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報導,美國財經新聞社彭博社對有關中國的報導實行自我審查,以利進入中國市場。有評論人士認為,彭博社的自我審查並不令人意外。
《紐約時報》11月8日報導,美國財經通訊社彭博社,最近對一篇有關中國富豪和中共高層領導關係的分析報導進行自我審查,導致這篇報導沒有刊出。
據彭博社內的知情者透露,該社駐中國大陸記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和奧斯特(Shai Oster)花了大半年時間,調查中國一名富豪企業家,跟中共政治局現任及前任常委的家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財金關係,並撰寫了長篇報導。
但10月底,該社編輯部負責人通知記者說,有關的報導不會刊出,因為報導沒有“確實證據”,也沒有“足夠多的新資料”。
知情記者之一表示﹕他們堅稱,封殺報導乃為編輯原因,而非政治原因。”
彭博社記者有關中國富豪級政界關係的報導並沒有透露這名這個富豪及相關中國高層領導人的姓名。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隨後報導說,這篇報導涉及的是“中國首富”,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他在2013年度的福布斯財富榜上,以身價860億元人民幣位居榜首。
彭博社2012年曾經報導一系列中共領導人家族成員的私人財產,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家人擁有的3億多美元資產。《紐約時報》的報導說,隨後彭博社在中國的業務損失慘重。
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表示,隨著中共新領導層權力的鞏固,他們更不能容忍外國媒體曝光中國領導人的資產和問題。
“這兩年當中,中國高層權力鬥爭的各方都大量地給西方媒體餵料,這種餵料其實中國政府並沒有追究。現在習近平是大權獨攬,彭博社可能就多多少少必須要考慮一下、想辦法補救一下。”
彭博社是美國著名的財經通訊社,主要通過向各新聞和財經機構出租其新聞終端機盈利。在中國大陸,安裝彭博社的一個終端機,月費超過一萬元人民幣。彭博社創辦人彭博,在連任三屆紐約市長之後,將於近期卸職。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表示,這可能也是彭博社針對中國的報導加強自我審查的原因。
“因為很多這些做政績的人物,往往從政壇下來後,下面要做的事是大把撈金,像基辛格。那麼這裏恐怕有一定的關係。”
程曉農認為,中國當局針對外國媒體的壓力從來沒有放鬆過。一般來說,中國政府主要通過拒絕發放外國記者簽證的方式施壓。由於很多國際媒體開始設立中文版網站,中國政府也開始對外國媒體網站實行過濾封鎖。
去年,彭博社和紐約時報等外國媒體對中國領導人的家族財富和家族成員進行了報導,隨後這兩家媒體的網站在中國大陸遭到全面封鎖。上星期,中國拒絕為路透社一位關注中國人權的美國記者簽發入境簽證。
程曉農說,也有不少外國媒體,因為和中國政府達成合作默契,得以不受封鎖。
“有的中文版網站,像金融時報的中文網站官方是不封的,問題就是他們已經和中國政府取得了某種互信,就是中國政府相信這對中國政府無害。”
《紐約時報》報導還說,彭博社近期自我審查的有關中國的報導不止一篇,該社一名高級編輯人員表示,他們研究了納粹德國對付外國記者的策略,希望能採取措施,儘量延長彭博社在中國大陸存在的時間。
夏明教授則認為,彭博社的自我審查顯然是出於政治原因,而非編輯原因。
他分析說,中國一直希望能夠控制海外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重要性的增加,這一努力近年效果大增。中國政府主要採取三個層次影響外國媒體。
“一個是防衛戰略,建立防火牆,打造天網。第二個是應對戰略,西方報任何東西,就跟你對抗。三就是進攻,包括孔子學院帶來的一些後果已經產生了。”
夏教授認為,中國當局這種做法只能適得其反,由於中國官方價值觀和國際主流相差甚遠,中國的控制手段往往使外國新聞工作者非常反感。中國每年向美國派出大量記者編輯,但卻對前往中國的外國媒體和記者嚴加控制,這種不平衡的做法難以持久,最後很可能迫使其他國家採取“對等原則”,限制中國記者和媒體。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石山的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