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緬甸取締「中宣部」 民辦日報4月湧現 (《明報》,27/01/2013)


「新聞審查和註冊局」在去年取消送檢制度的同一個月,向民營傳媒發出了一份16項「指引」,要求記者不要報道政府的負面消息,引起當地新聞從業員穿黑衣上街抗議。(法新社)


【明報專訊】緬甸上周四正式解散傳媒審查機構,緬甸民間營辦日報的禁令亦將於4月解除。民辦周報《緬甸時報》副總編輯向本報表示,自去年8月當局暫停傳媒審查機構運作、取消報章送檢制度後,新聞自由已經「大躍進」,現在可自由報道敏感消息,預料4月將會有多達10間民辦周報轉型成為日報,為當地新聞業寫下新一頁。

緬甸官方英文報章《緬甸新光報》報道,緬甸政府上周四舉行內閣會議,同意解散「新聞審查和註冊局」(PSRD),稱「為緬甸實施新聞自由鋪平道路」,並成立新的「版權和註冊局」,隸屬緬甸信息及公共關係部之下。PSRD原先負責審查緬甸所有的出版物,並且在去年8月起已經停止運作,到上周四正式完成歷史任務,標誌緬甸自1964年起的新聞審查機制畫上句號。

報章副總編﹕自由大躍進

《緬甸時報》副總編Sann Oo向本報表示,過去一年當地新聞自由確實出現「大躍進」,很多以往不能報道的新聞,現在都可以自由報道。例如早前緬甸軍方出動戰機空襲北部克欽獨立軍,《緬甸時報》都可以自由報道,報館更可以派文字及攝影記者到克欽獨立軍的陣營採訪戰,政府沒有阻撓。除了報道克欽邦的戰,最近他們亦採訪了禮勃東(Letpadaung)銅礦示威者,這些新聞以往一定會被刪掉,但現時除了報道可以「出街」外,政府也沒有「秋後算帳」,找他們麻煩。

自去年起,緬甸逐步放寬傳媒審查,雜誌及報章等印刷傳媒在刊印前,毋須再先把文稿送交官方審閱。到上個月,緬甸政府宣布,民間營辦日報的禁令將會在今年4月解除(此前緬甸只准民辦周報,日報僅得官方營辦),令緬甸在近半世紀以來,市面上可以再次買到民辦日報。Sann Oo表示,4月將會多達10間民辦周報轉型成為日報,《緬甸時報》也為了應付轉型的需要,除了要增聘人手、設立輪更制外,也要額外購買印刷機,確保報章可以準時付印。

招兵買馬準備轉型

外界早前曾質疑,民辦日報禁令一日未除,即使取消送檢制度,緬甸都難有真正言論自由,禁令獲解除,正好反映緬甸邁向言論自由一大步。消息稱,當地將成立過渡性質的新聞委員會監管媒體,緬甸議會亦正討論訂立新的傳媒法,作為日後長遠監管媒體的基礎。Sann Oo稱,預計新的傳媒法今年將會獲通過,在起草期間美國及歐盟亦有給予建議,相信立法後不會影響現有的新聞自由。

明報記者



中國刪緬甸解禁報道

【明報專訊】「緬甸版中宣部」遭解散的消息,中國多個網站都有報道,但其後很快就遭刪除,顯示大陸官方可能對緬甸這個類似「中宣部」的部門解散覺得敏感。內地網民對緬甸的新聞自由大呼羡慕,稱「小國如此,大國何堪!」

網民﹕小國如此 大國何堪

對於「新聞審查和註冊局」正式被解散,內地新華社亦有報道,中國多個新聞網站也轉載了有關消息。但數小時後,有網民再在騰訊、搜狐、網易等網站搜尋緬甸解散傳媒審查機構的消息,均顯示「該消息未找到」或「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只有小部分網站仍繼續刊登有關新聞。

不過,即使消息被刪除,但已在內地互聯網引起熱議,有網民大呼「羡慕、嫉妒、恨」,更有人乾脆問「我們什麼時候會取消宣傳部?」

但亦有立場保守的網友認為,取消傳媒審查機構「不太適合當下的中國」,也有人指緬甸走到這一步,是以昂山素為首的反對派鬥爭得來的,中國還沒有進化到這一階段。



美使館稿稱「Burma」 緬促正名「Myanmar」

【明報專訊】緬甸昨日抨擊美國以舊稱「Burma」稱呼緬甸,呼籲必須使用官方英文國名「Myanmar」,避免傷害兩國正逐漸好轉的雙邊關係。

緬甸外交部針對美國駐仰光使館對北部克欽邦衝突所發布的新聞稿中以「Burma」稱呼緬甸作回應,表示華府應與多數國家及聯合國一樣,以「Myanmar」稱呼緬甸。外交部在官方報章中發表的聲明稱:「緬甸強烈反對美國使館在新聞稿中使用『Burma』、『Burmese政府』及『Burmese軍方』的字眼,美方必須用獲聯合國與國際社會認可的緬甸國名」。聲明續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底訪問緬甸時,亦以「Myanmar」稱呼緬甸,美國使館應效法。

緬甸國名在緬甸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Myanmar」是現時正式名稱,「Burma」則屬於舊稱,英國殖民時期亦用此稱。軍政府1989年認為緬甸的官方英文國名應為「Myanmar」,以安撫少數族裔。不過,質疑軍政府政權合法性各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兼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等反對派人士,向外仍續稱緬甸為「Burma」。

路透社


緬甸總統登盛上任後,逐步開放出版及言論自由。(歐新社)

緬甸「自由超華」 打壓異己未完

【明報專訊】緬甸新政府上台近1年,處處顯示改革之心。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月中發表報告,指緬甸的政治權利和民權自由已經超越中國,包括選舉容許反對派加入國會,傳媒、互聯網和經濟開放等範疇也取得成績。不過,緬甸政府至今仍有打壓異見者,傳媒自我審查的問題仍然存在。

近數十年,緬甸的封閉程度與朝鮮接近,但過去一年情明顯出現變化,當中容許反對派參與選舉、讓反對派全民盟自由拉票,當局亦逐步釋放政治犯,令緬甸在「自由之家」的政治權利一項評分,由最低的7分升至去年的6分,民權自由則由6分上升至5分。相較之下,中國在上述兩個項目分別取得7及6分,換言之,緬甸改革短短一年後,自由程度已經超越了中國。

傳媒自我審查壓力未除

不過,「自由之家」認為,緬甸仍未稱得上是「自由國家」,仍需繼續改善,例如緬甸當局仍然對示威活動採取「鎮壓式」的人群控制措施、違反工人權益、限制非政府組織活動、容忍強佔土地及阻礙司法獨立等。去年12月,就有4名示威者參與禮勃東(Letpadaung)銅礦示威而遭拘捕,並被當局檢控。「自由之家」一共把全球195個國家分類為「自由」、「部分自由」及「不自由」,中國、緬甸、俄羅斯等45國都被列為「不自由」。

雖然緬甸的新聞自由大幅改善,取消送檢制度,民辦日報又將在4月面世,但當地的新聞從業員卻認為,雖然現時官方審查遭撤銷,但又要面對自我審查問題。「無國界記者」組織早前發表一份報告,指「新聞審查和註冊局」(PSRD)在去年取消送檢制度的同一個月,向民營傳媒發出一份16項「指引」,要求記者不要報道政府的負面消息,雖然指引不具法律效力,但「無國界記者」批評,緬甸政府仍可以透過發牌制度向傳媒施壓,年初一份性教育雜誌遭當局禁止繼續出版,就顯示傳媒仍要面對自我審查的壓力。

明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