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被指詆譭總統 日記者禁離韓 韓外長當面向日外相抗議 (《明報》,11/08/2014)


 朴槿惠被指在接獲「世越」號沉沒的報告後行蹤不明近7小時,惹來輿論揣測。圖為朴槿惠(前)在意外發生一日後到出事海域視察。(資料圖片)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韓國總統朴槿惠的負面流言後,該報駐韓社長被首爾傳召。圖為報道網上版。(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日本右翼報章《產經新聞》網站文章引述韓國傳言指韓總統朴槿惠在「世越」號海難當天密會一名男子,引起韓國朝野強烈反彈,民間組織入稟控告《產經》詆譭朴槿惠,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傳召《產經》駐韓分社社長問話,韓國傳媒稱他被禁止離境。韓國外長尹炳世上周六(9日)在日韓外長會談時,亦向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抗議。

引傳言指海難當天會男子

《產經》網站本月3日發表題為〈朴槿惠總統客輪沉沒當日下落不明……與誰相會?〉的報道,指朴槿惠在海難當天有7小時行蹤不明,並引述《朝鮮日報》及金融界傳聞稱她可能密會一名離婚男子。韓國一個民間組織上周末入稟法院,控告《產經》詆譭總統名譽。韓聯社及YTN電視台稱,首爾中央地方檢查廳已傳召《產經》首爾支局局長加藤達也周二接受問話,並禁止他出境。

共同社報道,韓國外長尹炳世前日當面向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抗議,稱《產經》的報道「嚴重損害了鄰國元首的名譽」。岸田回應稱,擔憂事件影響日韓關係,且涉及新聞自由,「也十分關注」。共同社稱,外長會談涉及傳媒報道實屬罕見,估計韓國可能將此事作為外交問題來處理。

韓輿論早質疑失蹤7小時

惹起風波的報道指,韓國總統府秘書長金淇春7月7日在國會承認,平日多數透過書面形式向朴槿惠報告公事,「世越」號沉沒當日(4月16日)並不清楚她身處何方。報道引述《朝鮮日報》7月18日刊出的記者專欄〈關於總統的流言蜚語〉,指朴槿惠在船難當天上午10時接獲書面報告,7小時後才到達救災應變總部,其間沒有人見過她,恐怕涉及「必須隱瞞的行程」。

《產經》稱,該專欄指韓國金融界有傳言指朴槿惠當天曾與人密會,但「稍有良知的人都會慮及有損品格而不願宣之於口」。《產經》接着引述韓國金融界消息人士稱,流言與朴槿惠及執政新世界黨一名已有妻室的前顧問有關,又稱有關傳言已在韓國網絡消失,無法查閱。

據《產經》說法,《朝鮮日報》專欄雖沒有說明流言內容,但又無端稱「流言主角之一鄭延非(譯音)離婚一事已被核實,令事件更為戲劇性」。鄭氏據稱是朴槿惠已故親信崔太敏之婿,任朴的秘書長7年。

駐日使館促刪文遭拒

韓國總統府上周四斥責《產經》揑造事實,表示將追究民事和刑事責任。總統府高層翌日再向傳媒解畫稱朴槿惠在海難當天都留在青瓦台,聽取與事故相關的報告,金淇春此前稱不清楚她身處何方,意思是不知道她「具體在青瓦台的哪個位置」。

韓國駐日使館向《產經》東京總部要求刪除該文章,但《產經》拒絕,稱文章只是報道韓國國會討論及當地傳媒報道,引述的都是公開消息。

《產經》立場右翼,否認強徵韓國婦女當「慰安婦」,向惹爭議。

綜合報道


一批「世越」號遇難者親屬、罷工工人及傷殘人士上周二起留守光化門廣場,呼籲即將訪韓的教宗方濟各在當地舉行大型彌撒時,與他們一起就社會不義禱告。(法新社)

右翼《產經》踩界 朴槿惠借勢振民望

【明報專訊】《產經新聞》觸發日韓新一輪外交風波,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講師鍾樂偉向本報指出,《產經》的文章固然踩了韓國傳媒操守的界線,但鬧大也跟韓國政府目前形勢有關。他指出,朴槿惠政府因「世越」號沉船事故面對巨大壓力,適逢此機會,自然趁機振民望。他相信風波會繼續發酵,令早已因「慰安婦」問題惡化的日韓關係再添變數。

民調指43%人不滿施政

受4月「世越」號海難及韓國經濟不振拖累,朴槿惠民望一直下滑,直至近日才有起色。韓國蓋洛普上周五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46%受訪者滿意朴槿惠表現,不滿的則有43%。

韓國社會仍在就政府應對海難的問題追究責任。鐘樂偉稱,有關朴槿惠在海難當天的行蹤,日前確實引起韓國傳媒討論。《產經》提到的各種傳言,相信韓國傳媒亦有聽聞,但由於沒有實據,一定不會寫。他猜測,《產經》韓國分社社長駐韓才3年,可能不了解韓國傳媒做法,也對網絡文章掉以輕心。但他也認為,韓國政府反應那麼大,較為罕見,相信跟想藉此事振民望有關。他指出,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日臨近,歌頌抗日民族英雄的電影《鳴梁》大受歡迎,民族主義高漲,狙擊日本右翼傳媒自然有助加分。韓國輿論在此事上亦大都支持政府,批評《產經》。

去年低調回應爭議報道

日本右翼傳媒報道激起日韓爭議的事件過往亦有發生。《週刊文春》去年11月發表名為〈朴槿惠的大嬸外交〉的文章,嘲諷她之所以在對日外交上那麼有攻擊性,是因為缺乏愛情滋潤,建議她早點找男朋友。韓國政府當時反應較今次低調得多,外交部發言人當時稱該文缺乏常識,韓國沒有必要一一回應。韓國網民反應則相對較大,抨擊日本傳媒不應對韓國領袖評頭品足,有時間不如反省歷史。

明報記者 林康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