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新機構嚴厲監管傳媒 有權要求頭版更正 英新聞自由倒退300年 (《蘋果日報》,20/03/2013)


首相卡梅倫與另外兩大黨達成協議後,遭保守黨內部批評。路透社

英國三大黨前天(周一)凌晨時分「突襲」傳媒,破天荒祭出史上最嚴厲監管傳媒的協議,將成立獨立監管機構,有權要求傳媒更正報道、在頭版公開道歉,甚至向傳媒處罰100萬英鎊(1,173萬港元)罰款等。英國向來是新聞自由一大陣地,傳媒批評新監管機構將成為全球最嚴厲的新聞監察機構之一,措施會令英國新聞自由倒退300年,醞釀杯葛。輿論更形容新機構將成為全球最嚴厲的新聞監管機構之一,「向全球其他國家樹立壞榜樣」。

英國保守黨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自由民主黨籍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和工黨黨魁文立彬(Ed Miliband),經長達100小時的馬拉松式會談,前天凌晨2時30分達成協議,決定成立英國史上首個嚴厲監管傳媒的機構。監管涵蓋面非常廣泛,除傳統報章,連報章網站和《赫芬頓郵報》等新聞網站,也在受監管之列,但澄清電視台網站、社交網站言論則不在監管之列。

可處罰1,173萬 為受害人仲裁

新機構將獲授予皇家憲章(Royal Charter)特許地位,有獨立人事任命權和獨立資金來源,收回以往傳媒對監管機構任命人選的否決權,僅根據公務員機制任命。機構有權要求傳媒向報道受害人公開道歉,處罰100萬鎊(1,173萬港元),又會為受害人提供免費仲裁服務,並有機制快速處理投訴,絕非「無牙老虎」。

新機構有待5月舉行的女皇顧問委員會的會議審批,雖沒強制傳媒不加入機制,但當局將在《犯罪和法院法案》中新增修正案,規定拒絕受新機構監管的傳媒,一旦證實罪成,須承擔巨額懲罰性損害賠償,以「威逼利誘」傳媒自願參與。當局又會在上議院提交《企業和監管改革法案》新增條款,規定皇家憲章必須得議會2/3絕大多數支持才能修改。

今次是英國傳媒爆出竊聽醜聞逾20個月以來,政府首度祭出重拳監管傳媒,由名人、竊聽受害人組成的關注組織Hacked Off歡迎新措施。但報業批評三黨談判將傳媒代表摒諸門外,新措施閉門造車,刻意三更夜半達成協議殺傳媒一個措手不及,而原訂於下議院就法案表決也臨時取消。

五大報業機構,包括《每日郵報》集團、《泰晤士報》及《太陽報》母公司新聞國際(News International)、代表宗教報的報業公會、代表雜誌的專業出版商協會(PPA)發表聯署聲明,初步認為草案存在多項深刻爭議問題,正與業界商討進一步研究對策。《獨立報》引述消息說他們醞釀杯葛:「我們都表明我們一直沒同意任何一點。」

英國新聞自由走向嚴冬,文化大臣麥瑪麗(Maria Miller)形容機制「全球最嚴厲」。前社會保障大臣李秉德(Peter Lilley)批評新機構有權下令報章刊登道歉聲明和更正報道,令機構有風險變成「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保守黨議員卡斯韋爾(Douglas Carswell)直斥,英國「向全球其他國家樹立壞榜樣」。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警告,新措施將損害英國新聞自由,呼籲英國三思,別放棄新聞自我監管的優良傳統,代表米亞托維奇說:「一個政府主導的監管機構,無論希望如何獨立,都會對新聞自由構成威脅。」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

新監管機構權力

1)監管機構的人事任命依照公務員機制,業界沒否決權,
  也不能派代表出席會議
2)監管機構獲授皇家特許令地位,任何修改都必須經國會
  上下兩院2/3多數投票贊成通過
3)任何報章、雜誌和新聞相關的網站都受監管機構規管
4)監管機構的資金來自業界,包括地區性的報章和雜誌,
  所得罰款亦會撥歸作運作資金
5)監管機構有權主動調查違規事件,並向違規媒體徵收罰
  款,及強制向受害人道歉

資料來源:英國《衞報》


旗艦街曾是很多報社和新聞機構總部所在地。路透社


旗艦街 新聞自由象徵 

英國新聞界傳統上有一個總部,就是倫敦的旗艦街(Fleet Street),這條街成為英國逾300年新聞業的代名詞,也是英國新聞自由精神的象徵。

全球首份日報在此發行

旗艦街的出版活動大約始於1500年,至1702年5月,全世界第一份日報──《每日新聞》(Daily Courant),就在這裏辦公室發行,此後這裏就是英國報業的核心。直至1980年代,英國很多報社和新聞機構的總部,都座落在旗艦街,但其後陸續搬走,至2005年,連最後一間英國主要媒體路透社的辦公室都搬離了。儘管如此,旗艦街依然是英國新聞業的代名詞。

在全盛時期,旗艦街上許多酒吧總是擠滿了閒聊天的記者、報社主管和印刷工人。許多資深記者在酒吧中交換小道消息,吹噓各自的獨家新聞。小道消息多,但鑑於英國有嚴格的誹謗法,所以記者們往往很自律,不會亂寫報道,建成新聞自我監管的優良傳媒。

《蘋果》資料室



竊聽風波作繭自縛

英國監察傳媒勢在必行,禍因在於2011年7月抖出的竊聽風波,損害了新聞自我監管的優良傳統,令民意反彈,英媒可說是作繭自縛。問題是,監管傳媒,最終除了損害新聞自由外,還損害民眾知情權。

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報章《世界新聞報》,被揭2002年竊聽失蹤女童道勒的電話留言信箱,令家人誤以為已被謀殺的孩子尚在人間,失德做法激起民憤,政府展開獨立調查,首相卡梅倫及新聞集團傳媒大亨梅鐸等都要到國會聽證會作供,最終揭發原來竊聽對象逾4,000人,包括政要名人。

檢討之下,是政客礙於傳媒力量而選擇與梅鐸打交道,令他變成「太上皇」,也令他旗下報系失自律,最後獨立調查報告於去年11月建議設立機構規管傳媒。竊聽風波,加上英國廣播公司早前涉嫌包庇已故主持薩維爾的孌童罪行,英國民眾對傳媒抱怨漸深,終令三大黨挾民意要成立最嚴厲的監管機構。

問題是,監管傳媒是極大危險動作,會削弱傳媒監察政府的「第四權」。要是沒有「第四權」,民眾就不可能知道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被逼宮的內幕、前美國總統尼克遜竊聽政敵的水門事件等。

《蘋果》資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