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對「兩法」商議式民意調查「前線記者」有意見 (《華僑報》,05/12/2011)

新聞局委託顧問公司(研究團隊)舉辦的修改《出版法》及《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意調查,將於今日舉行「商議日」之際,一群前線記者昨日在社交網站臉書發起題為「請支持澳門新聞界一起進步,十二月四日抗惡法,反騎劫大行動!!!」,呼籲新聞工作者抵制這次不公義的民調。其中強烈質疑當局今次引導修改「兩法」進程傾向加強監管新聞界,民調只是為隨後要收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其中一個環節。「我們要強調:捍衛新聞自由的原因,就是為了保障市民知情權,拒絕政府透過任何形式過度操控新聞界,從而削弱我們監督政府的功能。」 署名「一群反惡法、反新聞審查的前線記者」,昨日在社交網站開設了「抗惡法」的專頁。當中針對顧問公司將在今日舉辦的修改兩傳媒法「商議日」,建議出席受訪的行家抵制問卷,「交白卷或以其他方式,令這次不公義的商議式民調失效。」至於在「商議」現場做觀察員的行家,就是「為了監察和驗證惡法民調是否具備所謂的『科學性』而來」。前線記者並呼籲:為了行業自救,為了澳門已所剩無幾的言論自由和發聲空間,維護市民的知情權,「共各位共同參與十二月四日開始的反騎劫大行動!」 政府啟動修改出版法及廣播法之所以引起前線記者嚴重關注,其中主要原因是牽涉設立官方色彩或政府主導且具制裁性質的出版委員會和廣播委員會,以及由官方制定「新聞工作者通則」,而這正是可能導致鉗制新聞自由,以至直接影響到公眾知情權的根本問題。事實上,澳葡政府在一九九0年制定出版法中有設立出版委員會和頒佈「通則」的條款,澳葡政府亦曾提出設出出版委員會法案及草擬「新聞工作者通則」,但在當時中文傳媒一致強烈反對,同時在立法會亦未能獲得足夠支持下,澳葡政府主動撤回法案及沒有頒佈「通則」,其後對這兩條惡法一直擱置無執行。但現在特區政府卻在未有諮詢業界意見,亦未有在經過深入討論和辯論,更遑論有共識下,就貿然啟動修改兩傳媒法程序,前線記者批評,「這是用長官意志強行主導專業運作和新聞自由的舉措,實在不能容忍!」亦有傳媒前輩質疑,澳葡政府時尚能尊重新聞界,在面對傳媒反對下擱置了惡法,但為何今天特區政府竟做不到?又認為新聞局一意孤行,是否有違行政長官施政理念?

 當局宣稱對修法沒有既定立場,但我們從承辦民調的機構之前向受訪者所發問卷提出問題中卻是明顯有很強引導性,部份選項甚至已「定性」了。同時一些用詞偏激,並不「中立」,這完全不符合客觀、獨立的科研精神。譬如,問卷中有一條問題是:「如果政府建立了一個規範新聞記者的專項部門,您覺得以下情況有多可能會發生?(一)記者對報的自我審查行為會加強;(二)記者報導中誹謗他人的情況會減少;(三)記者在新聞採訪或報導時會變得不自由;(四)記者會更加負責任地進行採訪工作」。顯然,這條問題已暴露了官方要有規範記者的專項部門之意念?其次很不公平地針對記者,且更令人不滿的是假設記者是「誹謗他人」以及不滿的是假設記者是「誹謗他人」以及不太負責進行採訪工作,此是中傷記者。行家指出,為何新聞局宣稱民調是檢視法律,但問卷來來去去對傳媒離不開一個「管」字。而對澳葡政府已放棄的惡條文,究竟當局是刪或留,卻不在民調中清楚討論?

 顯然,兩傳媒法不但牽涉基本法二十七條澳門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及出版自由的憲制性保障能否得以確保問題,而且還涉及傳媒專業運作以至很複雜情況。是以對兩傳媒法是否修改或如何修改,必須經過十分審謹和深層研究,但新聞局卻在無提出一個清晰方向和理據,更無基本具體方案,亦無經過新聞專業持份者的深入討論及辯論,以及社會也沒有足夠和清晰訊息等狀況下,當局就進行民調,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是為亂作為的做法。

 因此,民調機構所編制的「澳門商議或民調,修改《出版法》與《視聽廣播法》平衡簡介資料」(簡稱「平衡資料),卻是引起不少質疑,行家批評這份「平衡資料」不嚴謹,且有「失衡資料」情況。當中僅在資料收集方面就已有錯漏,譬如簡單就有關集體創辦時間資料,創刊於一九六三年十月的《星報》竟被遺漏介紹。

 但更大問題在於所謂「平衡資料」中重要部分的是否成立監管傳媒機構的問題上,由於如前述在本澳近年並沒有就此議題進行廣泛討論,故「平衡資料」中的正反兩方意見並不足夠,且似乎更多是外地訊息。其次,顧問公司所編制資料的選擇卻明顯傾向同意有「監管」機構的一方內容,這包括在比重上「同意」方是更詳細,而對「反對」方理由的陳述卻是簡短且有的更是概念抽象。顯然,這樣的正與反的意見比例懸殊安排,令人質疑顧問公司是否客觀與中立?再者,如果對傳媒專業無甚認識的一般市民,僅憑這份「平衡資料」在很短時間內能否對傳媒專業有清晰了解外,再若是「失衡資料」時豈不是被誤導?亦在這樣資訊不對稱下,所謂民調又會怎樣結果呢?這是值得關注的。

 前線記者憂慮當局「挾民意以修訂製惡法,那就遺害甚大。前線記者指出,「最大負面影響不僅在於我們,惡法對後來者,對下一代的『開花結果』,他們將要生活在新聞自由被緊箍的社會。」因此,前線記者一再呼籲,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捍衛核心價值——新聞自由!


乃是為了公眾利益 

  最近,「新聞」也成為了主角。筆者認為如果心中早有定見,那就只有言論「自由」發揮,而很難有言論自由。

 日前,在台灣剛舉行過「蘇浙滬港澳台傳媒論壇」。接著,兩岸四地新聞研討會則於本周二在香港揭幕。而今日,在本澳則會舉行就研究是否修改《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商議式民意調查的「商議日」。於是,「新聞」也成為了話題。

 提及「新聞」,當然不能不提「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

那是否讓言論越「自由」發揮,民眾得到正確資訊的機會便越大呢?筆者對此未有研究,但可舉兩個例子供讀者參考。

 日前,美國《賀芬頓郵報》引述一份大學民調研究指出,收看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的觀眾,比完全不看電視新聞的人還消息不靈通。

 菲爾來狄金森大學政治學教授加西諾(Dan Cassino)發表聲明說:「因政黨偏好經過控制,所以測驗結果不只是受那些可能常看福斯新聞的共和黨員影響。相反的,結果顯示,基於某種福斯新聞頻道的因素,使其觀眾消息靈通程度還不如完全不看電視新聞的人。」 福斯新聞頻道觀眾接收到較偏頗的資訊,已非首次遭批。去年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福斯新聞頻道的觀眾較可能相信政治方面的不實消息。

 台灣快要舉行選舉了,照例又是一場「泥巴」戰。最近,「藍」、「綠」雙方均曾犯錯,但民意調查顯示,雙方的「基本盤」都沒有因此出現較明顯的變動。這是因為雙方的支持者早有定見,無論是「含淚含恨」也好,「肚子扁扁」也好,都會認定自己所擁的一方是對的。

 在上述兩種情況下,言論可以「自由」發揮,但如此「自由」的言論令公眾得益了嗎?在第一個例子,有關民眾的知情權反被壓縮了。

 筆者只是個普通傳媒人,不過,我也知道新聞報導是為了公眾利益,而非要使自己成為「無冕皇帝」。◇ 陸 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