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23:59發聲明刻意淡化醜聞 陳茂波間接認講大話 記協怒轟閃縮 (《蘋果日報》,07/08/2012)

梁振英(右)當日找陳茂波(左)接替麥齊光任發展局長,惟劏房事件越揭越臭,令梁班子民望破產。


《劏房醜聞》
【本報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過去兩日一直龜縮迴避傳媒,直至前晚深夜11時59分才發出簡短聲明,間接承認自己之前「講大話」。香港記者協會炮轟陳茂波在午夜發聲明的做法不能接受,質疑是刻意淡化醜聞。學者認為陳茂波表現閃縮,顯示他詞窮理屈。記者:黃偉駿、韓耀庭

陳茂波於上周五首度現身交代劏房醜聞後,翌日即被傳媒出示新證據,指控他與妻子許步明在景捷買入劏房時均是公司董事,而許步明更親身參與劏房買賣。各大傳媒隨即追問陳茂波,但他只透過新聞秘書表示沒有補充。直至前晚深夜11時59分,政府新聞處發出陳茂波的300多字簡短聲明,承認景捷當年買入劏房單位時,他是知情,間接承認自己之前講大話。

記者 facebook鬧爆

陳茂波的英文聲明,延至昨日中午12時34分才發出,其新聞秘書接受查詢時解釋,並非刻意延至夜深才發稿,純粹因為要再三修改回應,並對事件致歉。

不過,陳茂波在午夜才發聲明的做法,引起多間傳媒強烈不滿,包括《蘋果》在內的多份報章由於當時已經截稿,需要改版刊出陳的聲明,而電視台也因為過了晚間新聞時段,需要改為在較少觀眾的凌晨新聞時段播出。不少記者均在社交網站 facebook留言,炮轟陳茂波做法閃縮。

記協發表聲明,對事件表示憤怒。聲明指,陳茂波身為主要問責官員,事件又涉及公眾利益,有責任盡快清楚向公眾交代;又指劏房醜聞並非突發事件,傳媒早就此事向政府查詢,政府有必要盡快回應,而非拖延至接獲查詢當日的最後一分鐘。

記協質疑,政府遲遲不發聲明,是不希望傳媒廣泛報道其回應,才作有關安排,企圖淡化負面消息,促請陳茂波公開澄清事件,及要求特區政府承諾日後不會再於深夜發表聲明及新聞稿。連同今次在內,陳茂波上任後的兩份聲明(均是回應劏房醜聞)均是在晚上發表,另一次是於劏房醜聞曝光後翌日(8月1日)下午8時57分。

學者指詞窮理屈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陳茂波現時採取的策略是「少講少錯,遲講遲錯」。他指陳茂波由於行錯第一步,在首日現身回應時便向公眾撒謊,結果隨着傳媒找出越來越多證據,他便越來越難再自圓其說,「原本只係患肺炎,家已經惡化變咗肺癌」。

他形容,陳茂波現時是詞窮理屈,所以選擇一味龜縮迴避傳媒,不排除他是想仿效特首梁振英早前應對僭建醜聞的策略,希望令事件慢慢淡化。但他指陳茂波的職位與梁振英不同,「做特首可以派糖轉移視線,但發展局局長其實唔係太多利民招數可以用」。他指陳茂波即使厚顏不辭職,也會負上沉重的政治代價,「以後每次出來交代都會俾人講」,促他不要一錯再錯。

蘋民洗版

Esther Tam
你承認知情,咁你會不會唔做局長,香港市民喺想聽講你呢句話唔做局長。老麥(麥齊光)就12日唔做,你要破佢個紀錄,給香港留下佳話。

Lee Ken
陳茂波局長誠信問題,實在另(令)人髮指!唔辭職真係天冇眼!唔知情?搵鬼信!

Henry Wong
陳茅波(陳茂波)果然盡得大話英(梁振英)真傳,將啲衰嘢推晒畀老婆(許步明),再一個大話蓋另一個大話。

Cha Shao Bao
原來「專業人士治港」即係「專業講大話人士治港」……

節錄自蘋果日報 facebook留言




操控傳媒    
兩大賤招 限制記者採訪

醜聞纏身的政客,最怕傳媒追訪。記協調查發現,接連傳出僭建、涉呃房津、經營劏房等醜聞的梁振英班子,至上任以來短短37日,最少27次透過「官媒」政府新聞處發放消息,或只安排個別傳媒進行聯合採訪(俗稱做 pool),以達限制傳媒提問,又能自我宣傳之目的。記協批評新一屆政府運作才個多月,已多次踐踏傳媒採訪權。

損公眾知情權

7月下旬,國民教育爭議鬧得火熱,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卻一反以往局長的外訪機制,在沒有事先知會傳媒下,秘密訪京會晤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惹來各界炮轟他「賣港」。然而,這只是梁班子剝削公眾知情權的冰山一角。

記協搜集了梁班子過去一個月的採訪活動,發現新政府問責官員最少16次出席活動時,沒事先通知傳媒,只透過新聞處事後發放「鱔相、鱔稿」。除以「官媒」取代傳媒,梁班子還愛用另一「賤招」控制採訪活動的「風險」,就是安排指定傳媒到場做聯合採訪,以限制採訪記者人數。由於傳媒做 pool一般只限派出攝影師到場拍攝,因此做騷高官可避過文字記者的提問。

記協又發現,當局在7月至今最少有11次聯合採訪安排,大部份聯合採訪活動過後,都沒再設記者提問環節。如日前毒膠事件及劏房局長醜聞風頭火勢時,特首梁振英及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早上到筲箕灣巴士站視察長者交通優惠情況,只安排兩家傳媒做聯合採訪「攞彩」,事後卻沒見記者。記協認為,巴士站採訪地方空曠,毋須聯合採訪,而不設記者提問的安排更損害公眾知情權,呼籲傳媒盡量杯葛相關採訪安排。

《蘋果》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