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
揭發太子黨、高官、富商擁離岸公司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簡稱ICIJ),是在1997年由美國的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成立,共有160名來自60多個國家的記者參與,專門對跨境犯罪、官商貪污、權力腐敗等問題進行深度調查。ICIJ駐港代表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
ICIJ之前曾經揭發有組織犯罪集團與跨國煙草公司參與走私案,私人軍火集團、石棉公司與氣候變化說客運作,及揭露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合約細節等。而每項調查,通常由3至20名記者參與,他們會與ICIJ美國華盛頓總部的人員合作,以公正、精確的標準,做出有影響力的多媒體報道。
ICIJ在調查的過程中曾求證北京,但不果。
250萬密檔硬碟 港媒參與拆解
【抽絲剝繭】
「領導人已經離岸了,還假裝摸着石頭過河!」ICIJ昨日披露中共領導層親屬持有離岸秘密資產的調查報告,不僅震驚中外,亦令內地網友慨嘆。原來,這份歷時一年多的調查,由收到一個神秘的外置式硬碟開始,它內存250萬份機密金融檔案、3.7萬多名離岸公司的持有人名單,記者們經過抽絲剝繭,終於揭露出12萬家離岸公司的持有者身份,令避稅天堂的內幕曝光。
2011年11月,ICIJ總監賴爾(Gerard Ryle)在匿名爆料者手中,收到一個裝有離岸金融數據的外置式硬碟,裏面儲存250萬份文件,記錄170多個國家的個人和公司所持有的12萬家離岸公司資料。他將硬碟交由哥斯達黎加《民族報》(La Nacion)的調查記者團隊分析,其間發現它內存有260GB數據,包括4個數據庫和50多萬條文字、PDF及Excel表格等。ICIJ去年遂與歐美和亞洲等地50多位記者合作,展開為期一年半的調查與採訪,查閱數百萬份文件及數千個名字,解析近30年的郵件及賬本等,揭露出10個離岸金融管轄地,12萬家離岸公司的交易情況以及公司的實際持有者。
「暗號」取代領導名字
ICIJ去年4月發表第一波有關離岸金融中心的報道,刻意未公開涉及中國的部份。而參與調查的包括《南德意志報》、香港《明報》、台灣《天下雜誌》和一家中國傳媒,他們於去年夏天在香港會晤後,對這份秘密檔案進行分析。為確保調查成員及情報的安全,避開中國審查,記者在電郵安裝加密系統,透過加密的網上論壇分享情報,及利用代號取代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但該中國傳媒調查數月後,遭當局警告,去年11月退出團隊。
由於中港台三地的拼音有別,調查時出現不少棘手問題。例如「王」字可以寫成「Wong」或「Wang」;「張」可寫成「Zhang」或「Cheung」等,令參與調查的記者感到困難重重,尤其對於不懂中文的外國記者,難度更大。但隨着調查的深入,一幅全景圖漸漸浮現:中國領導人等親屬大規模使用離岸金融中心持有資產、尋求海外上市、買賣地產、規避內地冗雜的政策和資本管制等,都一目了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