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災難新聞——反思在最前線 (《明報》,20/03/2011)

一場驚心動魄、奪去萬人生命的世紀大災難,既展示日本人高度自律的質素,又赤裸裸暴露出核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危機,想不到在彼端「福島五十人」 冒死為地球免受核輻射污染的同時,部分中國人和香港人竟在旁加映草裙舞,「搶鹽」反映的,是未見災難,先自亂陣腳。短短 4 天身赴災場採訪的感覺,是畫面太 多,反思太少,災難新聞不單是人類史的紀錄,災難本來就推動著人類的發展,新聞在其中摻了一腳,香港傳媒人有這個自覺嗎?

核輻射危機,令到我們一班港記採訪時甚多顧忌,我們不能像通訊社般,深入災場最前線,甚至訪問核電站的員工,我們甚至連屍體都見不到。因為難找車, 因為沒有汽油,還有因為核輻射,我們去到災區仙台翌日,便要急急啟程返回東京,不要說災難,我們所見所聞的,比平常一個東京仙台七天遊的旅客只怕還要少。

抵災區翌日因避輻射即走


然而,我看不到災難下理所當然的混亂,反而看到意想不到的秩序。災難那駭人一秒過後,馬上就會過度為資源分配的問題,亂,是因為大家都為生存搶有限的資源。然而同樣是爭奪有限的資源,日本人的方式是排隊限購物資,排隊打電話報平安,甚至在避難所內都各安其所,沒聽到一絲爭執,連高聲叫喊都沒有。

不只災民守禮自持令人肅然起敬,政府人員的服務態度亦遠非香港可比。在仙台市役所內,我說要找一名失去聯絡的港人,那名女職員隨即幫我撥電話詢問,但電話線路甚繁忙,結果我看覑她不停撥,撥了十多次,硬是要接通為止,其實她大可以叫我自己去撥那電話號碼來打發我。

單單以民族性或文化去為中國人和日本人對災難的不同反應,顯然不足以自圓其說。日本人自幼便接受應付災難的教育,他們在這方面的心理準備肯定比港人高,還有他們日常的經濟政治生活,本來就和港人完全不同,以至在面對資源分配問題時,展現出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這個只是很膚淺的觀察,但作為傳媒人,可曾想到背後的深刻意義?我做了不少年靜態記者,當我背上背包踏進日本時,什麼是災難報道,腦袋裏壓根兒沒有一絲頭緒。我們只有跟著畫面走,走到災區看滿目瘡痍,走到避難所找感人故事,如果沒有核輻射危機,這幾天的新聞可能變回預算案鬧劇了,災難新聞還剩下什麼 呢?

盼報道改變人類發展方向


災難畫面再多,除了勾起人同情心和恐懼之外,並沒有多少意義。災難中所汲取的經驗,包括大量人死傷的原因、政府處理的方式、市民的表現等等,才是值得反思的地方。特別是返到香港竟然看到港人搶鹽,更令我覺得港人太愛煽情八卦新聞,太缺乏反思,以致不少人輕易做出反智舉動。看到這樣的港人,災難來到香港時,會是怎樣的亂象?

有機會想再去一次日本採訪,這次希望疏理好、想好取材的角度,不要再被淹沒在災難的表象中。也許我還是不認識什麼是災難新聞,但我認為災難新聞至少應該是前瞻的,不單為了將來面對災難,也為了人類發展改革的方向。四川地震展現的不單是豆腐渣工程,而是官商勾結的腐敗;日本核幅射危機,難道不應令人反 思推動核能源是否最適合的做法嗎?

文 周展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