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處理南周事件「不等同中國政改走向」(「BBC」,08/01/2013)


《南方周末》新年獻辭被上峰改換事件引發中國整體傳媒界的反應,在中宣部下令要求全國所有報章轉載《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批評南周刪稿事件是「被人造假」的社評後,卻不是所有報章都服從中宣部的命令。

星期二(8日),在中宣部下令後的第二天,許多報紙並沒有轉載《環球時報》的社評,有的即使轉載了,也盡量表現出自己的迫不得已,還有的則只作摘錄。

媒體不聽主管部門中宣部的話意味著什麼?在香港的著名社會學者丁學良教授認為:「這是一些勇敢的中國新聞從業者對於十八大後的習、李新政寄予很高的希望,利用這一事件來嘗試推動給中國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以更多言論空間。」

丁學良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的電話採訪時指出,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們在推動言論自由的同時,仍然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們「想看看不轉載的話會發生什麼,想用這一方式來試試中宣部在十八大後是否比以前的中宣部稍稍開放一點,講理一點」。

雖然中宣部要求轉載《環球時報》社評之舉已經顯示了中宣部的立場,上周還有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稱中國沒有新聞審查制度,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官員對南周事件表態。

丁學良教授認為,「這說明中國政界已經有了進步,說明高層官員明白十八大後的中國應該與十八大之前不同,所以不願在這一事件上讓自己成為十八大前很壞做法的延續,這就說明他們心裏還有是非觀念。」

但另一方面,顯然中共高層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此事舉行過集體討論,還沒有對南周事件做出結論和定論,所以也就沒有中央高官或地方高官出面講話表態。

「不等同於政改走向」

此次引發各界關注的南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中共新領導人上台後的許多表現,讓新聞界希望期待已久的中國憲政改革可能成為現實,所以南周事件的後續處理,被許多人認為是考驗習近平政改決心的試金石。

比如香港《蘋果日報》就說,「南周事件現已演變成一場全球華人反中共新聞審查的大抗爭」,認為這是繼1989年以來,中國大陸罕見的新一波爭取新聞自由的戰役,而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丁學良教授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意義上把中國的政改與處理南周事件的方式聯繫一起,因為中國政改的方方面面中,有許多比媒體的自由度重要得多,敏感得多,比如牽涉到黨內和政府內的基本權力制約等問題。

「《南方周末》是中國所有主流媒體中這些年來受到國內外正義的社會力量最尊重的媒體,所以在那些希望十八大後中國有開明政策的人看來,如果習、李新領導層能找到一個和以前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次南周事件的話,至少能為新領導層在國內和國際上都贏得重要的一分。」

不過丁學良教授告誡說,雖然處理得當能贏分,但並不等於這一分就能與中國憲政改革的走向劃等號,因為中國憲政改革牽涉的問題遠比如何處理南周事件的風險要大得多,也困難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