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冷戰後俄首逐美記者 索契冬奧臨近 媒體憂加緊打壓 (《明報》,15/01/2014)



【明報專訊】正當俄羅斯為下月索契冬奧努力改善形象之際,俄國突拒絕一名駐莫斯科美國記者再次入境,等同驅逐,是冷戰結束以來首次。被逐記者懷疑事件跟俄國不滿其負面報道有關,令外界關注隨索契冬奧臨近,俄羅斯會加緊打壓傳媒。美駐俄大使發出正式外交抗議,要求俄方解釋。俄羅斯指該記者違反入境條例。

赴烏克蘭採訪後被禁返俄

任職自由歐洲電台顧問的薩特(David Satter)去年9月起駐莫斯科。他上月到烏克蘭首都基輔採訪反政府示威,聖誕節當日到俄羅斯駐烏克蘭大使館領取簽證時,俄國外交人員向他讀出一段聲明:「管轄機關認為你進入俄羅斯聯邦境內是不受歡迎的。你已被禁止進入俄羅斯。」

英國《衛報》及《金融時報》稱,聲明中的「管轄機構」(competent organs)指的是俄羅斯情報機關聯邦國家安全局(FSB),這類措辭通常見於間諜案。美國駐俄大使向俄外交部提出抗議及要求解釋。

66歲的薩特表示,俄國今次是用對付間諜的手法對付記者:「不知出於什麼荒唐的理由,他們顯然視我為國安威脅。」《金融時報》稱今次驅逐涉及情報機關,「非常不尋常」。

美大使抗議 俄稱違入境條例

但俄羅斯外交部昨稱拒發簽證只是因為薩特違反入境條例,指他去年11月未有即時按要求向入境當局報到,被莫斯科法院下令驅逐出境,又指薩特當時已承認控罪。

薩特猜測俄羅斯驅逐他,可能跟其質疑1999年莫斯科公寓大宅爆炸案有關。 1999年莫斯科等3個城市發生連環爆炸,導致超過300人死亡。俄羅斯指是車臣武裝分子發動的,但薩特懷疑爆炸的黑手是FSB。薩特撰寫有關該爆炸案的書去年2月推出俄文版。俄羅斯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及前特工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亦曾作出同樣指控,兩人最終被殺。西方一直質疑是普京下令滅口,但俄羅斯反指是西方抹黑。

被逐者指俄報復負面報道

薩特1976年至82年間任職《金融時報》駐莫斯科特派員。共黨倒台後,他在1990年代初一度重返俄羅斯,去年秋再返莫斯科,出任自由歐洲電台顧問。該電台是由美國國務院資助的,在冷戰時代是美國中情局賴以對蘇聯及東歐共產國家發動宣傳戰。自由歐洲電台主席高斯 (Kevin Klose)抨擊俄羅斯做法「毫無根據」,「違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薩特稱他本來計劃擴大自由歐洲電台的偵查報道。

(衛報/金融時報)


自忖出書揭短得罪普京

【明報專訊】薩特自認為今次被拒發簽證,跟其舊著Darkness at Dawn(黑暗黎明)最近出版俄文版有關。該書質疑1999年9月分別於莫斯科和另外兩個城市發生、導致逾300人死亡的連串住宅大樓炸彈襲擊案,是俄國特務組織聯邦安全局(FSB)為扶植普京執政策動的。

質疑FSB策動爆炸助上位

作為資深駐俄記者,薩特根據個人對俄羅斯或蘇聯的觀察和探索,除了目前籌備撰述關於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歷史書,過去曾出版3本書,包括《黑暗黎明》。該書出版10年,去年2月發行俄文版,並將附題由原來的「俄羅斯刑法帝國的誕生」改為「普京怎樣當上總統」。其總結指出﹕FSB是1999年住宅大廈爆炸案幕後黑手的證據「罄竹難書」。

當年總統葉利欽及其家人捲入挪用公帤醜聞,倘繼續執政,勢拖累執政「團結黨」在1999年12月國會選舉和2000年3月總統選舉敗北。但爆炸發生不久,剛獲委為總理的普京即指摘車臣游擊隊施襲,而且馬上統領第二次車臣戰爭「大加懲罰」,一夜間贏取高民望,確保他能接替葉利欽當上總統,葉利欽亦能全身而退兼享豁免起訴。有「傳媒良心」之稱的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前特工利特維年科、鄧洛普(John Dunlop)等俄國專家均覺事有蹺蹊,惟前兩人後來離奇遇害。

薩特多年來對普京施政屢有異議。伏爾加格勒發生襲擊案後,其報道指為冬奧到索契的遊客將「實質形同走進戰場」,還抨擊2002年和2004年俄軍濫用暴力、害死人質的拯救往績,是恐怖分子外「另一威脅」。

薩特自1976年當《金融時報》駐莫斯科特派員,從此成為主跑蘇聯、俄羅斯新聞的記者,經常為英美等傳媒撰文或受訪。到去年5月出任美國政府資助的歐洲自由電台顧問,9月起再駐莫斯科,打算重組偵查報道。

(綜合報道)


克宮重組媒體加緊箝制

【明報專訊】俄羅斯今次驅逐美國記者,令外界吃驚,因為俄國近月正積極改善形象,釋放了多名被西方視為政治犯的人,包括前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在東正教教堂祭壇前表演「反普京歌舞」的女子樂隊Pussy Riot的3名成員,以及在北冰洋抗議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鑽油台而被捕的30名綠色和平成員。

派名嘴親信掌溫和媒體

《金融時報》稱,今次事件反映俄羅斯政府對海外形象愈來愈重視。薩特對《金融時報》說:「我認為政策改變了。俄政府過往試圖影響西方傳媒,現在則試圖加以控制。」俄羅斯的傳媒大部分為政府或親普京財閥控制。普京上月更將國營傳媒俄羅斯新聞社(俄新社)重組,併入一家名為「今日俄羅斯」 (Rossiya Segodnya)的國際新聞機構,並由親普京保守派名嘴基謝廖夫(Dmitry Kiselyov)主理。基謝廖夫經常炮轟西方及同性戀者,言論偏激。1941年創立的俄新社雖然是國營,但其立場溫和客觀,是鮮有備受推崇的俄羅斯國營傳媒,亦是索契冬奧的官方新聞發布機構。俄國政府稱,「今日俄羅斯」將肩負向海外宣傳俄羅斯之責。觀察家稱,普京將俄新社重組,是進一步鞏固對俄國傳媒的控制。

俄羅斯的新聞自由一直為西方批評,不少俄國記者因調查黑幫或官員貪污案遇襲甚至被殺。至於外國記者,英國《衛報》曾稱,雖然西方駐俄記者沒有俄羅斯同行般危險,但報道時亦會小心。普京的財富、高官涉貪的指控、前特工利特維年科毒殺案都屬敏感題材。俄國去年在無國界記者(RSF)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148。

(綜合報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