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上週五拒絕了一位元路透社記者的駐華簽證申請。在北京的“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聲明指出,中國當局正借助拒發簽證恐嚇外國記者和媒體。有學者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網路、衛星電視及短波廣播的反封鎖投入,以打破中國的新聞封鎖。
路透社日前報導,中國外交部上週五拒絕了該社一位元資深記者的駐華簽證申請,也未提供任何解釋。
這位名叫慕亦仁(Paul Mooney)的記者從事亞洲新聞報導已30餘年,過去18年間常駐北京。慕亦仁早前的駐華簽證由香港《南華早報》提供擔保,但在去年其居留簽證過期後返回美國。
據慕亦仁介紹,他本人在經過八個月的等待後,曾被中國駐三藩市總領事館人員要求面談。中國官員在面談中問及了他早先采寫的一些報導,要求記者解釋對西藏等問題的個人立場。中國官員在會談中,幾乎不加掩飾對慕亦仁進行簽證威脅。
報導說,慕亦仁的駐華簽證被拒正值外國新聞機構與中國政府間的關係日趨緊張之時。當局採取加強對外國記者簽證的限制表達對外國媒體“不客氣”報導的不滿。
本台記者週一晚間多次致電中國外交部新聞處諮詢對該事件的官方解釋,但是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筆名“北風”的中國網路作家溫雲超指出,中國官方選擇在“國際記者日”當天,回絕國際媒體的駐華記者簽證有強烈的威懾意味。
“(中國)當局已經開展國內網路整肅和對媒體的殘酷打壓,從它一貫的邏輯和最新策略來看,就不可能留下國際媒體‘出口轉內銷’。對中國政府來講,下輕手不如下重手,這也是中共當局需要的目標。”
路透社的報導說,國際媒體“彭博社”和美國的《紐約時報》因相繼發表涉及中國最高領導層官員及親屬資產的報導,其網站已在中國大陸遭封禁超過一年。
而早前,中國當局因拒絕續發“半島電視臺”英文頻道駐華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的記者資質證件及簽證,迫使該機構駐北京分社關停。陳嘉韻被迫離境是中國14年來,首次利用拒發簽證的方式驅逐外國記者。而同樣因簽證問題被迫離境的還包括:去年中國“兩會”期間向總理溫家寶提問薄熙來事件的原路透社澳大利亞籍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
在北京的資深媒體人高瑜表示,中國網路日前曝光的習近平“8•19”講話凸顯當局對新聞鉗制的最新動態。
“‘8•19講話’提出了要搞一場輿論戰爭,所以對這些國際主流傳媒資深記者、特別是瞭解中國的記者,‘輿論戰爭’也把他們包括在內。而中國有影響的一些記者現在幾乎都受到打壓,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考驗。”
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溫雲超則認為,中國官方對新聞的鉗制必須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他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對網路、衛星電視及短波廣播的反封鎖投入,以此突破中國當局的新聞封鎖。
“拒絕中國與宣傳系統和新聞媒體有關的官員進入美國我覺得很有必要。中國當局直接通過經濟和人事的控制組成‘假外媒’,提供一些所謂的外媒消息然後再通過《環球時報》或國內媒體轉發起到效果,這可能比他們直接派記者還具有欺騙性。我們需要有一個相對成熟的應對方式,例如加大互聯網反封鎖的投入、加大衛星電視或者短波電臺等其他方式的資訊覆蓋,促使資訊平衡。”
報導指出,國際媒體的駐華記者時常抱怨遭遇網路駭客攻擊,或有來自中國警方的干擾及威脅。中國當局拒絕慕亦仁簽證無疑將會引發更多外國駐華記者對自身處境的焦慮。
在北京的“國際新聞記者俱樂部”日前發表聲明強調,拖延外國記者簽證及缺乏透明度的官方決定,只會強化外界對中國政府利用簽證恐嚇國際新聞駐華機構的印象。
路透社記者慕亦仁表示,中國政府拒絕簽證的原因,很可能是對他報導中國踐踏人權事件作出的懲罰。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何平的採訪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