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Forgive Me」拷問真相 華萊士風格成經典 新聞天賦無出其右 美各界悼巨人 (《明報》,10/04/2012)


華萊士擔任深受歡迎的《60分鐘》主持多年,堪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台柱。圖為2003年華萊士出席CBS的75周年紀念活動。(法新社)
1979年華萊士(左)訪問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右)時,曾大膽引用埃及總統薩達特的言論,指霍梅尼是「瘋子」。(網上圖片) 
 中國已故領袖鄧小平(左)1986年於北京中南海接受華萊士(右)訪問,是他畢生唯一一次接受西方電視傳媒採訪。(新華社)
 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左)2000年曾在北京接受華萊士(右)獨家專訪,被問六四等敏感問題。(法新社)
 1993年,華萊士(左)與一眾《60分鐘》的工作人員,盛裝到達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慶祝節目啟播25周年。左起﹕華萊士、魯尼(Andy Rooney)、塞弗(Morley Safer)、克勞夫特(Steve Kroft)、布萊德利(Ed Bradley)、史塔爾(Leslie Stahl),以及監製休伊特(Don Hewitt)。(法新社)
華萊士與第四任妻子耶茨2004年在一個電影節中合照。他生前受訪時稱,是這段婚姻令他成功走出抑鬱症的陰影。(歐新社)


【明報專訊】「他的新聞廣播天賦無出其右。沒有他,就沒有《60分鐘時事雜誌》。」美國新聞業巨人華萊士逝世,政界與新聞界紛紛悼念,稱讚他開創雜誌式時事報道等多項電視新聞先河,並以一針見血的尖銳拷問式風格,成就不少經典訪問。

華萊士1968年加入新開播的《60分鐘》,參與製作及主持,開創雜誌式報道與電視偵查報道的先河,亦成為突擊追訪的先驅,會出其不意帶同攝製隊直接上門質詢受訪對象,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突擊追訪 喜令受訪者緊張

他的報道手法結合嚴謹新聞與娛樂元素,逐步帶領節目登上收視榜高位,成為歷久不衰的長壽王牌節目。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部主管法格(Jeff Fager)昨說﹕「沒有華萊士的招牌風格,也不會有《60分鐘》。他的新聞廣播天賦無出其右。」他又稱,華萊士很喜歡令受訪者感到緊張,因為他知道即將得到真相,而這正是其推動力。

華萊士曾稱加入新聞界後,便決心放膽發問,認為「沒有所謂輕率不敬的問題」。美國傳媒界形容,華萊士並不是在作訪問,而是以徹底調查、反覆盤問質疑等招數「拷問」受訪者,令其難以招架。

帶天使笑容 提問一針見血

華萊士擅長「帶天使般無害的笑容,提出令人面容扭曲的問題」,令受訪者聞風喪膽。逾50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除了小布殊外,華萊士曾訪問自甘迺迪以來的每位美國總統,亦曾與多國元首、名人與藝人對談,包括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他視「與受訪者真正互相對話」為目標,站在觀眾的立場毫無顧忌地發言,成就不少經典訪問。

1970年代水門醜聞期間,華萊士曾在訪問中,突然向尼克遜總統的左右手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讀出政府一系列罪狀:「打算以稅務審計手段作政治報復、竊取心理報告、以底暗中監視、串謀妨礙司法,這全都是尼克遜的法治政府所作所為。」一番數落令對方難以回應。

另一經典來自1979年爆發伊朗人質危機,駐德黑蘭美國大使館有52人質遭伊朗革命派民眾挾持,華萊士訪問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時,當他面大膽地說,埃及時任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形容霍梅尼「是個瘋子」,問他有何想法。當時翻譯員嚇得面色刷白,霍梅尼卻只淡定回應稱對方是異端,預言薩達特將被殺。

數落尼克遜副手 挑戰霍梅尼

華萊士亦不怕在訪問中得罪朋友。他訪問前第一夫人南茜列根時,曾批評她說不出丈夫的競選團隊中有多少黑人成員,令他與列根家族友誼一度鬧僵;訪問俄羅斯總統普京時,華萊士曾挑戰稱,「俄國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令普京的助手要求中止訪問。

華萊士的成功之處,往往不在於他得到的答案,而是他提出的問題。「請原諒我」(forgive me)與「噢,別鬧了」(Oh, come on)是他的口頭禪,意味他要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他曾在訪問中指摘影星芭芭拉史翠珊年輕時「自我沉溺」,質疑她多年來不斷作精神分析療法「尋找的到底是什麼」,結果令對方淚灑當場。

(紐約時報/CNBC/華盛頓郵報)



為亡子矢當偉大記者 50歲大器晚成

【明報專訊】華萊士60年的廣播生涯歷盡起跌,直至50歲主持《60分鐘時事雜誌》,罕有地為新聞節目長期取得高收視,才贏取殿堂地位,但其輝煌事業背後的原動力,原來是長子的意外英年早逝。

華萊士1918年生於麻省,1939年大學畢業,隨即投身廣播界,先在麻省的小車站電台做廣播,後來轉往大城市底特律和芝加哥任職。1950年代初,華萊士還不是新聞記者,當時他轉投電視界,主要負責主持遊戲節目,以笑匠風格著稱。

拒當尼克遜新聞秘書

1956年起,他在電視台首次主持訪問節目《晚間脈搏》,漸憑銳利辭鋒打響名堂。但兩年後節目被廢,華萊士只好改做娛樂節目。1962年,長子彼得(Peter)更在希臘攀山時意外身亡,悲痛之中華萊士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真正的記者,「我要做些可令彼得引以為傲的事」。

他成功以特約記者身分加入哥倫比亞電視台新聞部,報道越戰新聞。其表現吸引到尼克遜的注意,1968年還邀他擔任新聞秘書,但遭華萊士推卻。同年9月24日,《60分鐘》首度登場,這時他已50歲。《60分鐘》開創「新聞雜誌」節目先河,收視和口碑愈來愈好,至1970年代末甚至連續5年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節目。

紀錄片涉誹謗 抑鬱想自殺

但正當一切看似順遂之際,華萊士1982年再受重挫,他主持的越戰紀錄片「未算清的敵人:越南騙局」,引來越戰時美軍司令魏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控告誹謗,華萊士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被索償1.2億美元。儘管兩年後獲撤銷訴訟,但華萊士的精神已大受打擊,甚至患上抑鬱症。他事後憶述,當時害怕「對方律師會運用我做電視時的技巧來盤問我」,經常發噩夢夢見自己受審,即使服食抗抑鬱藥也無用。他甚至嘗試自殺,服用許多安眠藥。全靠他後來的第四任妻子支持,才渡過此難關,他不諱言「是這段婚姻拯救了自己」。

華萊士雖堅持公正持平,但其採訪生涯亦曾蒙上污點。1975年,CBS曾向尼克遜政府的幕僚長支付10萬美元,以換取接受華萊士兩次獨家訪問,被批為「支票簿新聞」。

華萊士2006年以88歲高齡宣布退休,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他保留一間辦公室,他也偶爾重操故業,包括訪問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他最後一次在電視亮相,是在2008年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前,訪問被指服用禁藥的美國職棒明星基文斯(Roger Clemens)。回首輝煌的新聞主播生涯,華萊士自言從小便知道想投身廣播界,認為這是其天生職業。



雙語金句﹕美國名人向華萊士致哀

【明報專訊】※南茜列根(前總統列根遺孀)

「今天,我為了好友華萊士過身而感到心碎。我倆在75年前由我父母介紹相識,自此成為好友。邁克(華萊士)是老一派的傳媒人,也是我遇過其中一個最精明的人。」

"My heart is broken today over the death of my dear friend Mike Wallace. My parents introduced me to Mike more than 75 years ago and we've been fast friends ever since. Mike was an old school journalist and one of the most astute people I've ever met. "

※金里奇(美國眾議院前議長)

「邁克(華萊士的名字)是新聞報道分析的巨人。他的偵查報道堪稱經典,正是因為他的參與,《60分鐘》才能成為長壽節目。華萊士的人生,為年輕記者帶來足以研究多年的豐盛遺產。」

"Mike was a giant in news reporting and analysis. His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was legendary and his participation in '60 Minutes' helped created a lasting institution. Mike Wallace's life created a legacy young reporters will study for years to come."

※拉利金 (CNN前名嘴)

「華萊士是一個珍貴而美妙的朋友。不止是一個偉大廣播員,亦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們再不會看到另一個像他的人。」

"Mike Wallace was a dear & wonderful friend. Not just a great broadcaster, but a great guy. We will never see his likes ag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