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記協設委員會監察自我審查 憂評定標準無共識 報界組織有保留 (《明報》,07/07/2014)

 香港記者協會昨舉行2014年言論自由年報發布會,主席岑倚蘭(左二)認為,本港新聞自由陷入數十年來最黑暗的一年,又表示鑑於傳媒自我審查日益嚴重,所以成立自我審查監察委員會,接受業界有關投訴。(余俊亮攝)

【明報專訊】香港記者協會昨發表《言論自由年報》,形容過去一年香港新聞自由陷入近數十年來最黑暗的一年(見另稿),記協認為新聞界自我審查日益嚴重,遂成立自我審查監察委員會,接受投訴後調查,若個案成立將公開個案,讓公眾了解新聞界自我審查情况。新聞評議會認為委員會有助減少傳媒自我審查,但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和報業公會對委員會的調查則有保留。

須屬親身經歷 具名提出

記協表示,委員會共9人,包括5人來自新聞界、2名新聞學者、2名法律界人士,他們將接受記者、評論員等的投訴,投訴必須是投訴者的親身經歷,以書面形式具名提出。委員會經3人(來自新聞界、學術界和法律界)專案小組調查和委員會大會審議的兩層程序,倘決定投訴成立,會即時公布個案(流程見圖)。委員會會每年匯報投訴和個案數字,及自我審查個案的內容。

不公布涉事者身分

委員之一、記協副主席任美貞表示,希望透過公開個案,既可讓公眾了解,亦可減少業內自我審查情况。但為確保投訴者的利益,除非投訴者要求,否則不會公開投訴人名字。委員會有半數委員是非新聞工作者,相信可做到客觀持平。

委員之一、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立峯承認,被投訴者可拒絕回應,但調查會繼續。為讓被投訴者更願意回應委員會,被投訴者名稱不會在報告中公開,但他個人認為「根據新聞內容、刊登日期亦大概可推測出涉事者的身分」,故不會令阻嚇作用消失。

報業公會質疑缺新聞行政人員

報業公會主席甘煥騰則認為,監察委員會內缺乏新聞行政人員,會令調查有「很明顯的取向」,質疑委員會會否單就新聞工作者與上司對議題的不同意見而調查。他又主動提及,如有疑似自我審查發生,例如「《經濟日報》抽佔中廣告」和「《明報》7.1遊行報道改標題」,涉事傳媒機構通常會自行發聲明,被投訴者未必再會向記協交代。

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趙應春則對監察委員會成立「有保留」,他認為「委員會的審查本身都是審查」,社會對部分議題如佔中沒有共識,「委員會用什麼標準評定傳媒機構的處理手法有問題?」他又擔心不公開投訴者身分會令「編輯改少少都被投訴」,若投訴者真的認為有問題,就不應害怕公開身分。

報業評議會主席陳韜文認為,委員會可提高社會對新聞界自我審查的警覺,阻嚇可能自我審查的人。他亦認同委員會可能面對被投訴人不作回應,令調查難以推進;另不同人會對報道牽涉的新聞價值有不同看法,亦需要時間累積出明確的判斷原則。對於委員會內較少新聞行政人員聲音,陳認為委員對傳媒工作有一定認識已足夠。


言論自由年報:「最黑暗一年」

【明報專訊】香港記者協會發表最新一份《言論自由年報》,表示去年中至今傳媒遇到暴力襲擊、抽廣告和解僱等事件,香港新聞自由陷入數十年來最黑暗的一年。記協新聞自由小組成員麥燕庭又批評,政府近年多用單向方式發布消息,而記協主席岑倚蘭則預料新聞自由空間將進一步被收窄。

言論自由年報以「新聞自由 危城告急」為題,表示過去一年發生多宗令人震驚事件,包括《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商台主持李慧玲遭解僱及《蘋果日報》、《AM730》遭抽廣告等。

批政府多單方面發放信息

麥燕庭批評,過去一年政府較多以單向方式發放信息,例如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個人網誌上,表示政府可能出現財政赤字,這類重要消息不應在網誌交代,令傳媒無法及時向官員了解更多內容。

指官員濫用「消息人士」放消息

麥引述記協統計表示,今年3至5月政府的記者會中,約六七成是海關或警方記者會,只有一個記者會由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主持,公開有關南丫海難報告的資料,又指政府官員多選擇「站立式」見傳媒交代政策,只回答數條問題,「應該開記者會的時候又不開」。她又質疑政府官員濫用「消息人士」身分發放消息甚至作出評論,此舉會令資料出錯時,責任落在記者身上,而非消息提供者。

政府:致力不同途徑發放消息

政府發言人表示,一直致力透過不同途徑發放信息,增加透明度,便利傳媒採訪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