報》總編輯魏繼光以改版為由,提前「拍板」,在這次改版中,只得劉銳紹專欄被替換。

「悼方勵之」文疑為導火線

記協又表示,魏繼光回應該會查詢時指改版是基於財政考慮,節省支出,提前終止專欄是因為內地辦事處積壓不少待刊登的稿件。記協認為《成報》的決定有自我審查以迎合內地標準或宣傳口徑之嫌,「是該報再一次破壞言論自由長城之舉,本會對此深表憤怒」。

上月22日,《成報》將劉銳紹在副刊專欄《新聞風眼》的文章標題,由「唐梁都不值得幫」,改成「兩人中揀,寧揀梁振英」,更大幅改動內文,扭曲劉銳紹的原意。事後,魏繼光解釋稱改動是誤以為那是一篇新聞報道的配文,叫同事「執執佢」,事後才發現出錯,並向劉銳紹道歉。

中聯辦外採訪 警獨厚電視台 曾偉雄指為安全 記協批狡辯兼歧視 (《明報》,16/04/2012)





【明報專訊】警方稱為方便傳媒採訪昨日中聯辦外的紀念六四活動,在正門外花槽設採訪區,但一度只讓四大電視台入內,惹來電台及文字傳媒不滿。警務處長曾偉雄否認阻採訪,解釋只為公共安全。記協及攝影記者協會批評警方歧視及狡辯,有議員建議記者可因警方侵權作司法覆核及向監警會投訴。

採訪區一度只准電視台進入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批評警方阻撓採訪,將向警方反映,要求拆走中聯辦外的花槽和鐵馬,擴闊採訪及示威空間。

警方上周禁止傳媒在中聯辦正門外採訪示威,記協因此向警務處長投訴,曾偉雄前日表明會改善,並盼互諒互讓。

李卓人要求拆花槽鐵馬

昨日的六四長跑活動以中聯辦為終點,警方作新安排,把中聯辦正門外、面積如半個羽毛球場的花槽列為警察行動區,兩角各劃了一個約2米乘2米的傳媒採訪區(見圖),只供無、亞視、有線及now的記者入內,電台記者、報章文字及攝影記者大為不滿,有記者不理安排進入四台採訪區。有別於上周,警方不再強阻記者,只施軟功,勸說採訪區外角度更佳,最後記者可自由進入採訪區,甚至走入長跑隊伍採訪。

曾偉雄昨午出席公開活動表示,封鎖線不是為阻礙採訪,昨已彈性安排,但警方有法律責任確保公共安全及公共秩序,故無可避免要管制,盼大家諒解。

對於設四台專用採訪區,曾說﹕「第一,因為(電視台有)大型器材,佔的空間好大,第二,他們不適合移動。」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郭柏聰則稱,昨日安排為「方便大家」,但亦要不阻礙警方工作,對於四台採訪區,他說﹕「花槽好似好大,但其實裏面有好多植物,很多不可以走動地方。」

郭又稱,昨有彈性處理讓記者上花槽採訪,因「遊行與採訪人士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相信公共安排秩序無受好大影響」,但重申這是因應情而定,不可一刀切每次都准許,並指每次遊行人數及參與者心理狀態不同,警方每次要作危機評估。

警稱有溝通 記協指僅獲通知

郭稱有與記協溝通,文字傳媒有被通知。但記協主席麥燕庭表示,前晚才接獲「通知」,並非諮詢,警方做法分化傳媒,將向監警會提供資料。「中聯辦外花槽不但阻礙表達自由,更阻採訪,早應拆掉。」

攝影記者協會主席林振東則稱,當時約有30名記者在場,相信採訪區足可讓所有記者入內,不滿警方單方面決定選擇性採訪安排,指警方狡辯、邏輯有問題。

《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及出版自由。據《警察通例》第39章,警方不應妨礙傳媒的攝錄工作。監警會委員張達明表示不便評論事件,但該會關注警方對示威的採訪安排,傳媒如有不滿可投訴,監警會會向警方索取資料跟進。

涂謹申指可提司法覆核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表示,所有記者進入花槽都不會引起秩序問題,無理由限制採訪權,現屬無理侵權,受影響記者可因應基本法的保障尋求司法覆核,並可向監警會投訴,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亦會跟進。



採訪區變「常設」 記協籲勿濫用

【明報專訊】警方近年常設採訪區惹記者不滿,記者由過往可在中聯辦正門外採訪,到近期連站在正門對面花槽旁邊亦不可,記協促如非必要勿設採訪區,呼籲同業在非必要的情下,毋須走進採訪區。

曾偉雄反稱記者要求

警務處長曾偉雄昨到沙田大會堂出席香港警察樂隊的「樂在沙田音樂會」,被問到何以常設採訪區,包括昨日大會堂外設鐵馬圍成的採訪區時,只說「這不是採訪區,這是你們的要求,如你們不喜歡,是有權選擇」,沒回應常設採訪區的原因。

事實上,昨日活動記者並沒作出上述要求,警察公共關係課總新聞及宣傳主任黃秀玲則稱,鐵馬不屬於警方,亦非警方架設。政府新聞處昨回覆稱,該活動由沙田大會堂及港台舉辦,現場安排包括鐵馬由主辦單位負責,採訪區採開放式設計。

警方近日在中聯辦門外收緊採訪安排,以往記者可自由在中聯辦門外採訪,本月1日的「抗議中聯辦亂港」大遊行仍可站在花槽拍攝,但至本月5日起,警方不准記者行近中聯辦正門採訪。

記協主席麥燕庭指出,如無必要,警方不應設採訪區,但現在基本上設採訪區,再作彈性安排讓記者在採訪區以外採訪,做法絕不可接受。「中聯辦外花槽本來就是記者可站立的地方,只是警察無端佔據了,警察不應歧視性開放花槽,更應全面開放示威地方讓人採訪。」

警曾拘不肯入採訪區記者

早在2002年4月,爭取居港權人士在遮打花園示威,警方以手銬拘捕兩名不肯進入採訪區的記者。麥燕庭表示,新聞工作者聯會、記協、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及攝影記者協會當年因警方突設採訪區,因此討論共識,要求只可在不妨礙採訪工作、在禁區,或非常接近領導人的情下,才可設採訪區。

《成報》停劉銳紹專欄 記協憤怒 (《蘋果日報》,16/04/2012)

記協指,劉銳紹這篇悼念方勵之的文章,導致成報網站在內地一度被封。互聯網


【本報訊】《成報》再次踐踏本港言論自由。上月竄改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專欄文章的《成報》總編輯魏繼光,上周突以改版及節省開支為由,暫停劉的專欄。記者協會對此深表憤怒,直斥《成報》再次自我審查,相信真正原因與劉銳紹本月初在專欄撰文悼念異見人士方勵之有關。劉對暫停與《成報》合作不感可惜與遺憾,寄語傳媒及市民繼續守護香港核心價值—新聞言論自由。

悼方勵之文章令內地封網

記協昨發聲明指,《成報》按「上級」決定,原定下月 1日暫停劉銳紹在該報「詞筆達意」版面內專欄《新聞風眼》,但上周四突發電郵予劉銳紹,單方面通知提前執行此決定、即日生效。魏繼光回應記協查詢時說,改版是基於財政考慮。

據了解,《成報》一直拖欠劉銳紹稿費近一年,早前才以三折付款;本月 13日後,該報同一版面中「談性說愛」、「吾土吾情」等專欄仍在,但新增「八方薈萃」專欄由筆名「梁公子」負責,「梁公子」在其網誌中以「愛靚唔愛命、無酒不歡、視賽馬為第二生命」介紹自己,寫作風格看來與劉銳紹南轅北轍。

記協相信,即時停止劉銳紹專欄非純因財政問題,導火線是他本月 9日在專欄中以〈忠魂無奈舞西天〉為題撰文悼念方勵之,令原本可在內地自由瀏覽的成報網站突於當日被封。

記協批評,魏繼光上月將劉銳紹有關特首選戰的文章由〈唐梁都不值得幫〉改為〈兩人中揀寧揀梁振英〉後,聲稱會吸取教訓,但今次再度自我審查以迎合內地標準,嚴重破壞言論自由。

劉銳紹發聲明指尊重《成報》所有情理法之內的權利和決定,感謝大家支持,認為事件至今已不是個人一個專欄的問題,其背後的思維與因素值得港人細味。他強調已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如果唔鍾意喺度 有權選擇」即場「示範」 回應限制採訪一哥拂袖而去 (《蘋果日報》,16/04/2012)

 警察霸佔中聯辦外的花槽,只讓四家電視台進入拍攝,電台、報章記者均被「拒諸槽外」。張志華攝
 社民連遊行到警察總部抗議警方濫用武力,女長毛自製「胡椒噴霧」,隔着玻璃向警員噴射。曾顯華攝
警方不願接收諷刺曾偉雄的狼鷹合體帽。


【本報訊】支聯會昨在中聯辦門外舉行悼念六四活動,警方未經傳媒同意就強行實施新安排,於正門前花槽小角落設「核心採訪區」,只許四間電視台上去拍攝,電台及印刷媒體記者不得要領。鷹派「一哥」曾偉雄昨更揚言,記者若不滿可選擇離開採訪區。香港記者協會炮轟警方打壓新聞採訪自由,要求即時取消中聯辦門外的採訪限制。記者:白琳張文傑梁德倫

警方繼本月初以鐵馬包圍記者,禁止記者接近中聯辦正門採訪後,昨日再有新猷。各大傳媒前晚「被通知」,警方會僻出正門前大花槽兩個面積約 4平方米的角落,供無綫、亞視、有線、 NOW四間電視台「落腳架」從高角度正面拍攝,其他媒體的記者則只能在地面採訪。現場記者多番表達不滿,警員最終雖然放行,但不斷游說記者返回地面拍攝。

優待電視台歧視攝記

示威完畢後,警方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郭柏聰稱希望「理順」及「方便」傳媒工作,承認今次非最好安排,但指記者經警方批准才能進入花槽,「因應情況,唔可以一刀切每一次都准,或者每次都唔准」。對於為何事前沒諮詢傳媒,他稱會繼續聆聽意見:「其他文字傳媒都有被通知呢個新安排,今日朝早都同記協代表傾過吓偈。」

記協主席麥燕庭證實,警方昨凌晨致電知會她新安排,她反對不果:「我話咁樣即係歧視攝影記者,佢係咁話試吓先。我同佢拗咗二十分鐘,好似對住塊牆講嘢咁!」她呼籲同業遇上不合理採訪安排時即集體拒絕,「唔好入唔合理嘅記者區,我睇唔到點解要投降」。

警務處長曾偉雄昨在沙田大會堂出席公開活動後向傳媒解釋,電視台有大型器材,不適宜移動,警方因此才於中聯辦門外實施新安排,封鎖線並非限制採訪,而是確保公眾安全。他強調,現場警員已作彈性安排,但確保公眾安全的責任「一定要行先」。

當現場記者連番追問此安排是否歧視非電視台記者、設採訪區是否恆常安排時,曾偉雄稱應記者要求才會設採訪區域,「如果你唔鍾意喺呢度(採訪),你有權選擇」,說畢拂袖而去。

社民連製狼鷹帽諷刺

社民連主席梁國雄批評,曾偉雄上任後多次打壓示威及新聞自由,上述新安排更不合情理,「無論係印刷定係電子傳媒,大家都享有同等新聞自由,如果只得電視台享有更多自由,根本就係限制其他媒體嘅新聞自由,咁做唔係進步」。社民連 20人昨由灣仔修頓球場遊行至警察總部,抗議警方無理在中聯辦外設立示威區和傳媒採訪區,又自製狼鷹合體帽,諷刺曾偉雄為巴結權貴而侵犯基本法賦予市民的集會自由。



設行動區
記者拒絕入「豬欄」

警方昨繼續把中聯辦正門花槽列為警察行動區,面積如半個籃球場般大,十多名當值警員站得疏疏落落,卻只騰出小角落供四間電視台拍攝。大批記者一度被安排到 10米以外、以鐵馬圍成的採訪區,傳媒行內謔稱該處為「豬欄」。

警扮專家:呢個位影得唔靚

現場記者拒絕進入「豬欄」採訪,多次向警方表達不滿,他們其後隨支聯會前往中聯辦正門示威區採訪,警方未有阻止。直至約十名報章及電台記者踏足花槽的「行動區」,警方即派員不斷向記者說「呢個位影得唔靚」、「行前啲先收到音」,游說記者返回地面。在場記者質疑警方無權「指導」記者如何採訪,對方辯稱為記者安全着想,稱該處是行動區,但未能解釋記者在場如何阻礙警方行動。

以往記者可於花槽自由走動及拍攝,近年警方把行動區擴大及施加採訪限制。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郭柏聰事後反指記者大可自由活動,行動區則預留給警方拍攝及應付突發事故,「花槽裏面有好多植物,好多係唔可以走動嘅地方」。當被問及因應甚麼準則決定行動區面積時,他指要視乎集會人數及示威者的心理狀態等因素。《蘋果》記者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新聞局盡力確保傳媒的採訪工作 (「澳門政府新聞局」,16/04/2012)

新聞局重申,一貫尊重及維護新聞自由,並於各項官方活動中,因應各種客觀的因素和條件,盡力確保傳媒順利展開採訪工作,不會存在干預採訪自由的意圖。

對於記者就政制發展諮詢會採訪安排的關注,新聞局表示,特區政府舉辦政制發展諮詢會之目的,在於聽取和收集社會大眾對本澳政制發展的多元意見,必須尊重與會者的發言權利;在重視傳媒採訪工作的同時,亦要與諮詢會的有序進行取得平衡。

大會為確保傳媒的採訪工作和諮詢會的順利進行,在會場內設置兩個採訪區及其他可供傳媒流動和拍攝的區域;同時亦建議傳媒如需訪問與會人士,可於會場外或會後進行採訪,以免影響其他與會者及諮詢會的有序進行。

特區政府於3月10日起展開為期45天的政制發展第二輪諮詢工作,期間共舉辦10場諮詢會,當中3場為公眾諮詢會;為確保公眾諮詢會的有序進行,大會司儀均於諮詢會舉行前宣佈與會者及傳媒採訪的注意事項。

就今(15)日下午舉行的第十場諮詢會,由於個別傳媒不只一次在會場內訪問與會者,新聞局等大會工作人員曾就此多次作出口頭勸籲,並重申大會宣佈的注意事項;即使有記者未予配合,但工作人員亦未因此作出進一步舉動,並沒有阻礙記者的採訪工作。

就政制發展諮詢會的採訪安排,新聞局亦會連同其他參與工作的政府部門作出檢討,務求未來在其他官方活動中,繼續完善傳媒的採訪安排和活動的秩序。

新聞局否認妨礙新聞自由 (TDM,15/04/2012)

《成報》突停劉銳紹專欄 記協深表憤怒 (「香港記者協會」,15/04/2012)

報章更改副刊專欄,原是媒體的編輯自主權,香港記者協會表示尊重,但本會獲悉,《成報》日前決定「暫停」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該報的「詞筆達意」專欄,疑屬劉銳紹文章碰觸中國內地忌諱後的報章自我審查行為,本會對此深表憤怒。

《成報》3月22日擅自竄改劉銳紹專欄內容以配合支持時任特首候選人梁振英的做法,背離了新聞界應有的道德操守,自毀言論自由長城,該報總編輯魏繼光3月28日在該報頭版報道中各市民致歉,並聲言會汲取教訓,維持中立中肯實事求是的辦報方針。可惜言猶在耳,該報突然於4月12日通知劉銳紹,由於改版關係,雙方暫停合作關係,即日生效。

據了解,立時停止劉銳紹專欄的導火線是專欄作者撰寫文章悼念因支持學潮而被迫流亡海外的已故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原可在內地自由瀏覽的《成報》網站,當天(4月9日)不能在內地瀏覽,事後據稱是因為方勵之一文而被封蔽。及至4月11日,魏繼光突然把原訂5月1日才抽掉劉銳紹專欄的上級決定提前執行。而抽起劉銳紹專欄的決定,從未有向作者本人溝通。事實上,在是次改版中,只有劉銳紹的專欄被替換。

《成報》總編輯魏繼光回應本會查詢時指出,改版是基於財政考慮,以節省支出,突然提前終止劉銳紹的專欄,是因為內地辦事處積壓不少等待刊登的稿件。

總結所得資料,本會認為,有關決定並非純屬財政因素,而是有自我審查以迎合內地標準或宣傳口徑之嫌,是該報再一次破壞言論自由長城之舉,本會對此深表憤怒。

記協強調,新聞和言論自由是《基本法》保障的自由,也是媒體必須恪守的天職和義務,本會謹此呼籲業界,嚴守「新聞工作者無論何時均應維護媒介自由採集消息﹑發表評論和批評的原則」,並期望業界獲悉或碰上自我審查或打壓新聞與言論自由的情況時,挺身公告天下,讓暗箱操作在陽光下無所遁形。

香港記者協會
2012年4月15日



附件:共舉燭光耀夜空───向傳媒及市民致謝與共勉.劉銳紹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我的稿件被《成報》竄改,至四月十二日,《成報》發來電郵,通知因“改版關係”,即時“暫停”合作。對此,我謹作以下回應。

(一)廣大傳媒和市民在這次事件上求真求實,說情說理,仗義執言,共振木鐸之聲,反映香港民心沒有死,獨立思考的精神沒有萎縮,敢於發聲的勇氣沒有消失。對此,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表示發自心底的感謝。

(二)我尊重《成報》所有情理法之內的權利和決定,對“暫停合作”並無可惜與遺憾,也珍視過去一段時候的合作。自從這次事件發生後,我一直抱著堅守原則、理性發聲和與人為善的態度,努力減輕事件進一步對新聞和言論自由的傷害,同時也希望減少《成報》的自我傷害。但事件發展至今,已不是個人一個專欄的問題。它反映的背後思維和因素,確值得港人細味。此刻,我盡力而為,堅守陣地,也問心無愧了。

(三)希望廣大傳媒和市民繼續同心協力,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新聞和言論自由,共舉燭光耀夜空。

劉銳紹
2012年4月14日

曾偉雄指已彈性安排採訪 (「有線寬頻」,15/04/2012)

曾偉雄指已彈性安排採訪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1960

警方中聯辦外限制記者採訪位置 (「有線寬頻」,15/04/2012)

警方中聯辦外限制記者採訪位置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1948

成報抽起劉銳紹專欄 (「有線寬頻」,15/04/2012)

成報抽起劉銳紹專欄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1969

曾偉雄認中聯辦採訪區安排欠善 (《明報》,15/04/2012)

【明報專訊】警方本月初把中聯辦外示威請願的採訪範圍收窄後,香港記者協會早前去信警方投訴。警務處長曾偉雄昨承認,當日現場警員處理手法有欠完善,總結經驗後會作改善。他期望警方與新聞界互諒互讓,而非「我行我素」,同時呼籲舉辦活動的團體和參與人士能按協議辦事。

望警方傳媒互諒互讓

月初有團體到中聯辦外示威請願,但警方禁止記者在正門採訪,並用鐵欄包圍企圖離開採訪區的記者。曾偉雄表示,警方總結經驗後,認為當日部分警員可能太過專注維持秩序,處理的技巧不夠完善,相信採訪區的問題可彈性處理。但他強調,警方在維持秩序及方便記者採訪之間,並不容易取得平衡,希望雙方可互諒互讓,若大家都我行我素,無助解決問題。

記協主席麥燕庭認為,曾偉雄講法未能回應新聞界憂慮,因為當日現場並無秩序問題,故應屬前設錯誤。她表示,新聞界10年前已提出,在特殊情下才設立採訪區,但警方現把設立採訪區變成常態,是問題根本。記協會繼續與監警會研究討論有關問題,亦不排除要求約見曾偉雄。

中聯辦鐵馬陣「一哥」認欠妥 (《蘋果日報》,15/04/2012)

曾偉雄指會檢討傳媒採訪安排。

【本報訊】每當遇示威請願,警方在西環中聯辦門外架起鐵馬、圈起記者限制採訪已成指定動作。警務處處長曾偉雄昨承認,本月初警方對記者施以鐵馬陣,警員處理技巧不完善,但強調要在維持秩序與協助傳媒採訪兩者間難取得平衡,望傳媒體恤。

本月初有團體前往中聯辦外示威,警方將示威者與傳媒分隔,記者想到中聯辦正門採訪,警方拒絕要求,更架起多重鐵馬包圍記者,無理阻撓採訪。

曾偉雄說已收到記協就這次採訪安排的投訴,他表示警方處理遊行示威活動,要確保公共安全及秩序,警方也有責任協助新聞界採訪。「喺維持秩序同方便採訪之間嘅平衡,唔容易做得到。(警員)太專注喺維持秩序,可能處理傳媒嘅技巧,做得唔係好完善」。他說會總結經驗,盡快檢討和改善,但需要警、媒共同努力,「如果雙方我行我素,對解決相關問題冇乜幫助」。曾偉雄解釋,維持秩序及安排記者採訪「係好難嘅事」,因為每次採訪現場情況不盡相同。他說體恤雙方的困難,會着手研究彈性安排協助記者採訪。

記者望有實質改善

本報記者當日也被「隔離」在記者區,他強調必須恢復昔日自由採訪示威人士的自由,認為警方現行待示威幾近完結才決定是否批准傳媒採訪,做法罔顧傳媒採訪權利、打壓新聞自由。
對於曾偉雄指會檢討,他希望警方有實質改善而不是開空頭支票。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中聯辦採訪正門仍受阻 (《蘋果日報》,13/04/2012)

社民連成員將請願信貼在中聯辦門牌期間,多名警員出手阻止。張志華攝
一名警員箝着阿牛右手拉他下鐵馬,之後兩人雙雙倒地,警員報稱受傷。

【本報訊】警方上周三無理以多個鐵馬包圍記者,阻止記者如常到中聯辦正門採訪示威活動後,記者昨日「重臨故地」,發現警方的安排與上周明顯有別,「摺埋」部份阻礙記者採訪的鐵馬;但記者最初試圖到正門採訪時仍受阻撓,及後警方才以「人少少」為由放行。

警員與阿牛拉扯齊跌倒

本報記者昨再到中聯辦採訪到場請願的社民連成員。記者初時仍然被在場警員禁止接近中聯辦正門,罕有在場的警察公共關係科警員解釋:「因為佢哋等陣間可能會宣讀啲嘢,我哋陣間會安排你哋採訪」,其後又稱要先獲上級批准。

有現場記者堅拒先到「記者區」等候「發落」;有關警員見記者企硬,便請示現場指揮官,該指揮官回應指:「人少少,由佢啦」,才放行。但事實上昨天所見的示威者和記者總數,根本與上周三相若。

近十名社民連成員則在中聯辦正門,宣讀民運人士王丹交託的,表示「希望回國看看」的公開信後,警方指中聯辦不會派員接信,社民連「阿牛」曾健成和吳文遠聞言後,即嘗試在中聯辦門牌上貼上公開信。警方多次警告示威者勿將物品「舉向」或「貼在」中聯辦範圍,更出動近 30名藍帽子把守正門兼出手搶走請願信。

混亂間,有警員箝着阿牛右手將他拉下鐵馬,結果兩人齊倒地,但該警員卻按着腹部狀甚痛苦,並誇張地指着阿牛大嗌「鬆踭」,阿牛力斥該警員屈他,「喺度插水!」據本報和社民連示威者拍攝的現場情況,未見阿牛向警員「鬆踭」,但該名受傷警員堅持召救護車送院。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白宮﹕勿過度報道朝鮮射衛星 干預新聞自由 網民稱心寒 (《明報》,11/04/2012)

【明報專訊】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記者爆料稱,正當朝鮮(北韓)就「發射衛星」一事大打「透明牌」,罕有邀請美國CNN、美聯社等外國記者到發射場採訪,甚至派員觀看發射之際,美國政府的應對策略,是私下警告本國傳媒切勿「過分報道」,以免「淪為對方的宣傳機器」。事件惹來干預新聞自由的非議,有美國專家亦反對華府的做法。

Politico記者拜爾斯(Dylan Byers)發表網誌文章稱,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發言人菲托爾(Tommy Vietor)周一提醒記者「提防為朝鮮宣傳」。菲托爾聲言﹕「你毋須是火箭學家都知道到這是(朝鮮的)文宣。記者須提防不要被收買。」

專家﹕大幅報道有理

由於朝鮮罕有廣邀國際傳媒採訪發射,包括CNN、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等美國電視台和媒體都派員遠赴朝鮮,幾乎天天發表採訪報道。菲托爾質疑朝鮮想「利用傳媒」,向世界宣傳今次發射是一趟「宇宙開發」,他堅稱,朝鮮的運送衛星火箭,「實質是測試導彈技術」。他同時指出,朝鮮規範了外國記者採訪範圍,令近一周鋪天蓋地的報道,大都聚焦於發射一事,卻無法走訪農村地帶了解捱餓的人民。

但拜爾斯指出,不少美國的朝鮮問題專家,都認為這次發射是一次大事,絕對值得大幅報道,他引述小布殊時代的東亞事務官員里維爾(Evans Revere)說,現在是朝鮮涉嫌違反安理會決議發射火箭,是重要事件。回應拜爾斯文章的網民,普遍反對白宮限制傳媒報道的做法。一網民說﹕「華府如此經常公開指使傳媒怎樣去作跟官方政策符合的報道,令人心寒。」另一網民說﹕「奧巴馬聲稱其政府是史上最透明的說法,是個笑話。」

郭伯雄押後訪日

負責運送地球觀察衛星「光明星3」號的朝鮮火箭裝組已完成,預定於明天(周四)至下周一之間,朝南方發射,料將掠過沖繩上空。日本稱已作好攔截火箭準備,又開始廣播通知船舶提防有火箭殘骸物落下。全日空、日本航空、菲律賓航空等涉及往來美日韓星菲的數十班航機屆時將改道避開火箭發射。中國外交部昨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克制,同時宣布推遲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原定中旬訪日的行程。北京學者高海寬解釋,對於朝鮮這次發射,日本表現比過去激烈,部署了攔截導彈,在朝鮮問題上,中日有較大分歧,「不讓中國支持朝鮮」是不易實現的。

(Politico/韓聯社)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學者轟新聞自由倒退 籲記者維權 (《明報》,10/04/2012)

浸大傳理學院助理教授杜耀明(圖)批評,中央不斷以有形及無形之手操控傳媒,挑戰香港新聞及言論自由的底線,呼籲香港記者要努力維權。(圖2)為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關信基。(余俊亮攝)
(圖2)

【明報專訊】近期發生中聯辦向報館老闆施壓、《成報》擅自篡改時事評論員劉銳紹的文章、警方阻傳媒採訪等事件,多名政治及傳媒學者出席研討會時均批評,近年的採訪環境在中央以各種手段操控下,已變得「完全陌生,不能接受」。浸大傳理學院助理教授杜耀明呼籲記者「企硬」,發起維權運動,捍衛本港的新聞自由。

批新聞環境日似內地

杜耀明昨出席「新聞自由vs公權力」研討會時表示,近期發生很多採訪風波,反映政府及中央以公權力,直接挑戰香港新聞及言論自由的底線。他批評中央以共產黨慣性手段操控傳媒,令本港的新聞環境與內地愈趨接近。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關信基認為,自2003年七一遊行後,中央認定要對香港有作為,甚至影響香港的意識形態,先透過愛國商人買起部分媒體,影響其編採方針,再向傳媒老闆提供不同形式的「鼓勵」,包括委任政協委員等公職,引誘傳媒老闆以較善意的方式處理負面新聞。

前公務員事務局長王永平則認為,即使是最自由的政府,亦會因緊張政府的威信而對傳媒有所行動,但慶幸香港仍有健全的司法制度,規限政府的公權力。

王又指出,傳媒報道社會針對中央的示威新聞時,或令港府受政治壓力,認為若社會繼續採取激烈示威,只會給政府藉口,加強其公權力,希望市民能保持和平理性。

「Forgive Me」拷問真相 華萊士風格成經典 新聞天賦無出其右 美各界悼巨人 (《明報》,10/04/2012)


華萊士擔任深受歡迎的《60分鐘》主持多年,堪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台柱。圖為2003年華萊士出席CBS的75周年紀念活動。(法新社)
1979年華萊士(左)訪問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右)時,曾大膽引用埃及總統薩達特的言論,指霍梅尼是「瘋子」。(網上圖片) 
 中國已故領袖鄧小平(左)1986年於北京中南海接受華萊士(右)訪問,是他畢生唯一一次接受西方電視傳媒採訪。(新華社)
 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左)2000年曾在北京接受華萊士(右)獨家專訪,被問六四等敏感問題。(法新社)
 1993年,華萊士(左)與一眾《60分鐘》的工作人員,盛裝到達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慶祝節目啟播25周年。左起﹕華萊士、魯尼(Andy Rooney)、塞弗(Morley Safer)、克勞夫特(Steve Kroft)、布萊德利(Ed Bradley)、史塔爾(Leslie Stahl),以及監製休伊特(Don Hewitt)。(法新社)
華萊士與第四任妻子耶茨2004年在一個電影節中合照。他生前受訪時稱,是這段婚姻令他成功走出抑鬱症的陰影。(歐新社)


【明報專訊】「他的新聞廣播天賦無出其右。沒有他,就沒有《60分鐘時事雜誌》。」美國新聞業巨人華萊士逝世,政界與新聞界紛紛悼念,稱讚他開創雜誌式時事報道等多項電視新聞先河,並以一針見血的尖銳拷問式風格,成就不少經典訪問。

華萊士1968年加入新開播的《60分鐘》,參與製作及主持,開創雜誌式報道與電視偵查報道的先河,亦成為突擊追訪的先驅,會出其不意帶同攝製隊直接上門質詢受訪對象,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突擊追訪 喜令受訪者緊張

他的報道手法結合嚴謹新聞與娛樂元素,逐步帶領節目登上收視榜高位,成為歷久不衰的長壽王牌節目。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部主管法格(Jeff Fager)昨說﹕「沒有華萊士的招牌風格,也不會有《60分鐘》。他的新聞廣播天賦無出其右。」他又稱,華萊士很喜歡令受訪者感到緊張,因為他知道即將得到真相,而這正是其推動力。

華萊士曾稱加入新聞界後,便決心放膽發問,認為「沒有所謂輕率不敬的問題」。美國傳媒界形容,華萊士並不是在作訪問,而是以徹底調查、反覆盤問質疑等招數「拷問」受訪者,令其難以招架。

帶天使笑容 提問一針見血

華萊士擅長「帶天使般無害的笑容,提出令人面容扭曲的問題」,令受訪者聞風喪膽。逾50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除了小布殊外,華萊士曾訪問自甘迺迪以來的每位美國總統,亦曾與多國元首、名人與藝人對談,包括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他視「與受訪者真正互相對話」為目標,站在觀眾的立場毫無顧忌地發言,成就不少經典訪問。

1970年代水門醜聞期間,華萊士曾在訪問中,突然向尼克遜總統的左右手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讀出政府一系列罪狀:「打算以稅務審計手段作政治報復、竊取心理報告、以底暗中監視、串謀妨礙司法,這全都是尼克遜的法治政府所作所為。」一番數落令對方難以回應。

另一經典來自1979年爆發伊朗人質危機,駐德黑蘭美國大使館有52人質遭伊朗革命派民眾挾持,華萊士訪問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時,當他面大膽地說,埃及時任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形容霍梅尼「是個瘋子」,問他有何想法。當時翻譯員嚇得面色刷白,霍梅尼卻只淡定回應稱對方是異端,預言薩達特將被殺。

數落尼克遜副手 挑戰霍梅尼

華萊士亦不怕在訪問中得罪朋友。他訪問前第一夫人南茜列根時,曾批評她說不出丈夫的競選團隊中有多少黑人成員,令他與列根家族友誼一度鬧僵;訪問俄羅斯總統普京時,華萊士曾挑戰稱,「俄國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令普京的助手要求中止訪問。

華萊士的成功之處,往往不在於他得到的答案,而是他提出的問題。「請原諒我」(forgive me)與「噢,別鬧了」(Oh, come on)是他的口頭禪,意味他要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他曾在訪問中指摘影星芭芭拉史翠珊年輕時「自我沉溺」,質疑她多年來不斷作精神分析療法「尋找的到底是什麼」,結果令對方淚灑當場。

(紐約時報/CNBC/華盛頓郵報)



為亡子矢當偉大記者 50歲大器晚成

【明報專訊】華萊士60年的廣播生涯歷盡起跌,直至50歲主持《60分鐘時事雜誌》,罕有地為新聞節目長期取得高收視,才贏取殿堂地位,但其輝煌事業背後的原動力,原來是長子的意外英年早逝。

華萊士1918年生於麻省,1939年大學畢業,隨即投身廣播界,先在麻省的小車站電台做廣播,後來轉往大城市底特律和芝加哥任職。1950年代初,華萊士還不是新聞記者,當時他轉投電視界,主要負責主持遊戲節目,以笑匠風格著稱。

拒當尼克遜新聞秘書

1956年起,他在電視台首次主持訪問節目《晚間脈搏》,漸憑銳利辭鋒打響名堂。但兩年後節目被廢,華萊士只好改做娛樂節目。1962年,長子彼得(Peter)更在希臘攀山時意外身亡,悲痛之中華萊士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真正的記者,「我要做些可令彼得引以為傲的事」。

他成功以特約記者身分加入哥倫比亞電視台新聞部,報道越戰新聞。其表現吸引到尼克遜的注意,1968年還邀他擔任新聞秘書,但遭華萊士推卻。同年9月24日,《60分鐘》首度登場,這時他已50歲。《60分鐘》開創「新聞雜誌」節目先河,收視和口碑愈來愈好,至1970年代末甚至連續5年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節目。

紀錄片涉誹謗 抑鬱想自殺

但正當一切看似順遂之際,華萊士1982年再受重挫,他主持的越戰紀錄片「未算清的敵人:越南騙局」,引來越戰時美軍司令魏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控告誹謗,華萊士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被索償1.2億美元。儘管兩年後獲撤銷訴訟,但華萊士的精神已大受打擊,甚至患上抑鬱症。他事後憶述,當時害怕「對方律師會運用我做電視時的技巧來盤問我」,經常發噩夢夢見自己受審,即使服食抗抑鬱藥也無用。他甚至嘗試自殺,服用許多安眠藥。全靠他後來的第四任妻子支持,才渡過此難關,他不諱言「是這段婚姻拯救了自己」。

華萊士雖堅持公正持平,但其採訪生涯亦曾蒙上污點。1975年,CBS曾向尼克遜政府的幕僚長支付10萬美元,以換取接受華萊士兩次獨家訪問,被批為「支票簿新聞」。

華萊士2006年以88歲高齡宣布退休,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他保留一間辦公室,他也偶爾重操故業,包括訪問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他最後一次在電視亮相,是在2008年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前,訪問被指服用禁藥的美國職棒明星基文斯(Roger Clemens)。回首輝煌的新聞主播生涯,華萊士自言從小便知道想投身廣播界,認為這是其天生職業。



雙語金句﹕美國名人向華萊士致哀

【明報專訊】※南茜列根(前總統列根遺孀)

「今天,我為了好友華萊士過身而感到心碎。我倆在75年前由我父母介紹相識,自此成為好友。邁克(華萊士)是老一派的傳媒人,也是我遇過其中一個最精明的人。」

"My heart is broken today over the death of my dear friend Mike Wallace. My parents introduced me to Mike more than 75 years ago and we've been fast friends ever since. Mike was an old school journalist and one of the most astute people I've ever met. "

※金里奇(美國眾議院前議長)

「邁克(華萊士的名字)是新聞報道分析的巨人。他的偵查報道堪稱經典,正是因為他的參與,《60分鐘》才能成為長壽節目。華萊士的人生,為年輕記者帶來足以研究多年的豐盛遺產。」

"Mike was a giant in news reporting and analysis. His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was legendary and his participation in '60 Minutes' helped created a lasting institution. Mike Wallace's life created a legacy young reporters will study for years to come."

※拉利金 (CNN前名嘴)

「華萊士是一個珍貴而美妙的朋友。不止是一個偉大廣播員,亦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們再不會看到另一個像他的人。」

"Mike Wallace was a dear & wonderful friend. Not just a great broadcaster, but a great guy. We will never see his likes again."

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面斥普京 “ Forgive me”華萊士盤問來了(《蘋果日報》,10/04/2012)


 Mike Wallace
1918— 2012
 訪問人生
1951年與第二任妻子巴夫主持電視節目。
 訪問人生

1952年與巴夫一同參演電視節目。

 訪問人生
1955年他(左)在全國廣播公司( NBC)主持電台節目,訪問柯德莉夏萍(右)。
 訪問人生
1963年在 CBS主持新聞節目。
互聯網
 訪問人生
1967年到越南採訪越戰。
互聯網
 訪問人生
1968年採訪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與部份保安和黨代表衝突,最後被帶走。
互聯網
 訪問人生
1968年他(右)跟另一名《 60分鐘》記者里森納(左)和監製(中)準備節目。
美聯社
 訪問人生
1993年訪問著名男高音巴伐洛堤。

訪問人生
2008年最後一次訪問,受訪者是著名棒球手 Roger Clemens。



「 Forgive me……」上周六病逝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殿堂級記者華萊士( Mike Wallace),採訪政要名人無數,從不卑躬屈膝,反而像審犯般加以盤問,但盤問之前,他總會說一句「 Forgive me」,來一個先禮後兵,預警辛辣問題來了。領教過他的盤問,有人還擊,有人難堪,影星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甚至哭了,但都對他推祟備至。

華萊士縱橫新聞界 60年,主持 CBS王牌時事節目《 60分鐘》( 60 Minutes) 38年,名字早成為新聞的經典。 CBS前日宣佈,他上周六晚在康湼狄格州一間護理院逝世,終年 93歲。 CBS沒說明他的死因,但他向來有心臟問題, 2006年宣佈退休, 2008年曾接受心臟搭橋手術。雖然久病了,他的死訊傳來,依然叫各界惋惜。

「沒有邁克(華萊士),可能就沒有《 60分鐘》,難以再有一個像他那樣有天份的記者。」 CBS新聞部主管法杰( Jeff Fager)說。 CBS下周日將有悼念華萊士的節目。

「沒有他沒有《 60分鐘》」

華萊士多年來訪問過無數政界領袖、荷李活巨星,甚至惡名昭彰的惡犯,始終如一的招牌式敵對性訪問風格,叫人既敬且畏。他曾就貪污問題,當面教訓俄羅斯總統普京( Vladimir Putin)、就暴力問題教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 Yassir Arafat),甚至用一句「完全自我」( totally self-absorbed),罵喊影星芭芭拉史翠珊。

其中一次他印象最深刻,是 1980年伊朗美國人質事件期間,訪問伊朗精神領袖高美尼( Ayatollah Khomeini)。他引述埃及總統薩達特( Anwar Sadat)的話,說:「他稱呼你,原諒我,他說的不是我說,是瘋子。」之後,他心想「你會將我收監嗎?」但他坦言,每說罷「原諒我」或來吧( come on),就是盤問開始。

「虐待狂和好奇之間走鋼線」

《 60分鐘》有一次就是藉助他的「辣」作為廣告宣傳重點,指任何有秘密的人,最怕聽到的四個英文字是「 Mike Wallace is here」(華萊士在此)。他的單刀直入訪問手法,往往問的較答的精彩。他自言質問技巧「是在虐待狂和知性好奇之間走鋼線」( a fine line between sadism and intellectyual curiosity)。

酒店 停車場突擊式採訪

除了盤問式訪問,他另一絕招是在酒店、停車場等地突擊式採訪。他在受訪者毫無準備下質問目標人物,令對方尷尬,往往能成功令對方在驚惶失惜時,洩露了一些正常採訪不會公開的資料。

一次又一次的出色採訪,為他贏得 21個艾美獎,《 60分鐘》有他坐鎮,在 1980年代收視人數最高峯達到 4,000萬人,有 23季榮登 10大收視節目榜,成績斐然。

美國《華盛頓郵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華萊士經典訪問

斥江澤民不夠坦白

2000年 8月 15日,華萊士在北戴河訪問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批評江澤民回答中美關係時像政客那樣不夠坦白,結果江澤民還擊:「政客不能坦白,他們不想成為你們炮製聳動新聞來賺大錢的工具。」華萊士非省油燈,再斥「你是世上最後一個主要共產黨獨裁者」,江澤民則笑言:「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你見過任期屆滿就退休的獨裁者嗎﹖」談到六四,華萊士掏出王維林擋坦克的照片,江澤民:「這個青年從小就知道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他絕不相信子弟兵的坦克會從他身上壓過去。如果他面對的是國民黨或美國軍隊,他還敢單人匹馬站在坦克車前嗎﹖我敢保證他不會這樣蠢。」

外媒首訪問鄧小平

1986年 9月 2日,華萊士在北京中南海訪問鄧小平,這是鄧小平接受西方傳媒的唯一訪問。華萊士先以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打開話題,鄧小平毫不客氣,指摘中蘇關係陷低潮,責任在蘇聯一方,若蘇聯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中蘇才有機會進行高層會晤。

華萊士之後瞄準中美分歧,鄧小平同樣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地直指中美障礙在於台灣,批評美國介入海峽兩岸統一問題。鄧小平之後又提到經濟改革,強調中國目標是容許部份民眾和地區先富起來,以便更快實現共同富裕,政府不容許出現貧富懸殊,也不容許新資產階級。

弄哭芭芭拉史翠珊

1991年,華萊士訪問著名歌影紅星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時,繼續「審犯」。他形容芭芭拉史翠珊獨斷獨行,又直接問她「為甚麼會被人稱為潑婦」,之後轉述她母親的話,公開她難與人建立緊密關係。

訪問咄咄逼人,即使時年 49歲的芭芭拉史翠珊向來堅強硬朗,但也當場被迫哭。

訪問播出 10多年後,華萊士承認當時過了火位:「那次訪問只是說出了事實,她畢竟不是壞人。」

駡尼克遜助手造假

1973年,華萊士為了追尋水門事件內幕,他邀請時任總統尼克遜的得力助手埃利希曼( John Ehrlichman圖)接受訪問。雙方甫坐下,華萊士隨即指摘尼克遜一夥人在做偽證:「盜竊心理治療紀錄、用卧底來偵查、洗黑錢、串謀妨礙司法公正。這一切都是宣揚嚴肅法紀的尼克遜做的。」埃利希曼之後打斷他,他問:「你說的話裏面包含了問題嗎?」華萊士回答說沒有。節目播出時,華萊士形同判語的狠話,成功吸睛。

《蘋果》資料室



華萊士有四段婚姻, 2002年他與第四任妻子瑪麗一同出席活動。
互聯網


華萊士(左)與兒子克里斯(右)。

互聯網


長子逝世 當記者為子圓夢

華萊士是新聞界傳奇人物,大學畢業後,家人希望他做醫生或律師,他卻偏愛做電台報幕員,之後輾轉從事不同工作,包括服兵役、摔交賽主持、記者,甚至舞台劇演員,直至立志當作家和記者的長子遇意外逝世,才立志從當記者為兒子圓夢。

「不想掛笑面報道壞消息」

華萊士原名邁倫( Myron),嫌讀起來太柔弱,才改名發音鏗鏘的邁克( Mike)。他在密歇根州大學讀書時在大學電台兼職,對報幕產生興趣,二戰參軍都是任職通訊員。 1950年代移居紐約首次加入 CBS,但不是做記者,而是主持電視遊戲節目,更兼職百老滙演員。 1955年離開 CBS,他先後在 DuMont電視台和美國廣播公司( ABC)主持深宵採訪節目「 Nightbeat」,咄咄逼人的作風嶄露頭角。

但此時此刻,華萊士的事業還在吹無定向風,轉捩點在 1962年。那年,他長子彼得( Peter)在希臘登山遇意外身亡,彼得立志當作家或記者,他說那是「神聖職業」,於是決定為兒子圓夢。他再次加入 CBS,出任新聞主播, 1968年開始主持《 60分鐘》,之前尼克遜邀請他任總統競選新聞秘書,但他以「不想掛笑面報道壞消息」為由拒絕了。

他一生有逾三分一時間放在《 60分鐘》,但他另一兒子、霍士新聞主播克里斯( Chris)說,父親近年雖仍認得他,但神志開始不清醒,更絕口不提《 60分鐘》,似乎他的記憶已抹去自己的新聞傳奇。

華萊士曾四度結緍,育有兩子,另有兩名繼子女。

美國《今日美國報》/《紐約時報》



被控誹謗 曾患抑鬱自殺

華萊士鏡頭前鋒芒畢露,鏡頭後卻曾因官司壓力而患上抑鬱,甚至試過自殺。

1982年,他作出題為「沒數算的敵人:越南騙局」報道,指在越戰時領導美軍的威斯特摩蘭( William Westmoreland)將軍刻意低估敵軍人數,誤導公眾,令美國陷入泥沼。威斯特摩蘭後控告他誹謗,索償 1.2億美元( 9.4億港元)。

「我絕望、無助」

在官司的巨大壓力他,身陷第三段破裂婚姻的華萊士,終墮入抑鬱的黑暗深淵。他曾說:「我絕望、無助,我嘗試繼續工作,我為患上抑鬱而羞恥。」他更曾服下大量安眠藥,想自殺。

事隔多年,他克服了抑鬱症,也於 1996年公開這段黑暗歲月,促國會增撥抑鬱症研究經費。

除了抑鬱,華萊士的新聞生涯也有被人詬病之處: 1993年,他披露煙草商隱瞞吸煙危害健康。後來,煙草商施壓, CBS因擔心打官司賠本,一度抽起這個報道,後報道大幅刪剪播出,他被轟妥協。

美國《華盛頓郵報》/中央社



各方反應 列根夫人心碎

前總統列根夫人南茜( Nancy Reagan):「我的心碎了,我們有超過 75年的老交情,友誼非常深固。他是我反應最敏銳的朋友之一,新聞界要走入另一個階段了,我們的生活會因曾經認識他而永遠改變。」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 Mitt Romney):「華萊士給我的印象是正直、迷人、性格。」

美國有線新聞網記者庫珀( Anderson Cooper):「他不但是個具有真正獨創性的記者,也是個令人驚訝的非凡專家。」

美國廣播公司主席舍伍德( Ben Sherwood):「每逢周日晚上,美國人都很期待華萊士的問題和他的訪問對象。華萊士的問題,激勵了很多新一代的記者。」

《 60分鐘》執行製作人法杰( Jeff Fager):「如果沒有華萊士和他的招牌風格,《 60分鐘》就不會存在,其實他報道甚麼新聞並不重要,大家只想聽他接下來會問甚麼。新聞界現已沒有這種才華洋溢的記者了。」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