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破禁」呂秉權﹕噤聲無法向港人交代 (《明報》,31/07/2012)


【明報專訊】在湖南省委書記周強面前,不顧當局三令五申勸阻,依然就李旺陽死亡調查報告疑團提問的有線電視記者呂秉權,昨向本報表示,香港人最關心的議題就是李旺陽死亡真相,如果記者順應當局要求噤聲,便無法向香港市民交代。

呂秉權過去曾報道內地有害整容物料、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全國各地拆遷慘劇等重大新聞,多次獲得新聞獎項。連年在內地奔波的呂秉權,由於要照顧家庭子女,下月中將離開有線電視,轉而到浸會大學傳理系擔任客席講師,教授廣播、中國新聞及深度報道三門學科。他感嘆難捨新聞前線,希望日後仍能以特約形式參與新聞製作。

呂秉權﹕踢爆李旺陽報告中的驚世謊言 (《明報》,31/07/2012)


【明報專訊】湖南省委書記周強,昨天首次回應李旺陽事件,說李旺陽自殺身亡證據確鑿,無湖南公民質疑。

然而,案中吊頸繩的承重量不足,足以推翻整份官方調查報告的結論和周強的說法。

7月12日,湖南省公安廳公布由全國頂尖法醫權威、刑偵專家合力炮製的李旺陽死亡調查報告,結論一致認定,李旺陽是在「縊頸過程中身體瞬間墜落,頸部被迅猛牽拉」,導致第四頸椎骨折死亡。

根據這份官方萬言報告,李旺陽的體重為62公斤。而在偵查模疑自縊實驗中,於同一現場以相同物料、相同方式綁起的吊頸繩,最大的承重量則為87.3公斤。

官方報告公布後的翌日傍晚,被周強推崇備致的、自言要為黨服務的李旺陽案專家組組長、中國法醫學會副會長叢斌,向《文匯》、《大公》和無綫、亞視作小範圍通報,補充說明李旺陽是從牀上躍下吊頸致死。

以下是當日《大公》報對叢斌的直接引述:

「他在完成拴繩套的動作後,突然的下墜,牀加牀墊距地面52 公分,他的體重60多公斤,這樣的質量通過自由落體,可以想想頸部受到多大的牽張力,這是一個猛烈的刺激,因此他的第四頸椎出現了骨折,而且有明顯的出血。」

要注意的是,這裏出現了一個吊頸繩不足以承受李旺陽下墜衝力的問題。

經物理學專家的力學反覆計算,62公斤的李旺陽,從52厘米的高度一躍而下,衝力已超過91公斤(即200磅),而吊頸繩的最大承重量僅為87.3公斤,91公斤的龐大衝力,足以把這條吊頸繩扯斷,決不會完好無缺地繫在李旺陽的頸上和窗邊。

當然,這個力學計算的假設是,李旺陽躍下時,沒有以手扶牆等各種方式卸力,因官方專家說李旺陽當時是自由落體,意味他沒有嘗試消減衝力。

此外,有知情的刑偵專家告訴筆者,整份報告的結論,基本上由曾替離奇致死的烏坎村村民薛錦波驗屍的,中山大學法醫鑑定中心副主任羅斌敲定,其他專家均在毁屍滅迹後加入附和,以收群星拱照之效。

一條吊頸繩「吊死」了李旺陽,同一條吊頸繩亦吊死了整份調查報告。

作者是資深中國新聞記者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江蘇萬人示威 日記者遭警騎住打 (《蘋果日報》,30/07/2012)

昨日啟東街頭恢復平靜,市民見大批武警巡邏議論紛紛。互聯網


江蘇啟東萬人示威過後,當局昨日繼續嚴密戒備。國內媒體對啟東大規模抗議齊齊噤聲、網上關於啟東的消息早被「一網打盡」,網民只好用「啟西」等代號繼續討論,並調侃:「繼三沙市,我國又新成立啟西市。」有日本記者在啟東採訪時更遭警察騎住猛打,日方向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歸還相機及道歉。

日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

為了防止再出現民眾示威,啟東當局昨日在市面加強巡邏,還有旅遊巴載着大批公安候命。往市政府的街道被封鎖,不准民眾接近,全副武裝的武警在路口戒備。市面相對冷清,偶爾有民眾聚集議論,據傳前一天抗議中有60人被帶走,也有市民表示「不敢出門」。當局此次出動軍警數千對付民眾,包括南通、蘇州的援兵,當地市民忍不住說:「你丫的是要去收復釣魚島嗎?」街頭還有公安的「電子干擾車」,專門堵截手機網信號、妨礙群體性事件中的手機和網絡資訊流。

此外,日本朝日新聞社駐上海支局長奧寺淳前日在啟東採訪時被十多名警察圍住並奪走相機,頭部被腳踢,還有警察騎在他的身上毆打他。他拿出記者證給警察看也立即被收走。朝日新聞社發言人嚴正抗議:「對正當採訪活動遭極其惡劣的妨害,我們無法容忍。我們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並要求謝罪,立即歸還照相機和記者證。」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也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要求立即歸還照相機,並回復原狀。

而因抗議停產一天的南通市(日資)啟東王子製紙廠昨日復工。其實該廠於去年初就已投產,污水一直排進長江中。被宣佈擱置的南通市排向啟東出海口的污水管道,原是準備給王子製紙及將來開發區各大廠商共用。

新浪微博/法新社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朝日新聞記者指遭江蘇警察毆打 (「有線寬頻」,29/07/2012)

朝日新聞記者指遭江蘇警察毆打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8910

打壓數碼廣播 幕後黑手中聯辦 (《蘋果日報》,29/07/2012)

鄭經翰(中)昨天不願再談誰是打壓 DBC的幕後黑手;左為鄭家富,右為林旭華。 李家皓攝


【本報訊】面臨倒閉危機的數碼廣播電台( DBC),創辦人鄭經翰(大班)日前踢爆特首梁振英親信、行會成員羅范椒芬干預新聞自由,被「更龐大的政治勢力」打壓。據了解,中聯辦正是向 DBC股東施壓的幕後黑手,而且不准股東出售股份給鄭,圖令 DBC被迫清盤,讓政府收回其廣播牌照。

要該台消滅於萌芽

據了解, DBC多名在內地有生意業務的股東,包括全國政協黃楚標、行會成員李國章、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和偉易達集團主席黃子欣,都拒絕再注資電台,並不肯把共持有的50%股份,售予其餘3名股東鄭經翰、何國輝和夏佳理,令該台只餘下被迫清盤一條路。知情人士指,一旦公司被清盤,政府便有權因持牌者經營不善而收回廣播牌照。

DBC開台後,多個節目都嚴厲批評新上台的梁振英政府,並讓幾名中共眼中釘,包括資深傳媒人吳志森、黃毓民等人在該台開咪。知情人士指,此舉觸犯了中共禁忌,故被中聯辦嚴下格殺令,要把該台消滅於萌芽。

鄭經翰強調不投降

鄭經翰昨天接受查詢時,不願再談誰是打壓 DBC的幕後黑手,但強調自己絕不會投降,一定戰鬥到底。他說一眾股東當初承諾了投資6億元,目前只集資了1.5億元,他個人佔其中4,000萬元,「全部按原本 business plan進行,冇多花股東一個仙」。他不排除最終要跟黃楚標等幾位股東對簿公堂。

多年前被斬至重傷的鄭經翰續指,近日多次有人致電其主持的烽煙節目出言恐嚇,「話會斬死我」。為安全起見,他已報警備案。

與鄭合作多年的 DBC節目主持林旭華指,大班想為民主發聲,但開台以來一直受政治壓力,又指黃楚標等股東只想賺錢。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香港數碼爆內訌 股東注資現分歧 (《明報》,28/07/2012)

數碼廣播電台創辦人兼股東鄭經翰表示,眾股東無法在董事會上就營運達成共識,但強調並非資金出問題,未來數天將繼續斡旋,下周才決定未來營運方向。(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開台不足1 年的香港數碼廣播電台(DBC),股東因注資及營運分歧,創辦人兼股東之一鄭經翰表示,一眾股東無法在董事會上達成共識,但強調並非營運資金出現問題,未來數天將繼續斡旋,下周才決定未來營運方向。另一與會股東、全國政協委員黃楚標則形容DBC 「天天在燒銀紙,不止蝕怎行?」他稱未決定是否繼續注資,並指考慮點絕不涉及政治因素。

鄭經翰:股東失互信資金無問題

DBC 昨召開股東會,鄭經翰與黃楚標等4名股東出席。鄭於會後表示,與會股東在注資及營運方向出現分歧,又指股東之間失去互信基礎。他早前接受報章訪問時說,有親政府股東疑因受到政治壓力,欲改變DBC 嚴厲批評政府的路線。但鄭昨日拒絕進一步透露分歧詳情。

鄭經翰又強調資金並非問題,他至今已投資1.5 億元,並會按發牌條件,預算投資合共6 億元。DBC 其後發聲明,指因部分股東包括李國寶、黃子欣、夏佳理目前不在港,會盡快聯絡斡旋,以確保數碼電台繼續正常營運,符合發牌條件,料下周初公布安排。聲明又稱,在未有進一步消息前,該台將如常運作。另一則「台長聲明」則稱,DBC 正經歷開台以來最大挑戰,需全體員工齊心共渡難關。

黃楚標:不想燒銀紙無政治考慮

不過,股東黃楚標接受查詢時則直言,是因DBC 財務問題出現爭拗,與政治無關,「如果賺錢都封台,就可以說是與政治有關,現在是蝕錢!」他指DBC 開台至今,不獲廣告商青睞,財政狀况面臨困境,直言「蝕好多」。他認為從投資者角度需考慮止蝕,但明言股東間未就是否繼續注資達成共識,需於稍後再召開特別股東會議商討。

經濟局:政府不宜介入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表示,該局昨午曾與香港數碼管理層會面,據了解事件屬香港數碼股東間的分歧,政府不宜介入或評論。該局會密切關注事件發展,並監察其履行《電訊條例》及牌照條款方面的情况。

撰文指政治勢力扼殺數碼廣播大班揭發羅范打壓 (《蘋果日報》,28/07/2012)

鄭經翰昨形容,股東與董事之間失去互信基礎。 羅君豪攝

【本報訊】名嘴「大班」鄭經翰創辦的數碼廣播電台(DBC),因股東醞釀跳船面臨清盤危機。鄭經翰昨撰文揭發驚人內幕,指特首梁振英愛將羅范椒芬揚言不能令DBC坐大,並指背後有一股「更龐大的政治勢力」,企圖扼殺該台發展。股東之一黃楚標拒回應有否受政治壓力,只暗示準備閂水喉。記者:黃偉駿

鄭經翰昨在《信報》專欄撰文,指數碼廣播電台發展困難重重,除政府推廣及技術支援不足,更透露行會成員羅范是「幕後黑手」,揚言不能讓DBC坐大;鄭在文中更指,有「另一股更龐大的政治勢力」,有意扼殺該台於萌芽,但無進一步透露詳情。

DBC近日傳出有股東疑受政治壓力,打算閂水喉停止注資,該台昨午召開董事會後發表聲明,證實董事會就注資及營運方向意見分歧,將於短期內召開特別股東會議尋求解決方法,並正諮詢法律意見,保障股東、員工、商業夥伴及公眾利益。

鄭經翰:營運唔係問題

董事之一鄭經翰會後稱,正聯絡李國寶、黃子欣和夏佳理等不在港股東進行斡旋;他強調DBC營運資金應不是問題,因當初一眾股東決定開台時,向政府承諾投資六億元,目前只注資1.5億元,所以一切仍按計劃進行,「營運唔係問題,我哋啱啱先開台,只要注資多5,000萬,一年內就收支平衡。」被問到是否受政治壓力,他說:「𠵱家唔方便講太多,要講嘅喺篇文(指專欄)講晒,你自己分析吓。」

持股20%的董事兼全國政協黃楚標,則被指有意跳船。他昨接受查詢時聲稱,當初是投資錯誤;被問到是否因該台經常批評政府而受政治壓力,他未有正面回應,只說:「點有能力干預?你都知大班份人,點會受壓?」他說最初以為營辦電台很容易,開台後卻發現大失預算,「諗住好似商台咁,一年賺幾億,但計埋今次已經出二億。呢個純粹係商業決定。你聽過我個台未?邊有廣告,睇唔到前景。」

黃楚標暗示隨時跳船

黃楚標續稱:「咁掟錢落去邊係辦法,又唔係開銀行。一開始講一億就夠,之後又加5,000萬,又加5,000萬,越踩越深,佢一年搵唔搵到一億廣告?」他暗示不排除跳船,「大班點會畀盤賬你睇,開台一年1.5億冇晒,咁要幾多錢先夠!」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表示,昨晨已跟數碼廣播電台的管理層會面,據政府了解,有關事宜屬股東之間分歧,政府不宜介入或評論;對於鄭經翰指遭羅范椒芬打壓,特首辦說不作評論。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窒礙數碼電台發展的幾座大山 (《信報財經新聞 》,27/07/2012)


數碼聲音廣播已經正式在本港廣播,除了新城電台的三條頻道仍在試播階段,以及同獲三條頻道的鳳凰優越只有一條頻道廣播外,港台的五條頻道和DBC 數碼電台七條頻道已經全面廣播,本港可說已經進入數碼聲音廣播的新紀元。可惜,與高清電視在本港的迅速發展相比,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步伐明顯有所不及,至今仍未成為熱潮,廣為全港市民熟悉和接受。

原因多端,但主要都是政府的數碼聲音廣播政策有所不足,因而窒礙了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步伐。

技術支援不足

首先,與推廣高清電視不同,政府並沒有像過去一樣,明確表明最終會取消模擬電視廣播,在拓展數碼聲音廣播的同時,依然保留FM 廣播以至AM 廣播,所以一般聽眾沒有逼切需要立即購買數碼收音機,因此拖慢了數碼聲音廣播的發展速度。

其次,政府的技術支援嚴重不足,以至覆蓋率至今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影響普羅市民接受數碼聲音廣播的程度。至今年7 月為止,七個主要發射站已經完成,可以覆蓋全港約七成二的地區,大部分居住在市區和新界新市鎮的市民,都可以接收數碼聲音廣播服務,但由於某些地區受地形影響,至今仍未能完全穩定接收廣播訊號,所以必須增加補貼發射站,以減低地勢和建築物遮擋的影響。電台現正籌建四個新的補點發射站,完善發射網絡,估計至年底可以落成,屆時覆蓋範圍可增至全港約百分之七十九的地區。

當然,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實覆蓋全港,政府還須協助解決港鐵和隧道無法接聽電台廣播的問題,責成港鐵在隧道增加必要的裝置,以便數碼聲音可以真正無遠弗屆,覆蓋全港。

另一個窒礙數碼聲音廣播發展的原因是發射功率不足,因而影響到數碼聲音廣播的質素和穩定性。根據資料顯示,鄰近地區廣州的數碼聲音廣播發射功率已達二萬瓦,澳洲更高達四萬五千瓦,但香港七個發射站,最高的歌賦山發射站,發射功率亦只有六千瓦,其次的畢架山發射站,發射功率已跌至三千瓦,南丫島和飛鵝山發射站則分別為二千瓦和一千瓦,青山發射站發射功率低至一百五十瓦,金山西、南發射站分別為二百五十瓦和七百五十瓦,最低是九龍坑山北站,竟然只有四十瓦,而九龍坑山南站則為五百瓦。

要為本港數碼聲音廣播的長遠發展鋪路,政府應該致力為香港爭取開放最大的發射功率,以確保數碼聲音廣播的質素和穩定性。長遠而言,政府更應該取締AM 和FM 廣播。

此外,在運輸政策上,政府亦應該有所配合,例如將政府銳意發展數碼聲音廣播的訊息,向外國汽車供應商清楚說明,以便未來新車抵港,都有收聽數碼電台廣播的裝置。

政治勢力扼殺

儘管困難重重、荊棘滿途,DBC 數碼廣播有限公司對在本港投資發展數碼電台廣播仍然充滿信心。

除了用數碼收音機接聽外,市民亦可用智能電話免費下載apps收聽,現時已下載的apps數量超逾二十二萬。當然,用電腦上網收聽也是另一途徑,現時每天經電腦收聽的聽眾,已經達數萬人。此外,聽眾還可通過now 電視的頻道571 至573,以及電訊盈科的Eye-2 收聽,前者的電視用戶高達一百二十二萬,後者的數量也高達二十萬部。

對於投資數碼電台廣播,我們在投標時已經向政府承諾在未來六年將會合共投資六億元,而由2006 年3月至2011年3月,因為申請AM 牌照和數碼廣播牌照,用去二千六百萬元;而2011 年4 月至今年6 月,開始數碼廣播,我們至今投入的資金高達一億二千四百萬元,其中基建的投資為四千四百萬元,各類薪酬的支出包括節目主持和製作人員的費用為四千九百萬元,日常營運開支包括租金及發射站的租金,則為一千八百萬元,用作推廣及銷售數碼收音機及電台牌照擔保保證金,則為一千三百萬元。

董事會最近亦已通過再注資五千萬元,用作日常營運經費。

我們願意投下巨資,發展數碼電台廣播,因為深信這儘管是一個非常大膽和進取的決定,不無風險,而證諸海外的經驗,全球數碼廣播開拓多年,至今仍未有商業上成功的例子,但香港的情況全然不同。香港只有三個電台,都是歷史悠久的「老店」,由於缺乏競爭,所以內容創新不足,聽眾有老化趨向,未能吸引新一代的聽眾。

我們相信,只要破舊立新,一定可以用最小成本,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建立一個新媒體、營運一間擁有七個頻道的新電台、發展一個新市場。現時公司全職職員不足一百人,是同業前所未有的最小規模,但短短幾個月,已發展成為全港最民主開放和言論自由的平台,因而亦受到一定的政治壓力,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便曾揚言不能讓DBC 坐大,另一股更龐大的政治勢力,更有意扼殺DBC 之萌芽,對數碼電台廣播的正常發展,不無一定的壓力。因此,數碼電台廣播要茁壯成長,除了經濟資源外,還須廣大市民的鼎力支持,才可確保言論自由的空間。

如果能夠排除萬難,只要推陳出新,貼緊時代脈搏和社會步伐,加上全新質優的聆聽經驗,配合未來嶄新的多媒體技術,結合聲音、文字、圖象和實時資訊,我們一定可以為全港聽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多維體驗和增值服務,擴闊電台廣告的創作空間。以港人勇於嚐新和樂意應用嶄新科技的態度,數碼聲音廣播一定可以為本港的廣播事業開拓一片全新天地,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鄭經翰

傳股東被河蟹 數碼電台隨時封咪 (《蘋果日報》,27/07/2012)

鄭經翰揚言不怕「玩鋪勁」,並指要自資經營也在所不惜。資料圖片


【本報訊】開台僅數個月的數碼廣播電台( DBC)隨時要封咪。股東之一兼名嘴主持人「大班」鄭經翰昨揚言今日召開記者會,爆料指有股東疑受政治壓力,要電台改變路線,涉妨礙言論自由。有消息稱一些親梁振英政府的股東,考慮把電台清盤。

鄭經翰:或與批梁有關

知情人士透露, DBC其中兩名股東、行會成員李國章及政協黃楚標,質疑電台經營不善,近日派人到 DBC「查數」,作為介入電台管理的藉口,「佢哋不停玩嘢,其實都係想個台鬧少啲梁振英」。本報昨曾聯絡黃楚標,但未獲回覆。

鄭經翰接受查詢時坦言有股東「想成個台封咪」,相信與 DBC多個節目嚴厲批評梁振英政府有關,但他不願透露詳情,只說「今日開董事會傾」。他承認電台經營有困難,一來政府少宣傳數碼廣播,不協助加強發射功率,影響數碼廣播聽眾滲透率,當中也有政治因素,「有個梁振英好信嘅人,講到明唔畀我哋坐大,有幾座大山喺前面,係好困難」。

DBC有多名政經界名人股東,鄭經翰稱各人已投資約1.5億元,今日董事會討論注資5,000萬元方案,「畀埋呢次錢,未來幾個月應該可以打和(收支平衡)」。被問若其他股東不同意注資,會否影響電台運作?鄭稱:「我有辦法,可以自己出錢,做義工都得。」至於是否有股東擬把電台清盤,他揚言不怕「玩鋪勁……唔知有冇機會玩到咁大啫!」

據了解鄭經翰與夏佳理及電台高層何國輝持有 DBC四成多股權,黃楚標、李國章及其他親政府股東佔五成多,因此若今日注資落空,佔多數的股東便可決定電台存亡。

當局槍斃水災真相報道 《南周》《南都》大反抗 (《蘋果日報》,27/07/2012)

北京7.21暴雨令當地出現罕見洪災,市區大面積水浸。美聯社
昨出版的《南方周末》薄了,因少了八大版內容。互聯網
《南方周末》被撤的版,遭審查人員劃上一個交叉。互聯網
昨日的《南方都市報》深度報道被撤四個版,變了公益廣告。互聯網

北京水災的報道演變成政治事件。繼當局拖延公開最新遇難人數惹眾怒後,昨日刊出的廣東《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報》,原本精心組織12版,報道遇難者詳情,但付印前被當局「槍斃」。官員更逼《南周》換上歌頌水災殉職官員的報道,編輯記者反抗。

眾多媒體人士昨在微博披露此次事件。曾在南方報系工作過的知名記者龔曉躍指,《南周》北京水災報道八個版,前晚付印前被「北方派過來的大腿和南方某些有抱大腿惡習的細胳膊」下令撤稿,主管社委(即主管編務的報社集團領導)苦求未果。媒體人士還透露,同屬南方報系的《南都》,也有四個有關北京水災的專版報道被下令撤稿,換上該報的公益廣告出街。

換上公益廣告抗議

據悉,兩報的報道都是以水災遇難者為對象,其中南周以「你的名字,你的故事」為題,記錄了25位死者故事,包括:開車經廣渠門橋下被水浸三個鐘失救溺死的丁志健;到北京打工剛半個月的安徽男子駱金;被倒塌的倉庫屋頂砸死的張錦祥兄弟等。

《南都》報道的遇難故事則包括:女子石珊珊給老公發短訊「我抓到一棵樹了你別着急」,鄭冬潔在京港澳高速發短訊「老公來救我吧」,但最終都失救等。這些報道絕大部份個案其他媒體也有報道。有消息指,兩報報道太悲情,且將遇難者名字集中公佈,與北京官方做法相違,或開罪當局。

據指,有關官員要求《南周》把內容換上報道水災中殉職的五名地方官,並欽定「英雄」兩字作標題,但其無恥要求遭編輯記者抗議,官員未能得逞。昨日出街的《南周》,有關水災的 B疊第一至第八版全部被抽去。

《南周》記者張育群哀嘆:「北京七個同事,跑了2,000公里,採訪了20多個死難者家屬。早上醒來看到(抽稿)消息。我只想說2,000遍:草尼瑪(操你媽)!」龔曉躍更罵:「你們(官員)怎麼那麼不要臉?我們怎麼這麼容易被欺負?!」《南周》編輯張華也指:「再這樣下去,可以休刊了。」

官方做法激起媒體憤怒,紛以不同方式「對着幹」。「財新網」昨專闢「魂兮歸來」專欄,發起「尋找遇難者」行動,收集發佈遇難者名單和詳情。早前廣東省委宣傳部換馬,由北京空降新華社副社長庹震出任,他宣佈《南周》、《南都》等的簽發權收歸省委宣傳部。

新浪微博/《蘋果》記者

南方報刊遭抽稿封殺事件

●2012年2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廣州時欲造訪《南方周末》編輯部,遭當局阻撓未果。
●2011年9月:《南方周末》用三版回憶前總理朱鎔基,當日報紙在北京被抽去專版才出街。外界指或因文章影射胡溫。
●2009年12月:廣州發生放射原料鈷60外洩污染事件,被《南方都市報》踢爆,報紙出街但當局禁文章上網。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時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文章後見報,但當局禁該文放上網,以縮小影響。

《蘋果》資料室



通報會瞞數據被轟
京昨公佈77人死

「我看見你手上材料了,上面寫着死亡人數是61人,其中因公殉職5人!」前晚北京官方關於7.21暴雨通報會上,發言人跳過死傷人數不念,央視女記者揭發北京市發言人繼續隱瞞死亡數字。在輿論壓力下,昨晚北京市政府公佈死亡人數為77人。


5人因公殉職

前晚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潘安軍對着書面材料通報災情,念到「全市因災傷亡」,又改口說「全市因災人口160.2萬人……」,硬把材料上多日來大家不斷追問的死亡數字吞了回去。主持人宣佈新聞發佈會結束時台下記者紛紛站起來追問最新統計死亡人數,幾位發言人集體緘默退場。會後記者責問獲提問機會的新華社、央視同行為何不問死亡人數,記者說:「事前組織溝通說這個問題比較尖銳,最後留給鳳凰衞視來提。但鳳凰沒獲得提問機會就結束了。」而內地網上關於通報會醜態的報道被刪,昨「通報會」成微博禁搜詞。

官方昨晚通報會終更新已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11名遇難者身份還在確認中。通報中指已確認身份的66人中「遇難人員61人,因公殉職5人」,可能就是前晚央視女記者瞄到的句子。而官方難以啟齒的死亡人數恐怕還在增加,昨下午京郊打撈到一輛私家車,內有四具屍體。民間則傳死者超過300人。

新浪微博/《蘋果》記者

新聞官拒報死亡人數犯眾怒 (《明報》,27/07/2012)

重災區房山大批牲畜死亡,有腐爛發臭豬屍漂浮水中,當局派人消毒防疫。(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北京「7‧21雨災」死亡人數昨晚證實激增逾倍,當局拖延公布死亡數字引來全國輿論抨擊。內地傳媒揭發,在前晚的災情發布會,官方發言人講到「全市因災傷亡」時突然收口,面對記者追問又集體緘默退場,輿論質疑官方試圖掩蓋事實。官方到昨晚才確認,迄今共77人遇難。

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昨晚公布,北京區域內共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66人身分已獲確認,其中5人為殉職官員。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隨後提供61名平民死者名單,他們為36男25女,年齡從8個月大女嬰至80歲老翁,死亡原因多數為溺亡(47人),死亡地點集中在郊區。房山區有38人死亡,其中26人被洪水走溺斃。而與編輯丁志健一樣駕車溺亡的則有11人。

迴避一晚終認77人遇難

事實上,該份詳細名單前日已交到有關新聞官手上,惟遲遲未向公眾宣布。據湖北《長江日報》報道,前晚(25日)召開的發布會中,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新聞發言人潘安君對一份書面材料宣讀,剛念到「全市因災傷亡」時,台下記者都豎起耳朵仔細聽,豈料潘竟很快改口:「全市因災人口160.2萬人……」人們最關心的災害死亡數字隻字不提。

及至提問環節,官方新華社、《人民日報》等記者分別獲提問機會,但無人問及死亡人數。主持人宣布發布會結束時,台下記者紛紛站起追問最新死亡人數。有持央視話筒的女記者大聲說:「我看見你(潘安君)手上拿的材料了,上面寫死亡人數是61人,因公殉職5人。」但台上幾名發言人集體緘默離場。

會後,有獲現場提問機會的官媒記者無奈說:「事前組織者跟我們溝通過,說這個問題(死傷人數)比較尖銳,最後留給鳳凰衛視來提。但鳳凰衛視最後沒有獲得提問機會,發布會就結束了。」

央視記者質問 緘默離場

這篇由《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立發出的報道,刊於該報第17版,昨獲人民網等轉載。但《長江日報》網站卻在電子版中除去這篇報道,網站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查詢時說,這一版主要是報道北京水災新聞,還有半版廣告,「因涉及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上級部門要求不上(載)」。不少網民為柯立喝彩,但也有人擔心她及報社會被秋後算帳。

北京市在22日晚上公布37人在雨災中遇難,其後雖然不斷有屍體被發現,但死亡數字未再更新,面對外界質疑,當局只稱會「適時公布」,迎來全國網民痛罵,網管刪不勝刪。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昨晚在官方微博稱,因暴雨引發山洪泥石流,搜尋遇難者極困難,死者身份確認也需要反覆核實,又稱無再接到失蹤報告,預計遇難者人數不會再大增。

數碼廣播董事會對注資意見分歧 (「有線寬頻」,27/07/2012)

數碼廣播董事會對注資意見分歧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8830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併購台有線電視平台 旺旺蔡衍明成媒體巨獸 (《蘋果日報》,26/07/2012)



台灣親中富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左圖)名下的旺中寬頻,併購台有線電視平台中嘉系統案風波不斷。昨晚台灣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不顧學界憂慮跨媒體壟斷的反對聲浪(右圖),對有關併購作出許可決議,但提出三項停止條件及25項承諾。多位傳播學者齊聲撻伐,指通過此案的委員將是傷害新聞自由的歷史罪人,台灣媒體將進入黑暗期。


自從拿下中時媒體集團,擔任旺中集團總裁的蔡衍明從米果大王搖身變成媒體大亨,併購中嘉後將掌握11家有線電視和12個頻道。外界此前一直批評有關併購成功將令蔡衍明成台灣甚至亞洲的「媒體巨獸」。 NCC委員昨日與蔡衍明「密室」協商八小時後,在晚上10時宣佈,通過旺中寬頻購併中嘉有線電視系統案,但有25項附帶條件,包括蔡須出售中天新聞台、中視新聞節目改為非新聞節目等。

台灣《蘋果日報》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梅鐸辭英報董事 料抽身報業 (《明報》,23/07/2012)

傳媒大亨梅鐸在股東及政界壓力下,宣布辭去多間子公司的董事職務,外界解讀梅鐸準備從報業抽身。圖為他本月在愛達荷州太陽谷(Sun Valley)出席Allen & Co媒體會議。(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傳媒大亨梅鐸在股東及政界壓力下,宣布辭去多間子公司,包括新聞國際、泰晤士報業控股公司,以及新聞集團投資公司的董事職務。新聞國際主要負責出版英國《太陽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同時梅鐸亦會辭任新聞集團在英美澳印4國的多個董事職務。分析家認為,報紙銷量下跌,加上梅鐸在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中,被指「不適合」(not fit)領導自己的公司,都令梅鐸和新聞集團面對沉重壓力,外界解讀梅鐸準備從報業抽身,並揣測新聞集團可能準備出售英國報業資產。

增賣產可能

新聞集團試圖淡化今次事件,稱梅鐸辭職只是為業務分拆做準備。新聞集團上月宣布,計劃將報紙出版業務及利潤更大的電視電影業務分拆,組成兩間不同的公司,梅鐸會是兩間公司的主席,但只會在電視電影業務的公司有執行的角色、擔當總裁。

法新社/BBC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粵敢言媒體自我噤聲 十八大前夕列採訪禁區 禁挑戰國策 (《明報》,22/07/2012)




【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大前夕,內地傳媒面對審查收緊,其中,具旗幟性的敢言媒體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今年5月被「空降」黨委書記,自我審查制度大幅升級,上級發放把關操作文件,列出「13個採訪禁區」,將口頭禁令升級至規範的操作流程。今年六四前後,南方集團先後向宣傳部交了17份檢討書,遠多於往年。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簡稱南方集團)是中國近年來旗幟式市場化媒體集團之一,旗下的《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及《南方人物周刊》等,素以敢言見稱(見另稿)。今年5月,曾在新華社任職的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健出任南方集團黨委書記。由於歷任一把手都是該集團出身的傳媒人,楊健成為首名空降南方集團的黨委書記。當時任命的消息一出,馬上引起外界猜測,是廣東宣傳部門要整肅南方集團的先兆。

宣傳部5月空降黨委書記

消息人士對本報透露,楊健出任黨委書記後,把「三報兩刊」,即《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和南方集團控股《21世紀經濟報道》、《南都周刊》及《南方人物周刊》,都要納入「審讀」範圍。所謂「審讀」,是指內部專人把關的自我審查制度,此前只有《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報》需要審讀。

刊昂山素姬專訪須檢討

《南方人物周刊》發表專訪緬甸民運領袖昂山素姬的〈亞洲最美女人〉後,受到批評並勒令寫檢討,之後再發表一輯上世紀60年代大饑荒親歷者口述當年歷史的報道後,開始被專門派人審讀。南方集團明確要求,報道、評論不要去挑戰國家政策,「不要給別人抓把柄」。

上級宣傳部向南方集團近日正式下達一份紅頭文件,列明13個採訪禁區(見表),意味以往的口頭禁令,將升級至標準化的操作規範。被禁止報道的議題包括:違背各級政策精神的議題,煽動非法集會、結社、遊行的議題,涉及「五類人」(疆獨、藏獨、台獨、民運、法輪功)的議題等。內部文件稱,這13項內容只是審查重點,被禁議題不限於此。

不做什邡做神舟九號

今年六四前後,南方集團各下屬報刊先後總共提交了17份檢討,遠高於往年的平均數,引起內部員工嘩然。今年7月初,四川什邡爆發示威的一星期內,原本敢言的該集團一份刊物,沒有提及什邡此一矚目事件,而以「神舟九號」和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作為頭版,總共「槍斃(即不可刊出)」8篇稿,是3年來最高紀錄。相比之下,內地的《財經》雜誌和財新集團的《新世紀》周刊俱有刊行質問什邡事件的報道。一名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以往科技成就的報道只是與副刊地位相若,幾乎不可能放到頭版。

南方集團旗下一份敢言報紙也有計劃從民生、社會新聞等主打方向,轉變為「政經主流大報」;在內地,「主流」意味「與政府口徑一致」。有員工無奈地自嘲說,乾脆讓《南方都市報》變為《南方日報》的都市版,《21世紀經濟報道》變為經濟版,《南方周末》變為周末版,《南方農村報》變為農村版。

明報記者



長平﹕倘跟隨禁令 無新聞可做

【明報專訊】雖然內地新聞管制長期存在,但有心的內地傳媒常常「戴鐐銬跳舞」,以各種對策應付上級命令。因言論敏感而被解除職務的南方報業集團前研究員長平說,如果嚴格按照禁令,幾乎沒有任何新聞可做,媒體人為了生存和理想,遲早會有突破。

「審讀制度一直有,只是時鬆時緊,最寬鬆的時候形同虛設;特殊情下,比如十八大前,可能重新強調並收緊。」長平以電郵回應本報查詢時說, 如果嚴格按照禁令,幾乎沒有任何新聞可以採訪,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評論可以發表,「有些禁令範圍很大,比如說什麼精神,任何領導不高興的事,都是違背了這些精神。但是,禁令從來就沒有被嚴格執行過,因為執行了就不存在新聞這個行業了」。

為理想「媒體人遲早會突破」

「我相信這些禁令也不過是一時間的青面獠牙,媒體人為了生存和理想,遲早會突破。」長平說,南方報業經過多次受壓,「有能力有理想的人,要麼被出局,要麼不出聲,抗壓能力早已經弱化」。但他稱,說出真相的需求、勇氣和智慧已經普遍化,「即便《南方》不說,別的媒體渠道也有可能發聲」。

內地傳媒的的「擦邊球」招數有不少,例如對「不准派記者採訪」的新聞,傳媒會派出名義上「休假」的記者前往,風頭過後始刊登專題報道。另一種便是對於深夜發生的突發新聞,盡速趕在禁令來不及下達之前刊出。此外,將被處分的員工調往另一職務,或是換一個筆名從事同類型工作,也可應付上級處罰。

學者﹕今年主題「絕對服從」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對本報表示,今年內地媒體的主題就是絕對服從國家政治,除了中共十八大之外,還包括已經上升為國際政治事件的薄熙來事件和陳光誠事件。他表示,希望這些收緊的措施都只是暫時的,現時懲罰媒體人的措施已經相對減輕,例如上海《東方早報》社長換人後,原社長並沒有更嚴厲的懲罰。



南方報系敢報真相 屢遭整頓

【明報專訊】《南方都市報》1997年成立時,口號是「做中國最好的報紙」,翌年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後改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集團旗下系列報刊,以敢於報道事實真相、評論針砭時弊聞名,在業內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2003年SARS疫潮時,新華社發出新聞稿,稱源頭是衣原體,全國傳媒唯有《南方日報》刊發廣東專家意見,認為源頭是一種新的病毒,最後推翻「衣原體」之說。同年6月,《南方都市報》揭發無帶證件的湖北青年孫志剛被廣州收容所員工毆打身亡,直接導致中國廢除流浪者收容遣送制度。

同年7月,南都編輯程益中、總經理兼副主編喻華峰、集團社委李民英被以貪污、行賄、受賄、私分國有資產等罪名逮捕,即「南都案」,當時外界認為是政府報復行動。此後,南都前主編江藝平、評論員長平、《南方周末》記者翟明磊及錢鋼等多名採編人員都分別受壓,遭到調整或解除職務。

此外,同在廣州的《新快報》在今年7月16日宣布總編輯陸扶民調任《羊城晚報》政文部主任,翌日上海《東方早報》社長陸炎被免職,副主編孫鑑停職。有消息指出,《東方早報》在早前發表的〈民企本就有權進入所有市場〉一文,稱「就是要約束公權力,不讓公權力被既得利益集團綁架」惹禍。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廣州日報社長涉貪受查 (《明報》,21/07/2012)


【明報專訊】廣州市紀委昨通報上半年反腐大案,證實廣州日報社長戴玉慶涉嫌嚴重經濟違紀問題、廣州廣播電視台總編輯歐陽永晟涉嫌受賄接受調查。廣州另一媒體《新快報》近日亦因人事變動而惹整肅疑雲,但當地傳媒人士認為,戴玉慶、歐陽永晟是因貪腐墮馬,與《新快報》情不同。

廣州紀委昨日下午舉行反腐倡廉建設情通報會,除了戴玉慶外,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屬下企業還有7人被調查,其中5人已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廣州廣告行業協會會長張小平此前爆料稱,廣州日報廣告處處長巫穗生、兩名分管地產與版面的副處長及兩名主任被帶走調查,「據說是內部贈版面等優惠政策引發的問題,被內部人告發」。

電視台總編受賄墮馬

當局沒有披露戴玉慶涉及問題的細節,通報時稱他為「原社長」,惟廣州日報官方網站昨仍顯示戴為集團董事長兼社長。戴的前任黎元江2004年因受賄罪判囚12年,涉及罪行包括利用廣告收入中飽私囊。一名廣州媒體人向本報稱,戴初上任時與黎風格極像,「很有經營意識,沒想到也栽了」。

另外,7月1日傳出嚴重違紀被調查的廣州廣播電視台總編輯歐陽永晟,此次則證實涉嫌在工程項目招標中受賄犯罪。廣州上半年共查處違紀違法案件211宗220人,其中處級以上官員38人。

原《廣州日報》社長受查 (《蘋果日報》,21/07/2012)


廣州市紀委昨宣佈,原《廣州日報》社長、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原臨時黨委書記戴玉慶,因嚴重經濟違紀問題受查,集團屬下企業七人亦受查,五人移送法辦。這是繼《新快報》總編輯陸扶民被調職、廣州廣播電視台總編輯歐陽永晟被查後,廣東媒體高層再出事。


廣東南方網

為吳克儉解畫 林鄭:教局溝通誤會 (《明報》,21/07/2012)


【明報專訊】教育局長吳克儉低調訪京與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談國民教育,全程未有向公眾通報,惹起廣泛批評。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解釋,教育局內部溝通有誤解,把司局長出訪不超過24小時,毋須作署任安排的規定,與發放新聞稿的要求混淆,「可能有少少混亂」。她強調國民教育並非洗腦,新學年不會強制推行,相信教育界能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能力。

「禮節性拜訪 早已安排」

林鄭月娥昨巡視麗大道塌樹現場後主動提及國民教育風波,她否認吳克儉秘密上京,強調只是禮節性拜訪,早已安排,指官員出訪須按慣例發新聞稿公布,這次純屬內部溝通有誤會,把司局長出訪不超過24小時,毋須作署任安排的規定,與發放新聞稿的要求混淆,「可能有少少混亂」。

對於國民教育引起風波,她重申推行學科醞釀多年,讓學校以務實及循序漸進的方法在未來3年推行,「完全並不存在所謂洗腦的工作」,要求教育局加強與業界人士溝通,釋除疑慮。

本報記者昨向教育局和政府新聞處查詢吳克儉外訪前,曾否將訪京資訊通知政府新聞處,及當中出現誤會的原因等,新聞處回覆說,對政務司長的解釋沒有補充。

記協執委孔雪儀則批評林鄭月娥說法荒謬,含混其詞,把責任推搪到下屬身上,要求政府正視如何提高施政透明度。她表示,雖然政府換班,不過教育局和新聞處的人手沒有大變動,理應按慣例就官員出訪發新聞稿公布。

上京滙報 吳克儉違《基本法》(《蘋果日報》,21/07/2012)

教育局長吳克儉日前訪京並無發新聞稿公佈,惹來連串質疑。



【本報訊】教育局長吳克儉秘密上京,與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談國民教育進展,各界指摘吳克儉有違《基本法》中本港教育自治的原則,竟讓中央插手香港教育。本報更發現,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本年5月帶領10多個本港大型辦學團體代表上京,與教育部副部長會面,由京官指導如何推行洗腦教育。


國民教育問題演變成政治風暴,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巡視尖沙嘴塌樹現場後主動向記者澄清,吳克儉並非秘密上京,是早已安排的禮節性官式訪問,原應出新聞稿公佈,但內部溝通有誤會,將局長離港不超過24小時便毋須署任安排,與是否須發放新聞稿搞混亂了。她重申,政府一向原則都是各司、局長的官式外訪,一定會向外公佈。

謝凌潔貞5月曾晤教育部郝平

林鄭月娥又說,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醞釀多年,並非要強制在9月新學年在所有小學推行,她會要求教育局在未來的日子,與教育界、學校加強溝通。國民教育事在必行,教育局常秘謝凌潔貞5月帶領10多個本港大型辦學團體代表約50人上京,包括中華基督教香港教區、佛教、基督教團體等,與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會面。

據悉,郝平表示了解本港辦學團體對國民教育科的疑慮,但沒有建議暫緩推行。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教區一份刊物透露,郝平要求辦學團體成立專責小組開發課程,直接指導如何推行國民教育。

教育局證實局方派員帶領本港教育界人士,與教育部官員和國內學者見面,目的在於提高對國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的認識。特首辦則說吳克儉無與京官談及政策制訂事宜。

教協會長馮偉華指摘教育局讓國家教育部直接指示辦學團體,把本港教育主權拱手相讓,令老師反感。工黨主席李卓人則批評吳克儉與內地官員討論國民教育課程,明顯違反《基本法》第136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礎上,自行制定有關教育的發展和改進的政策」的條文。李卓人指吳克儉出賣「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吳克儉應公開交代。

國際記者聯會發表聲明批評港府沒有公佈官員訪問北京的行程,違背慣常做法,剝奪公眾知情權,令人擔心梁振英實施愚民政策。

默多克辭去英新聞國際董事會職務 (「BBC」,21/07/2012)


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辭去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分支機構新聞國際的董事會職務。


新聞集團旗下的新聞國際在英國擁有《泰晤士報》,《太陽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因為竊聽風波而停刊的《世界新聞報》也是其旗下報紙之一。

默多克在發給員工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辭職是為了「即將開始的分家重組」做好準備。

新聞集團計劃將報紙出版事業以及電視電影事業分家,成為兩家公司。

維持低調

新聞國際對默多克辭職維持低調。

一名發言人說,「上周,默多克先生辭去一些小的分支機構的董事會職務,有的是在英國,有的是在美國。」

「這只是公司在分家之前所進行的企業內部清理行動而已。」

BBC商務事務編輯佩斯頓表示,除了辭去新聞集團英國分支機構的董事會職務之外,默多克也辭去了另外一些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分支機構的董事會職務。

上個月底新聞集團在宣佈將分家的消息時表示,默多克仍將擔任分家後兩家公司的董事長,但只會擔任電視電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吳克儉上京密談國民教育 主動倡會面 張文光轟淪為京治 (《明報》,20/07/2012)




【明報專訊】教育局今年9月硬推國民教育課程演變成政治風波,教育局長吳克儉前日被內地教育部「踢爆」周一晚低調訪京,翌日與教育部長袁貴仁會面,但教育局全程並無對外主動發布,惹起中央干預本地教育的質疑。教育局昨接受查詢時終承認此行曾談及國民教育,但只屬禮節會面。記協譴責吳克儉在敏感時刻官式訪問北京,卻不公布訪問行程,削弱公眾知情權;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更炮轟本港教育已淪為京治,違反《基本法》下本地教育自治原則。

國家教育部周三在官方網站發布部長袁貴仁周二與吳克儉會面,雙方談及兩地教育合作和交流,包括高等教育合作等,並無透露是否談到國民教育。教育局發言人昨接受查詢時承認,會面談及國民教育,「內容主要是匯報港府已公布課程指引,並將以實務及循序漸進方式在學校推行」。發言人稱,在1小時的會面,雙方亦談及多項事宜,包括提出希望繼續讓文憑試畢業生免試投考部分內地高等院校。

官隻字不提 昨日始承認

教育局發言人證實,此次會面由吳克儉主動提出,表示吳克儉上任後,希望在7月20日前禮節訪京,回港再跟進文憑試放榜,因此確定本周一晚啟程,周二與袁貴仁會面後晚上返港,離港不足24小時,故沒有刊憲安排官員署任。

特區駐京辦昨早接受傳媒查詢時一度稱不知道吳克儉曾訪京,其後於傍晚澄清,早前獲取的資訊不完整,承認有為教育局長一行安排交通,至於吳的行程及住宿則由教育局安排。

吳克儉成為特區新政府首名訪京問責官員,較特首梁振英還要早,行蹤極低調,新聞處全程無交代,直至教育部事後發稿,公眾才得悉安排。

相對前任教育局長孫明揚5年前上任,至當年9月才率百多名本港教育代表訪京,出發前後都有透過政府新聞處交代行程及發出相片,兩次訪京的透明度明顯迥異。

記協譴責削公眾知情權

記協昨發表聲明,譴責政府不公布吳克儉的訪京行程,擔心開壞先例,加上國民教育科在社會引起極大爭議,吳在敏感時刻官式訪京,應向公眾交代,事件亦削弱公眾知情權。時事評論員李鵬飛指出,中央從來是一國先於兩制,「一國兩制只是聽就算」,特區政府的實際行動已令其失去威信。

李鵬飛﹕特區政府自威信

剛成為行政會議成員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認為,國民教育課程討論多時,課程亦容許討論六四等議題,毋須暫緩推行,「要做就做」,不會特別在行會提出討論。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批評這次秘訪北京是企圖隱瞞,「如今正揭示國民教育課程、教材以至大腦均來自中央,比西環治港還要慘」,直斥做法有違《基本法》下本地教育應由香港自治、而非與中央討論的原則。他說,教協會發動連串行動抗爭,包括發動教師參加本月29日大遊行,呼籲教師回收國民教育教學手冊等。


秘密訪京接旨洗腦 吳克儉賣港 (《蘋果日報》,20/07/2012)




【本報訊】正當港人憂慮教育局在新學年強推洗腦式國民教育,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卻在沒公佈下,本周二秘密訪京,晤國家教育部長袁貴仁。教育局昨日更證實,吳克儉訪京期間談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有立法會議員批評,香港教育政策屬港人治港承諾下特區自治管轄範圍,吳克儉向中央請示推行國民教育,是出賣香港。


根據《基本法》,除國防、外交由中央政府負責,第136條訂明,香港特區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記者:彭美芳、白琳、袁樂婷

據了解,吳克儉率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及數名官員,本周一晚離港趕京,翌日與袁貴仁會面一小時,周二晚返港,一直無公佈行程。教育部在會面後的周二晚深夜透過網站發放會面消息,本港傳媒才得知吳克儉訪京。

「接完聖旨洗腦會更紅」

教育局至昨日傍晚證實吳克儉是次「禮節性訪京」,並解釋此行是要在中學文憑試今日放榜前,討論文憑試畢業生豁免內地高考直接申請內地大學。

不過,教育局的書面回應最後一段承認「就國民教育方面,會面只談及特區政府已公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並將以實務及循序漸進方式在學校推行」。

而吳克儉周二晚回港後,翌日即會見傳媒,與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劃清界線,手持該中心出版近期引發輿論強烈批評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指手冊與教育局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引無關,強調不能將手冊內容與國民教育科畫上等號。

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吳克儉作為問責局長,應公開上京,向內地官員反映香港民情,「要話畀中央知,香港好多人反洗腦教育,我哋有能力自決,唔要中央介入,唔想見到更紅嘅香港」。

他批評吳克儉出賣香港,破壞一國兩制,「更加證明洗腦教育係梁振英四大政治任務之一,吳克儉接完聖旨,洗腦教育可能會更加紅」。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批評,吳克儉在國民教育科爭議未平的敏感時間,赴北京與教育部討論香港國民教育科,已違反一國兩制,港人自治的原則,「吳克儉之前故意隱瞞訪京嘅事實,喺咁敏感時候去北京,好明顯國民教育係主菜,聽中央對香港啲命令,做法出賣港人自治權利。」他要求吳克儉公開交代行程內容。

調查:半數港生不想回歸

發起7.29遊行要求當局撤回國民教育科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昨日對吳克儉訪京談國民教育科感到憤怒,「上京有咩咁秘密,香港人唔知得呢?家反對國民教育科嘅聲音越來越大,吳克儉一定係覺得政治壓力太大,所以先向北京求助」。黃之鋒認為本港反對國民教育科的聲音浩大,已觸動京官神經。

號召家長聯署登廣告要求港府撤回國民教育科的「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表示,本港官員上京是常有的事,質疑為何不公開行程,應該交代。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梁振英班子的官員持續出現「語言偽術」的政治化妝,只會進一步降低港人對政府信任。

親北京的新青年論壇與龍願兩岸交流中心,昨日則發表一項調查,指訪問了2,540名港澳及台灣大專生,結果一半香港受訪學生認為香港應繼續由港英政府管治,不應回歸中國;51%的人認為香港在殖民管治時期,較香港回歸後享有更高的民主;只有10.8%香港學生認為鴉片戰爭是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行為。

負責調查的機構建議將歷史科變成高中必修科,認為較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重要。



記協恐立先例削知情權

【本報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本周二上京「禮節性」訪問,港人一直被蒙在鼓裏,至國家教育部前天出稿「自爆」,港人才得知。香港特區政府的駐京辦和新聞處昨天早上仍對外聲稱不知情,教育局延至傍晚才向傳媒解釋。記者協會發聲明,譴責新一屆特區政府隱瞞吳克儉秘密訪京,擔心立下壞先例,削弱公眾知情權。

新政府透明度「極其惡劣」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今次吳克儉離港不足24小時,能隨時與本港同事電話溝通,因此沒對外公佈或安排署任。駐京辦昨晚主動向本報「澄清」,駐京辦負責向吳提供車輛,行程及住宿由教育局負責,反稱有電子傳媒「誤解」其意思。

記協指出,根據以往慣例,局長外訪事前會發新聞稿,並透過駐京辦通知本港駐京傳媒採訪。例如去年8月保安局時任局長李少光拜訪外交部及公安部官員,本港駐京記者可在北京向李發問。

記協批評,特首梁振英多次聲稱重視新聞自由,但施政半個月,即立下壞先例;今次吳克儉訪京,《人民日報》昨早也有報道,反映新特區政府透明度「極其惡劣」,「特區政府這次秘而不發吳克儉訪京的消息,嚴重損害市民知情權」。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公眾對國民教育科充滿疑慮,在此敏感時刻吳克儉暗中與內地官員會面必引起社會不滿,「究竟交流啲乜呢?有冇達成關於國民教育嘅秘密協議呢?一定要公開交代」。

林鄭指吳克儉訪京屬禮節性拜會 (「有線寬頻」,20/07/2012)

林鄭指吳克儉訪京屬禮節性拜會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8355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記協譴責特區政府隱瞞主要官員訪京行程 (「香港記者協會」,19/07/2012)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日前訪問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會面,但新任特區政府沒有按照以往慣例,在局長外訪前夕發出新聞稿,並透過駐京辦公室通知駐京的香港傳媒採訪。記協譴責特區政府隱瞞吳克儉訪京行程,擔心新一屆官員開壞先例,進一步削弱公眾知情權,要求當局承諾類似事件不會再發生。

吳克儉本周一 (7月16日)晚抵京,周二 (7月17日)拜會官員,教育局局長新聞秘書解釋,吳克儉此行是禮節性拜訪。本會翻查政府新聞處紀錄,發現上屆政府多名問責局長訪京作禮節性拜訪,都會透過特區政府駐京辦通知本港駐京傳媒,例如去年八月十八日,時任保安局長李少光拜訪外交部、公安部官員,本港駐京傳媒可在北京向李少光發問。

近日國民教育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吳克儉在這敏感時刻作官式訪問,有必要向公眾清晰交代訪京之行。特區政府這次秘而不發吳克儉訪京的消息,嚴重損害市民知情權,也明顯違背了特區政府一直強調的開放、公開及透明的施政方針。

這次吳克儉「秘密」訪京,部分香港傳媒只是事後從教育部網站得悉,內地《人民日報》的網上平台「人民網」也於早上刊登有關消息,但政府新聞處事後亦沒有發稿,事件反映新特區政府的透明度極其惡劣。

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多次表示,十分重視新聞和採訪自由,他在競選期間又簽約章承諾捍衛新聞自由,但新政府施政只是半個月多,便發生問責官員訪京而不通知傳媒的惡例,令人擔心梁振英會否信守諾言。本會促請特區政府公開交代事件,並承諾日後所有官員活動都要事前通知傳媒,以確保市民知情權不受損害。

香港記者協會

七月十九日

吳克儉被爆秘密上京 (《蘋果日報》,19/07/2012)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突然強調《國情手冊》與國民教育科無關。 司徒世華攝

【本報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率團訪京,與教育部長袁貴仁見面。袁指示吳「促進香港與國家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吳回應稱願與教育部緊密合作。消息前日經教育部網頁發放,特區政府卻沒有公佈吳克儉上京。吳克儉回港後,昨日即與備受爭議的國民教育教學手冊劃清界線。

突與《國情手冊》劃清界線

由教聯會撐腰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早前《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教材充斥洗腦謬論,引起全城憤慨,為免該手冊拖垮當局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突然劃清界線。

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每年獲教育局逾千萬元資助,中心出版的《國情手冊》內容偏頗。吳克儉昨出席活動後忽然「快閃式解畫」,交代《國情手冊》於今年3月出版,比教育局出版的國民教育科指引早一個月面世,手冊不可能是根據國民教育編寫,「將手冊同呢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畫上同等嘅句號呢,係有誤導嘅成份。」不擅詞令的他把「等號」說為「句號」,急於用英文重複,匆匆逃離會場。

教協會長馮偉華認為吳克儉現時急於「拆彈」,「去年5月已推出指引諮詢稿,唔可以話兩者冇關係,明顯係政治任務,呃唔到香港人。」此外,傳媒踢爆教育局08年透過「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問卷,要求全港中小學評估學生的愛國心,但問題設計偏頗。該局重申句子參考國際慣用例子。

吳克儉秘赴京晤教育部長 (《明報》,19/07/2012)



【明報專訊】內地教育部昨突然公布,本港教育局長吳克儉前日(17日)到北京會見教育部長袁貴仁,袁貴仁除祝賀吳克儉任命外,雙方討論兩地合作交流,袁希望吳克儉領導教育局凝聚共識,推動兩地教育交流與合作,但公布並無披露雙方是否有談香港國民教育課程。

吳克儉(圖)昨午忽然會見傳媒10多分鐘,他表示,對於早前被指偏頗的國民教學手冊,出版日期是今年3月,但局方的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是4月底出版,因此手冊不可能根據課程編寫,將「手冊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畫上等號是有誤導成分」。

教院評估研究及發展中心總監莫慕貞昨表示,當年擬定問卷的目的只在於反映香港學生在各方面的情,向學校提供香港整體的主流數值(norm),讓學校自評。她強調,當年多次提醒學校得分高低不反映好壞,「norm亦不一定等於好」,不同社會環境下數值亦可能不同。她又澄清,當年採用IEA的問卷時,發現當中12條問題有3條不適合香港使用,最後決定使用餘下9條,過程中教育局亦採納了他們的意見。

民署:督促稽查配合傳媒採訪 (《市民日報》,19/07/2012)


【本報訊】對於有傳媒報道民政總署稽查人員前日阻礙記者在義字街拍攝,民署昨回應表示十分關注,相信屬個別事件,已督促前線稽查人員在執勤時遇傳媒採訪需盡量配合。
  
民署昨發出新聞稿表示,民署一直尊重及配合傳媒採訪工作,對於有報道指有稽查人員阻礙記者拍攝,民署十分關注,強調並無意阻撓傳媒採訪及拍攝,但對有關記者造成不便表示歉意。
  
民署相信屬個別事件,並已督促前線稽查人員在執勤時遇傳媒採訪需盡量配合,期望傳媒繼續支持及報道民署各項民政民生工作,通過媒體深入了解社會不同階層市民的意見,讓民署能進一步掌握民意,使各項民生工作日趨完善。

稽查阻記者拍攝 民署認錯 (《正報》,19/07/2012)


昨日,《現代澳門日報》頭條新聞以「民署稽查似爛仔惡霸‧街上橫行無理禁拍攝」為標題,報道該報社記者前日到實施行人專道的義字街採訪、拍攝,被民署稽查員「勢兇夾惡」稱:「你影到我做嘢,你喺邊個?」,更迫記者出示證件。雖然,記者即時清晰告之:「即使一名市民亦有權在街上拍攝」,但是,該稽查員「咬住唔放」,在多名街坊指責野蠻無理下才離開現場。


民署昨晚發出新聞稿聲稱:「民政總署一直尊重及配合傳媒採訪工作,對於有報導指有稽查人員阻礙記者拍攝的事件,民署十分關注,強調並無意阻撓傳媒採訪及拍攝工作,並對有關記者造成不便致歉。民署相信是次屬個別事件,並已督促前線稽查人員在執勤時遇傳媒採訪需盡量配合,期望傳媒能繼續支持及報導民署各項民政民生工作,通過媒體深入了解社會不同階層市民的意見。」

當天,記者向稽查人員所說的:「即使一名市民亦有權在街上拍攝」,更需要民署作出回應:「若當事人不是記者只是市民或旅客,那是否稽查員可以阻撓、禁止拍攝嗎?」然而,該署在新聞稿內完全沒有提及這一點,只是聲稱尊重傳媒採訪。一名在內地工作的資深記者閱看上述《現代澳門日報》的報道後,在本報記者的臉書留言:「黨風、城管之風席捲澳門」。

在義字街巡查的民署稽查人員的質素和手法,一直備受批評和質疑。今年三月十四日,一名民署稽查人員與商戶爭論時,身體突傾前撞向商戶。相關短片在翌日於網上曝光後,民署回應指雙方均同意事件純屬誤會,並已即時在警局和解。不過,在事發當晚,民署管委會副主席李偉農聽到記者對「稽查衝撞市民」的描述後稱:那屬於傷人,民署不會護短。
本報記者

阻採訪無理查證 民署昨發稿致歉 (《現代澳門日報》,19/07/2012)



【本報訊】就民署稽查人員妨礙本報記者採訪及無理強查證件一事,民署昨日發出新聞稿致歉。民署表示,一直尊重及配合傳媒採訪工作,強調無意阻撓傳媒採訪及拍攝,對於今次事件十分關注,已督促前線稽查人員在執勤時遇傳媒採訪需盡量配合。

本報記者前日到義字街跟進採訪行人專道措施,卻遭民署稽查人員「查證」,記者面對無理要求下與他理論,清楚告之本人是記者,即使一名市民也有權在街上拍攝。惟該名民署職員認為「影到佢就唔得」,對記者死纏不休,街坊路見不平,群起指駡民署的行為野蠻無理,有人始知理虧「較腳」離開。

民署昨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一直尊重及配合傳媒採訪工作,對於有報導指有稽查人員阻礙記者拍攝的事件,民署十分關注,強調並無意阻撓傳媒採訪及拍攝工作,並對有關記者造成的不便致歉。

民署相信是次屬個別事件,並已督促前線稽查人員在執勤時遇傳媒採訪需盡量配合,期望傳媒能繼續支持及報導民署各項民政民生工作,通過媒體深入了解社會不同階層市民的意見,讓民署能進一步掌握民意,使各項民生工作日趨完善。

國際新聞組織關注中國媒體「整肅」(「BBC」,19/07/2012)


媒體自由觀察組織「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IFJ)」說,對中共領導層換屆前夕,中國兩家敢言報社的負責人先後被撤換表示關注。


上海媒體圈近來傳出,《東方早報》的社長陸炎遭免職,副主編孫鑒被停職。此前,廣州《新快報》突然改版,主編陸扶民被撤換。這兩家報社雖然沒有公開人事變動的原因,但是,中國媒體猜測,這與他們的報紙發表敏感文章有關。

比如,上海媒體人士推測,《東方早報》5月刊登一篇有關取消國有企業壟斷的文章,引起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不滿。

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認為,這些整肅活動與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召開的十八大、高層領導人換屆有關。

「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IFJ)發表聲明,對近來中國媒體發生的人事變動表示「非常關注」。

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在聲明中說,中國領導層換屆給中國的新聞自由帶來「寒蟬效應」。
同時,IFJ還說,未經證實的消息來源說,中國當局禁止媒體報道下星期溫州動車事故一週年。

溫州動車事故造成40人喪生,至少200人受傷。

日前,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在全國維護社會穩定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十八大前一定要「為維護穩定創造良好輿論環境」。

吳克儉到北京提港推國民教育 (「有線寬頻」,20/07/2012)

吳克儉到北京提港推國民教育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8305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李從正:素研中心場地服務費非12萬 (《市民日報》,18/07/2012)


【本報訊】對於新澳門學社揭發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懷疑租用《澳門日報》大樓12樓,且坊間傳出每月租金高達12萬元。中心主任李從正昨重申,《澳門日報》無償向中心提供場地,但需要繳交服務費作為服務成本的付出;他又澄清服務費金額非傳聞所指的12萬元,但具體金額則不便透露。

澳基會撥款裝修費500萬元李從正昨被傳媒追問素研中心租金問題時重申:中心是無償使用《澳門日報》提供的12樓場地,但他承認需要繳交服務費。

他並澄清每月服務費金額並非如傳聞所指的12萬元,但實際金額他稱不便透露,又強調現時已按照澳門基金會規定交代費用使用情況。

他又補充稱,澳門基金會向素研中心撥出的1000萬元資助金額中,500萬元用作裝修費,餘下約500萬元是營運費,相關費用的使用是有需要的。

有傳媒追問是否代表毋需向公眾公開帳目?李從正表示,中心會按照規定公布帳目,相信各社團應該樂於按政府提出的指引和要求公布帳目。

另外,對於坊間質疑素研中心的裝修豪裝,設施恍如俱樂部,李從正稱,有關說法對中心不公平,他表示有需要時,會向外交代中心設施情況,待中心作好準備後,亦會讓傳媒參觀。

接受公帑不接受監察? 李從正堅拒透露素研中心確實服務費金額 (《正報》,18/07/2012)


【本報訊】直選立法會議員李從正擔任會長的團體,去年獲政府資助一千三百多萬元,他們會否帶頭公布帳目,接受公眾監察?李從正表示,如有需要公布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應樂於按照政府的指引和要求工作。現時,該會使用澳門日報有限公司的大廈十二樓開設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李從正否認向該公司每月繳付高達十二萬元的服務費,但拒絕回應實際金額是多少。


澳門志願者總會單是去年已獲政府資助一千三百一十


二萬九千元,該會會長、立法會議員李從正昨被記者問及:「議員一直倡導政府施政透明,接受監督,你覺得,一個接受大筆公帑資助的組織,要否公開數目,接受公眾監察?……你覺得,自己是否需要帶頭公布帳目?」李從正說:「如果有需要公布的話,如果按照規定時,我想任何一個社團,都應該樂於按照政府提出的指引和要求去做。」

澳門志願者總會獲得澳門基金會資助一千萬元,設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簡稱素研中心),李從正也是該中心的主任。對於有市民向新澳門學社通報:素研中心每月向澳門日報有限公司繳付十二萬元,租用該公司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大廈十二樓。

十二萬元服務費冇咁多


李從正重申,素研中心向澳門日報有限公司繳付服務費,因為,他們是無償使用該樓層,作為服務成本的付出。「金額是多少?我們按照澳門基金會的安排向他們交代。」記者立即追問:「不需要向公眾交代?」李稱:「在現階段,暫時我能夠說到這裡。」記者問:「那是六位數字或五位數字?」李說:「不作評論。」那是否十二萬元呢?李稱:「那個金額不是這麼多,當然不是這麼多。」

外界盛傳該中心「被豪裝」,設有影音室、健身室等,究竟,那裡有甚麼設施?李從正表示,素研中心已使用五百萬元裝修,在設施方面,素研中心和志願者總會的負責人仍在商討中。翻查本澳另一傳媒的二月二十六日報道,當有一相片顯示,素研中心是設有健身器材的。對於外界質疑中心是「俱樂部」,是否覺得「不公平」?李稱:「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需聘多少人員遲些才答

素研中心將來有甚麼工作?李從正表示,他們會進行澳門公民素質調查(2012)研究項目。被問及需要聘請多少研究人員?他說:「有需要的,我遲些向大家作進一步的交代。不要說交代。進一步向大家介紹我們中心的情況,因為我還有其他負責人,我相信這會更加適合。」早前,有傳媒在六月廿九日報道,素研中心於六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三十日開始電話訪問。

不擔心影響明年立法會選舉

那中心是否a實施會員制?會否公開讓市民使用?李從正稱:「那裡本身是一個志願者開展工作的地方,亦是開展志願服務的地方。」他表示,博彩業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利己」,他們希望透過志願服務和公民素質提升,推動、發展每一個人的「利他心」。會否擔心今次事件影響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李稱:「我相信真心實意為我們的居民服務、真心實意為我們的選民去工作時,我絕對不擔心的。」

「門高狗大」保安惡 警方辦事欠程序 (《現代澳門日報》,18/07/2012)

【本報訊】威尼斯人渡假村酒店西翼門口發現懷疑爆炸品,雖然事後證實有關可疑物品是太陽熱力及紫外線紀錄器,但事件卻令人質疑當局及酒店在處理事件的態度,在懷疑爆炸品發現之後,治安警大舉派員到場,除了在發現懷疑爆炸品的現場設置封鎖線外,更派員在現場對開近百咪外替酒店“站崗”,亦容許酒店保安肆意驅趕到場的記者,大批站在酒店西翼行車道採訪的記者被無理驅趕,更有酒店職員聲稱現場的馬路亦屬“私人地方”,橫行的態度令人側目。當局亦未按程序知會消防到場戒備應付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另外,治安警兩改口風,在昨凌晨表示事件中並無疏散酒店旅客,昨日又聲稱疏散了約三十人。事件令人懷疑當局因懼怕威尼斯人渡假村“門高狗大”,即使發現懷疑爆炸品亦可以不按正常程序處理。

在懷疑爆炸品發現之後,治安警除了在發現懷疑爆炸品的現場設置封鎖線外,更派員在現場對開近百咪外的馬路“站崗”,但在場治安警未有拉上圍帶封鎖,卻禁止傳媒進入採訪,在場傳媒質疑警方的措施,既然不用圍帶封鎖,以何理據不准記者進入?事件發生超過一小時後,在場的警員才拉上圍帶。而威尼斯人保安的橫行態度更令人側目,在場記者站在酒店外行車道採訪亦被無理驅趕,更有酒店職員聲稱現場的馬路亦屬“私人地方”,將記者驅趕至現場馬路對開的草坪。

另外,當局在處理懷疑爆炸品一事上,亦令人質疑未有按照正常程序,發現懷疑爆炸品的現場是屬酒店的範圍,若果可疑物品是“真炸彈”,發生爆炸後引至的後果可能相當嚴重,爆炸有可能引致火警,亦有可能導致人命傷亡,在程序上消防應在場戒備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但是前晚由治安警接報到場至司警將“詐彈”檢走,均無知會消防到場戒備,另一方面,昨日凌晨在“詐彈”事件發生後,有傳媒致電治安警發言人查詢事件,當時發言人表示在事件中並未有疏散酒店的旅客,但昨日卻突然改口聲稱疏散了酒店西翼內約三十名住客及員工,而威尼斯人渡假村的傳訊部人員昨凌晨向記者回應事件時亦表示並未有疏散酒店的旅客,只表示封鎖西翼進出賭場的道通,並要求其他顧客經其他通道離開。事件令人懷疑當局因懼怕威尼斯人渡假村“門高狗大”,即使發現懷疑爆炸品亦可以不按正常程序處理。

民署稽查似爛仔惡霸 街上橫行無理禁拍攝 (《現代澳門日報》,18/07/2012)



【本報訊】民署工作大哂,唔畀市民影相!義字街實施行人專道,民署稽查和警員連日駐守現場,巡查有否違規擺賣本屬正常事,記者跟進採訪亦是責任所在,但本報記者昨日在現場採訪拍攝卻遭到一名民署職員「無厘頭」騷擾,該名民署稽查員勢凶夾惡衝向記者稱「你影到我做嘢,你喺邊個?」迫記者出示證件。記者在合法情況下在公眾地方拍攝卻被民署查證,莫非民署所做之事「見不得光?」記者當然要與之理論,並清晰告之即使一名市民亦有權在街上拍攝,連現場的警員亦認同記者所言,偏偏該名民署稽查員「咬住唔放」,幸公道自在人心,多名街坊抱打不平,群起指責民署行為野蠻無理,「影張相都唔得」,有人自知理虧,心虛下離開。

昨日義字街實施行人專道第二天,本報記者到現場跟進採訪,期間正常拍攝街道狀況、警員駐守、民署巡查。當時現場有多名身穿民署背心的稽查人員對於鏡頭異常敏感,盡量避開,記者心想民署正常工作何須忌諱,即使現場的警員對記者拍攝亦以平常心對待,既無阻止亦無查問。但其中一名民署稽查員見記者不停拍攝,顯得不耐煩,趨前出示胸前「民署證件」質問「你喺邊個、做咩嘢?」雖然記者對民署稽查員的舉動感到莫名其妙,不過還是客氣地告之是記者,惟對方在公眾地方無理迫記者出示證件,又話「你影到我做嘢,你話記者就喺記者呀,我點知你做咩。」期間另一名民署稽查員加入質問,當正是警察查證,口氣更像盤問疑犯。記者面對不合理的事,當然與之理論,清楚告訴對方「即使一名市民亦有權在街上拍攝,如果怕入鏡,大可以避開,但無權要求出示任何證件。」但民署稽查員死纏不休,一定要記者出示證件,「我畀個證件你睇,你都要畀翻我睇」,全完是騷擾行為。

街坊抱不平群罵落荒逃

有理說不清,記者再向民署稽查員表示「如果你覺得我影到你有問題,你可以叫你上司或警察嚟」。公道自在人心,結果到來的警員亦認同記者所言,認為市民和記者在街上拍攝無問題。而民署的橫蠻更引來途人圍觀,多名街坊抱打不平群起指責民署行為野蠻無理,「影張相都唔得,遊客喺條街影相你都唔畀呀,太過份」。欺善怕惡的民署稽查員見勢色不對,心虛下急步離開。民署稽查員身穿制服在公眾地方執勤公務實屬正常事,無事不可被人見,執僅過程更應受到社會監察,任何一名市民也有此權利,記者更有責任向公眾報導。惟民署稽查員在當街執勤卻害怕被拍攝到,更煞有介事做出超越工作範圍的「無厘頭」查證舉動,予人此地無銀的感覺。民署作為一個民政部門,工作多涉及民生事務,必須面向群眾和接受社會監察,前線稽查人員執行公務時?對「見得光」,無須過份敏感,製造無謂事端,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做好本份就可以。

拘《蘋果》記者 監警會列嚴重個案 (《蘋果日報》,18/07/2012)

除拘《蘋果》記者事件,監警會亦列6.30警方施放滅火筒式胡椒噴霧為嚴重個案跟進。


【本報訊】警方6.30無理拘留向胡錦濤提問六四議題的《蘋果》記者韓耀庭及對示威者施放滅火筒式胡椒噴霧,監警會決定把兩宗個案交由嚴重投訴個案委員會跟進。監警會秘書長朱敏健認為拘留記者的調查,可與《蘋果》告警方非法禁錮的民事訴訟「雙軌」進行,盡快向公眾交代調查結果。

或與民事訴訟同步調查

監警會昨日先後與民陣、記者協會、攝影記者協會及人權監察會面。朱敏健解釋,嚴重投訴個案委員會主要處理兩類投訴,包括公眾廣泛關注,或涉及嚴重人身財物損害,上述兩宗屬於前者。港大8.18事件也屬此類。目前監警會正等待警察投訴科的資料,才決定是否與民事訴訟同步調查。

記協執委曾錦雯在會後表示,嚴重投訴個案委員會將會每月向警察投訴科跟進調查進展及提供意見。她擔心警方拘留記者引發寒蟬效應,再次要求警方盡快公開交代拘留理據及道歉。

警方上周主動向監警會解釋7.1遊行封路安排,辯稱當時銅鑼灣有大批市民插隊及有街站,令樽頸位更加擠塞。民陣召集人黎恩灝在會後表示,監警會成員昨日詢問街站有否阻塞街道,黎指警方的說法荒謬,因街站每年都有,警方不應把責任推給遊行人士和擺設街站的團體。民陣又關注大型胡椒噴霧是否成為常規裝備。

促警交代胡椒噴霧指引

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強調,警方6.30在會展門外擺放巨型水馬陣,「(封到)連張 A4 size( A4紙大小)嘅示威卡都過唔到」,明顯打壓示威自由,又指該場合根本不適宜使用胡椒噴霧。

朱敏健期望警方日後在大型示威之前,先有較「寬鬆」的人流安排,例如遊行甫開始即開放全數六條行車線。監警會已要求警方交代使用水馬及大型胡椒噴霧的指引。

為民企發聲《東方早報》社長免職 (《蘋果日報》,18/07/2012)

《東方早報》社長陸炎已被免職。互聯網


廣東《新快報》因刊發中共「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歲月」遭當局查處事件未了,上海又發生類似事件。上海《東方早報》昨日突現人事變動,社長陸炎被免職,副總編孫鑒被停職。傳事因該報早前刊發一篇為民營企業鳴不平的文章惹怒當局,也有指該報近年鋒芒太露而遭當局秋後算賬。事件再引內地傳媒界譁然。

十八大前滬整頓媒體

內地新浪、騰訊網昨有多位經認證身份的媒體人士發貼透露,《東方早報》社長陸炎因某報道被免職,副總編孫鑒亦被停職,同時,上海文新集團已為《東方早報》任命新的黨委書記和社長。官方未宣告有關任免和原因。但網絡消息指,事因該報5月15日發表一篇「民企本就有權進入所有市場」文章,為內地民營企業發展受到不公平待遇發聲,惹怒當局。

也有消息指,該報惹禍文章雖將矛頭直指向當局濫用公權力,令公權力被既得利益集團綁架,批評官企壟斷稀缺資源,可能令當局不快,但亦與近年該報太過鋒芒畢露有關。例如前年11月上海教師公寓大火,該報報道矛頭直指當局;今年3月全國兩會溫家寶記者會,該報竟用「改革須有人民的覺醒和支持」做大題;該報還對三峽大壩作質疑報道;去年8月溫州動車事故,該報又連篇炮轟政府。

有分析人士指,隨着中共十八大臨近,當局對媒體控制將更嚴厲,汪洋管治下的廣東和俞正聲管治下的上海,傳媒相繼被整肅,或許只是中國輿論嚴冬的第一波寒潮。有傳媒從業者指,南方報業遭當局重擊後已經陽萎,現在上海也動手,下一個會是誰?「以後還有誰敢記錄真相?難道全國媒體都要歌功頌德,你們才甘心?!」

新浪網/騰訊網

新快報國內國際新聞「縮水」復版 (《明報》,18/07/2012)


【明報專訊】捲入遭整肅疑雲的廣州《新快報》,昨日重新刊出國內與國際新聞版,但各只有1個版面,少於過往每日分別有2至4版國內與國際新聞的分量,有讀者在網上形容《新快報》成為「地道的廣州報」,亦有人聲言要「退訂」。《新快報》前天突然改版,撤銷國內、國際和評論版,總編輯亦被調職,報社人員聲稱屬正常版面調動,但外界質疑該報受到整肅。

明報記者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李從正:素研中心需交服務費但非12萬 (TDM,17/07/2012)

澳日設會址 李:每月不用十二萬 (MASTV,17/07/2012)

威記驚傳「詐」彈 擺大烏龍! (MASTV,17/07/2012)

威尼斯人發現疑似爆炸品屬虛驚 (TDM, 17/07/2012)

廣州報紙突換總編剷版面 臨近十八大 惹整肅猜疑 (《明報》,17/07/2012)


《新快報》昨日出版的報紙裏沒有評論、國際和國內新聞版面,僅餘廣州本地新聞。(網上圖片)
《新快報》轉載這篇名為〈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時代〉的文章,網上版已撤除。(網上圖片)
廣州《新快報》總編輯陸扶民突然調職,引起該報遭整肅的猜測。(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廣州《新快報》昨日突然改版,撤銷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和評論版,以大篇幅的廣州本地新聞取代,報社同日召開大會,宣布總編輯陸扶民調任《羊城晚報》政文部主任,社長李宜航暫代總編。分析普遍認為事件十分罕有,加上發生於中共十八大前的敏感時期,有內地傳媒人猜測地方當局為維穩而向媒體開刀,亦有消息指《新快報》遭到極大整肅,但有報社員工指事件只屬正常版面變動。


總編調任《羊城晚報》主任

《新快報》昨日A疊32個版面中,從A3至A22都是廣州或珠三角新聞,其餘為財經及體育消息。該報原本每日有1個「別評」評論版、2至4個「中國新聞」及2至3個「國際新聞」版面。報社昨日召開大會,宣布總編輯陸扶民調任同一報系的《羊城晚報》政文新聞部主任,職級不變,仍為正處級,《新快報》總編輯由社長李宜航兼任,副總編輯馬東瑾任副社長。

出事原因莫衷一是

一名消息人士對本報透露,《新快報》此次是受上級批評而作出人事調動,原因之一是該報7月10日的A23版轉載了整版〈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時代〉。另一消息人士則稱,出事原因是內文提到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和張德江,有「妄自猜測」下屆政治局常委的組成及排名之嫌。這篇報道源自《濟南日報》,但《濟南日報》是濟南市黨委機關報,而《新快報》只是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屬下的一份報紙,方便「動手」。在《新快報》網站上,7月10日的A23版已被撤除,但在《羊城晚報》的「金羊網」上仍可找到。消息人士還稱,《新快報》惹上的另一麻煩是上月底新開的文藝批評專欄「叫醒服務」,作者鍾國康每篇文章都將他人批評得體無完膚,例如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胸中無半點墨」、「水平不太高」,稱前任主席沈鵬是「南郭先生」等,因而得罪高層。

員工:正常改版 未料嚇人

有《新快報》員工否認上述說法,稱「只是正常的改版,無關新聞無關人事」,又指網上傳言是「以訛傳訛」。《新快報》深度調查記者劉子瑜在新浪微博透露,該報從2008年開始加強本地新聞報道,「不是一兩天了」,「沒想到一改嚇到大家了」。劉又說,從今天開始,改版後的國內、國際及評論版會繼續出版。

陸扶民本人昨晚在微博留言稱﹕「根據工作需要,從今天起,本人重返羊城晚報政文新聞部工作。我的根在羊晚,去年就請求『回家』,今天終於得償所願。」有同行和網友留言稱「撐你!」「一路走好!」「總編不當當主任,也算『得償所願』,哎」。

明報記者



讀者中產為主 精於專題報道

【明報專訊】《新快報》隸屬羊城晚報報業集團,1998年3月創刊,針對中產、白領等較年輕的讀者群,重報道本地重大新聞及突發新聞,在專題策劃方面亦頗有建樹,發行量在廣州市約排在第5位。從2001年開始,《新快報》由澳籍華商周澤榮的僑鑫集團與羊城晚報合作經營,2004年在澳洲開設《澳洲新快報》,是地方報刊罕有發行海外版本。在人事上,《新快報》與羊晚經常有高層互相調動,《新快報》創辦班底全是羊晚精英,創刊主編許挺斐當時從《羊城晚報》機動記者部主任調任,2010年患癌去世,年僅52歲。

前總編涉貪300萬落馬

2010年,總編輯張洪潮因涉嫌嚴重經濟違紀,涉案金額300萬元人民幣,還多次到境外賭博,被廣東省紀委立案調查。當時亦有消息指張洪潮是涉及敏感言論,以及內部人事鬥爭而被拖下台,但未能證實。

報道習近平李克強知青時代 廣州《新快報》遭整肅 (《蘋果日報》,17/07/2012)

《新快報》惹禍的專版。


廣州《新快報》日前因專版報道「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時代」,疑踩中當局禁區遭整肅,總編輯被調職,該報多個有影響的版面欄目遭封殺。事件引起內地傳媒界熱議,有從業者質疑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十八大升官前「終於露出猙獰相」,哀嘆「傳媒的寒冬來了」。

只剩本地新聞娛樂版

多位獲認證的《新快報》記者昨在微博將事件曝光,指事因本月10日該報的有關專版。總編輯陸扶民昨被免職,調《羊城晚報》政文部當主任,該報昨日國際、國內、評論、深度報道等版塊被封殺,只剩本地新聞和娛樂版。但有記者稱,有關版塊在調整,稍後將恢復。

《新快報》惹禍專版以現任中共政治局中曾做過知青(即文革期間上山下鄉插隊)的多位委員為話題,包括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張德江和李源朝,報道他們刻苦耐勞、戰天鬥地事迹,屬正面報道,但遭整肅,引內地媒體人齊聲哀鳴。

有消息指,版面惹禍是因把汪洋漏了(汪並無插隊做知青的經歷);但也有指,有關話題已被當局列禁區。近幾年廣東媒體在當局打壓下,已失去早年敢言的膽識和勇氣。前不久廣東省委宣傳部長換馬,更由新華社副社長庹震從北京空降接任。

《蘋果》記者

火燒旺旺 記者遭公安圍毆 (《明報》,17/07/2012)



【明報專訊】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的旺旺食品集團倉庫,昨日下午5時40分左右發生火災,焚燒至深夜仍未救熄。湖南經視在微博控訴,該台3名記者到現場採訪,被公安與保安圍毆,機器損壞,人員受傷及被強行抬離工廠。湖南省消防總隊表示,共調動22部消防車、154名消防員救火,倉庫人員均已撤離。起火原因未明。

(綜合報道)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南早》前員工聯署 促保獨立 關注「李旺陽簡訊」 指聲譽質素下降 (《明報》,15/07/2012)

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離開《南早》逾10年,依然關心該報發展,直言感覺該報自我審查日見嚴重。(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湖南維權人士李旺陽離奇死亡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南華早報》因以極小篇幅處理,惹來自我審查質疑,繼早前有40編採人員聯署要求總編輯王向偉解釋,再有24名前《南早》編採人員向集團執行董事郭惠光發表公開信,關注該報近年聲譽與質素下降,促請保持報紙獨立客觀立場,保衛「百年老店」聲譽。《南早》總編輯王向偉強調事件已告一段落,惟該報再有兩名外籍資深人員不獲續約。

前副總編:問題在《南早》擁有人

王向偉昨回應時表示,理解外界關心《南早》發展,但他重申編輯部沒有自我審查。曾任《南早》副總編輯的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直言,《南早》立場保守由來已久,問題關鍵不在總編輯人選,而是擁有南早的郭鶴年家族。他說,郭氏家族在內地有不少生意,處理內地新聞避重就輕,如維權異見、官員貪腐、政治權鬥的處理都見謹慎,話題退熱才稍加報道,「王向偉加劇矛盾與批評,卻未嘗試制止(自我審查)」。

林和立與早前不獲續約的駐內地記者Paul Mooney等24名前編採人員,向《南早》執行董事郭惠光聯署公開信,關注前東家處理李旺陽報道手法。聯署人士在《南早》工作不少時間,現已各散東西,在澳洲、日本、英國等地工作。信件開首直言《南早》「近年,特別近日」水準及聲名下滑,將李旺陽新聞縮成簡訊,尤令忠實讀者氣憤。

「上頭命不用做茉莉花革命」

對於王向偉早前曾解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未見李旺陽消息,故將新聞「做細」,聯署信指中央台以新聞來源而言如同「無知來源」(source of ignorance),不應作為衡量新聞標準。至於該報資深編輯Alex Price向王表示質疑報館自我審查,換來一句「你不喜歡,該知怎做」,更令他們傷感,「古往今來,《南早》是香港市民的重要資源,一旦衰落將是重大損失」。他們最後要求郭惠光保衛該報獨立與真誠傳統。

曾任職南早8年的聯署行動發言人簡威廉(Will Clem)稱,近年駐守內地期間,一旦報道敏感議題,便感到報章自我審查,「舊年茉莉花革命如火如荼,上頭卻說不用做,fizzled(失敗)」,他認為《南早》把香港與中國事情帶到海外,希望報章繼續客觀反映中國的變化,「好要寫,唔好要寫」。

再兩編輯不獲續約南早:非因意見不合

另一聯署人Paul Mooney早前不獲續約後,消息指兩名資深編輯Ewen Campbell及Peter Welton亦不獲續約,現職編採人員或再發起聯署行動,力撐同事。王向偉昨於電話回應,表示沒有特別原因不為二人續約,「沒有任何意見不合」,強調《南早》感謝他們多年貢獻。《南早》編輯部回應稱,公司規定員工年屆60歲退休,往後會每年更新其聘約,而續約與否要考慮員工的技能、表現及公司的管理要求。回應補充,多媒體日趨當道,公司需投資正確的人力物力,帶領發展。

林和立表示該兩名舊同事非常資深,「我89年入《南早》,Campbell早過我,Welton都係90年代」,認為二人富於經驗,是《南早》的資產,「好可惜,以往比較少(不續約)」。

《南早》前編採人員 促維護百年傳統 (《蘋果日報》,15/07/2012)

《南華早報》於6月7日只以簡訊報道李旺陽事件(紅框示),惹來各界批評。 資料圖片


【本報訊】百年《南華早報》上月以100字報道民運人士李旺陽「被自殺」新聞,令外界質疑《南早》自我審查。該報24名前編採人員向集團太子女、行政總裁郭惠光發表聯署信,促她維護《南早》獨立、可信和服務讀者的傳統,又間接批評總編輯王向偉以內地中央電視台報道作衡量新聞價值是愚昧無知。

李旺陽上月6日被發現於醫院雙腳着地「自縊」身亡,死因成疑,本港各大報章翌日大篇幅報道,但《南早》零售版只作100字簡訊,比起先印刷的訂戶版佔中國版六分一版面,大為縮細。

繼半百員工聯署要求總編輯王向偉解釋後,24名前記者及編輯近日向行政總裁郭惠光發出另一聯署信,指出《南早》似乎已遺棄過去100年來為讀者提供準確和適時資訊傳統,「變成討好北京當局」,事件也激怒大批傳統讀者和支持者。

批評王向偉愚昧無知

對於總編輯王向偉解釋因中央電視台當日沒有報道李旺陽事件,才令他決定低調處理,信中對他作出不點名批評,「中央電視台無疑是資訊來源,但如用作衡量新聞價值指標,則是愚昧無知」。信中也指王回覆提出質疑的資深編輯時,威嚇「你若不滿意,應知道怎樣做」,令人沮喪,意味員工只能跟隨指示。

向行政總裁提四要求

他們向郭惠光強調,不欲《南早》聲譽受損,「如果再走下坡,將是重大公眾損失」。因此向郭提出四項要求:維護《南早》獨立、可信和服務讀者的傳統;以本港讀者利益衡量新聞價值;確保編採員工有清晰和易明的編輯方針可依循;鼓勵管理層以文明答案回應文明提問。

有份聯署的前編採員工,包括資深專欄寫手 Jonathan Braude、社論主筆 Sheila McNamara、助理總編輯林和立、屢獲人權新聞獎但不獲續約的資深記者慕亦仁( Paul Mooney),以及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人文及法律學院助理教授賈廷思( Danny Gittings)。

3月才離開《南早》的駐上海記者 Will Clem,在該報任職8年,他指該報處理李旺陽的報道,加上王向偉是吉林省政協,令人質疑存在自我審查,令人感到很可惜。



《南早》再次大清洗
踢走兩英籍編輯

【本報訊】《南早》總編輯王向偉被揭言語上威脅質疑他的下屬之際,兩名經常向他提出反建議的資深編輯,被指已逾60歲,不符報社年輕化計劃,無得留低,但報社早前又聘用一名68歲來自新加坡的編採人員當執行總編輯,有自打嘴巴之嫌。

藉口年紀大

兩名不獲續約的資深編輯是英國人,分別年屆60及61歲,在《南早》工作近10年,從事新聞工作已有20至30年,在報社內備受同事敬重。知情者表示,管理層解釋他們年紀大,公司計劃聘用熟悉多媒體操作的年輕人加入,因此不和二人續約。

不過該知情者指出,早前加入當執行總編輯的一名新加坡編採人員,卻已年屆68歲。因此他相信這是第二次「大清洗」,「佢哋會提出批評,挑戰王向偉嘅決定,佢好唔鍾意二人」。本報昨致電王手機,但他未有回覆。

《南早》5月時稱為節省經費,不與屢獲人權新聞獎的駐北京記者慕亦仁( Paul Mooney)續約,引起「赤化」質疑。《南早》2000年迫走屢次披露北京高層鬥爭內幕的助理總編輯林和立,震撼新聞界。可笑的是,《南早》總編輯如車輪轉,近8年換了七人。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學社促特首公布金額補結社法空白 (《市民日報》,13/07/2012)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昨到政府總部遞信,要求本澳社團須按《結社權規範》法律規定,當收取政府津貼或資助金額高出某一數目時,須於澳門報章公布年度帳目,並讓公眾依法監察收取資助社團的運作。而主因是特區政府成立12年來,行政長官從未按法律訂出金額數目,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期望行政長官盡快公布,並建議將金額定為高於49.8萬元。

周庭希表示,特區政府成立12年來,未有按照第2 / 99 / M號法律《結社權規範》第十九條規定,要求「社團收取公共實體的津貼或財政性質的任何其他資助,金額高於總督(即現「行政長官」)所訂者須每年在澳門一份報章上公布帳目。新澳門學社促請行政長官盡快填補此拖欠澳門市民多年的事:依法公布相關金額,若社團收取政府部門的資助高於該金額,須公布當年帳目,讓公眾能夠依法監察收取資助社團的運作。

倡每年逾49.8萬元須公布年度帳目新澳門學社參考澳門基金會2011年批出資助金額的記錄,經統計學方法計算,學社建議行政長官頒布每年總共收取政府高於49.8萬元資助(獲資助最多20%的社團),便要於1個月內在澳門某一份報章上公布年度帳目。

周庭希續稱,若此法例能夠實落執行,公眾憋住的疑問就可迎刃而解。如日前新澳門學社質疑「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涉嫌以「服務費」名義向《澳門日報》「交租」一事,澳門基金會雖然承認素研中心遞交的帳目使用「服務費」的字眼,但仍拒絕向公眾交代所謂「服務費」的實際金額。周庭希稱,澳門基金會多年來一向「黑箱作業」,從未公布帳目的審批標準,多次推卸或擾亂視線。他認為,雖然要公布獲資助最多的20%社團的數字不算多,但相信法例得以實施後,現時經常備受質疑財政不透明的大社團一定會包括在內。周庭希相信,若法例貫徹執行,定能增加透明度,落實「陽光政府」。

另外,學社理事、議員區錦新稱,學社從未申請或得到任何政府資助,主要運作是由他和吳國昌、陳偉智3位議員捐出其每月薪酬的20%,以每位議員現時4萬元之薪酬計算,即學社的每月運作經費約為2.4萬元。區錦新表示,他向立法會提出申請將議員薪酬及議員辦事處津貼分開兩個戶口,目的是要確保專款專用,他指,雖然立法會對此方面監督低,但議員會確保專款專用。

服務費的迷思 (《正報》,13/07/2012)


【本報訊】對於澳門日報有限公司聲稱,只是收取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的「服務費」,雙方沒有「租賃」關係。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昨日表示,收到市民的通知,所謂的「服務費」高達十二萬元,學社已正式向運輸工務司司長舉報澳門日報有限公司涉嫌違反政府批地條款,也會要求檢察院介入調查。


澳門日報有限公司 (簡稱澳日) 被質疑違反政府向其批地興建大廈的條款,向獲得大筆公帑資助的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 (簡稱素研中心) 出租大廈十二樓。隨後,澳日聲明,那是無償借出場地,只收取日常運作的服務費用。素研中心主任、直選立法會議員李從正的「回應」與澳日的「說法」相同,澳門基金會則證實,素研中心申請資助的文件中沒有「租金」的字眼。

昨日,前往政府總部遞信的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舉例,一個社屋租戶可否無償把單位交給第三方居住,並收取「清潔費」?他表示,若以上說法是可以接受的話,很多相關法律將會受到挑戰。對於澳日違反批地條件的質疑,學社已正式向運輸工務司司長舉報,之後,也會要求檢察院介入調查。

服務費每月十二萬令人疑

周庭希透露,收到市民的通報,所謂的「服務費」高達每月十二萬元。他認為,若第 2/99/M 號法律的第十九條規定 (見另稿) 得以實施,公眾將得知素研中心向澳門繳交的「服務費」每月為多少金額,讓公眾能自行判斷應視為「租金」或「服務費」,無需作無謂的猜測。

林建誠轟造假 「勿再侮辱港人」 稱見過李旺玲簽名 謊言愈說愈大 (《明報》,13/07/2012)

李旺陽(左)出獄後接受有線電視記者林建誠(右)訪問,不久被發現死亡。林建誠直指今次的調查報告造假。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香港各界昨得悉湖南省公安廳判定李旺陽是死於自縊後,均狠批報告造假,要求中央介入徹查。李旺陽出獄後唯一訪問過他的有線電視記者林建誠直斥湖南當局「殺了人不特止,更加用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謊言去掩飾真相」。林建誠指自己見過李旺陽胞妹李旺玲的簽名,狠批當局偽冒李旺玲簽名及將她「被失蹤」;支聯會亦對報告感憤怒,擔心李旺玲安危,將繼續追究。

港府:一國兩制下不評論

雖然聲援李旺陽的香港組織均反應激烈,但港府昨發表聲明,指港府曾向中央和內地有關方面反映香港社會對李旺陽事件的關注,已知悉湖南省公安廳發表調查結果,但在「一國兩制」原則下,政府不予評論。

林建誠接受本報電話查詢時稱不便受訪;但他在facebook個人網頁上透露,調查結果是意料中事,但仍無比憤怒,「湖南當局(會否有更高層涉及留待上帝審判)完全是把連一般平常人的基本智慧都侮辱了,殺了人不特止,更加用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謊言去掩飾真相,用殘暴手段把周圍相關的人消音,更無恥的是製造假文件,向外聲稱李旺玲同意調查並且簽了名,自己犯法不止,還強行拉那些所謂的專家,所謂的官方媒體落水!還好我見過李旺玲簽名,不要再侮辱香港人及香港傳媒了!」

憂旺玲安危 支聯跟進到底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說,當局偽冒李旺玲簽名,本身已令整份報告變得完全不可信。雖然報告列出醫學證據稱李旺陽非死於他殺,但蔡批評整份報告非常單薄,既無分析李旺陽尋死原因,亦無分析自縊過程。

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港時曾由代表接收支聯會請願信,蔡耀昌認為,事件證明中央對李旺陽之死或早有定調,只是拖延至七一後才公布。但他認為,目前仍由省級發出報告,中央或想再觀察民情,將來決定或仍有變,支聯會將跟進到底。

曾去信人大要求徹查的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認為,觀乎整份報告亦未能回應盲人如何自殺、為何沒國安人員在附近等,「只能判斷其死因是勒死,但勒死與自縊是兩回事」,他稱會繼續跟進。

人代政協稱跟進 葉國謙接受報告

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稱,李死後被發現時仍穿著拖鞋,是「不合邏輯」,加上李旺玲等人仍「被失蹤」,認為報告未能釋除公眾疑慮,會堅持要求中央介入。人大代表、工聯會黃國健說,他關注雙腳不離地可否吊頸亡,報告亦須解釋自殺動機,李旺玲簽名被發現不一致問題則認為只是「次要」。

港區人大代表葉國謙則接受報告,他認為報告由國家級法醫撰寫,亦已詳列李旺陽死因。葉又指不能判斷報告會否再次激起港人與中央對立,若有進一步資料或證據能夠顯示李旺陽有其他死因,他會再繼續跟進。

明報記者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警校洗腦教材 培育香港公安 (《蘋果日報》,12/07/2012)

網上流傳一批警察學校訓練課程文件,疑似為學警大洗腦。資料圖片

【本報訊】洗腦教材無處不在,除了學生要接受洗腦國民教育,近年常被諷刺為「香港公安」的警隊學員,亦是被洗腦的對象。網上流傳一批警校訓練課程文件,以「母體」形容中國內地,指中國是「黨國」,共產黨有特殊地位,受國家憲法確認。

大批印上警察學院字樣和警隊標誌的文件在網上流傳,其中有關學警基礎訓課程「中國內地警察及刑事司法」06年5月修訂版內,處處皆是對中共正面論述。引言探討中國內地的警務模式時,用上「母體(中國內地)的警務模式」,談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合理性,稱在於原來屬於被剝削者推翻了原來的剝削者。

教材又提到中國憲法序言:「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課程醜化記者角色

警察的工作常要接觸傳媒,但教材卻對傳媒有負面的論述,在一份《警察與傳媒》的教材中提到,「傳媒鮮有報導政府的功績,相反,若記者認為政府犯錯,傳媒便往往加以大篇幅報導。報導出現這樣的系統性偏頗表示資訊流通並非完全自由」。

教材又質疑03和04年7.1遊行稱有50萬人,以此作為例子指「新聞不一定反映事實」,指記者會試圖逼受訪者作答,「原因簡單不過,受訪者不作答,記者便難於有所報導」;建議學警不要向傳媒作出詳細分析,因只會徒勞,故「少說遠勝於多說」。警察公共關係科早前就有關文件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有關教材現時仍用於招募和訓練警員和警務督察,教材來自公開大學。

記協義務秘書盧曼思表示,如果文件確認是警察訓練課程,對警方接納教材感到驚訝。她說,課程內容醜化記者角色,「民主社會傳媒有第四權監察政府,但教材有咁多無理指控歪曲記者功能!」她又擔心入學堂的學員多為20來歲年輕人,用這些教材是另一種洗腦方式,為警、記雙方關係種下禍根。香港警務督察協會曾昭科表示文件與近日「洗腦教育」不能相提並論,指警察是成年人,不可能輕易被洗腦。

警校教材猛批傳媒 學者:以偏概全 (《明報》,12/07/2012)


【明報專訊】網上近日流傳大批警隊警校課程教材,教授警員如何面對傳媒,內容卻指「新聞不一定反映事實」,並就2003年七一遊行是否有50萬人上街提出質疑,並指傳媒「對挖政府瘡疤樂此不疲」、「受訪者說十句,記者只會選擇用其中一句」;不過,教材警方可「透過傳媒宣傳自己的功績,建立正面公眾形象」。有傳媒學者批評,警方教材有以偏概全的情,幼稚地以為傳媒為了銷量才針對警方,忽略了傳媒監察社會的功能。

公開大學設計編撰

警方昨日應證實,網上流傳為警察學院「學警基礎訓練課程」中的「警政社會學」單元訓練教材。由2006年開始,單元課程設計、教材編撰、授課均由公開大學全權負責,教材沿用至今,是學警及見習督察訓練課程的一部分。

記協失望:內容偏頗 損警媒關係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早前就此事回應傳媒時稱,對教材感失望,指編者不了解傳媒運作,教材內容偏頗,關注有關教材是令警方與傳媒關係惡化的其一原因。

在網上發現的《警政社會學》單元兩份教材,分別有關「警察與傳媒」及「中國內地警察及刑事司法」。

「稱53萬人遊行 足說明新聞非事實」

在「警察與傳媒」的講題中,教材先指出「新聞不一定反映事實」,「2004年第二次七一遊行,主辦單位稱有53萬人,有多個團體統計所得數字由11萬多到26萬不等,所以53萬這個數字已沒有公信力。但是,2003年第一次七一遊行,除警方外,沒有團體、機構進行統計。所以主辦單位所聲稱的數字(50萬人)似乎已變成了不爭的事實——今天,每當傳媒談到2003年遊行,都毫不猶疑地說50萬人,它足以說明新聞所反映的往往並非事實」。

教材指「可透過傳媒宣傳功績」

不過,教材指「鑑於罪案的可渲染性、官能刺激性和劇情性兼娛樂性,警察在這方面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享有特殊機會透過傳媒宣傳自己的功績」,在「有關方面宣傳自己維持治安的功績,對爭取巿民支持裨益甚大」。

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教材反映傳媒在警方心目中形象,以為傳媒為催谷銷量而故意令警方難堪,想法幼稚。他又指出,採訪絕不是「你講2000字就寫2000字」,記者為突出公眾利益才選取報道角度,警方不能因此指記者斷章取義,杜又認為傳媒多報道衝突、負面消息,只因這些牽涉香港核心價值,慨嘆警方對傳媒認識是流於片面。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區榮智:正視報告完善審批 素研中心若有問題會處理 (《澳門日報》,11/07/2012)


【本報消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區榮智昨出席公開場合稱,澳基會正因應審計報告提出的不善之處作出改進,並因應審計報告內容陸續與受資助社團、機構開會溝通。問到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被指公帑運用不當,基金會正陸續檢示、審批收到的工作報告,一旦發現問題將會處理。

審計報告早前指澳基會審批社團資助申請、監督資助運用等存在問題。區榮智昨日回應表示,基金會正就審計報告指出不善的地方改進,比如同事分工,以及加強與社團的聯繫。表示近日已舉行研討會,就審計報告內容與申請五十萬元以上資助款項的社團、機構溝通,今後亦將陸續舉行相關的研討會。他指出,部分社團並非刻意不規則運用公帑,祇是在技術上欠妥,能再作處理;基金會現時收到的申請基本達到要求。若多個不同社團有相同負責人,基金會將按照審計署要求篩選。

同場問到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被指不當運用公帑。歐榮智回應指,該團體的申請資助於去年五月批出,當時的資助用途符合申請內容。基金會人員正陸續檢示、審批該會提交的工作與財務報告。若發現資助金額有餘款,基金會將要求退回;若開展的活動與申請內容不符,將責成重新處理。

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從正晚上出席公開場合時回應稱,該中心仍屬起步階段,成立理念在於推動全民素質發展,朝此方向多作研究,衷心感謝傳媒及各界十分關注該中心的工作。重申該中心按照澳基會指引開展工作,致力推動公益事業。

基金資助素研中心僅列服務費 (《市民日報》,11/07/2012)


【本報訊】對於新澳門學社披露《澳門日報》涉嫌違反批地用途條款「租出」《澳日》大樓12樓予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下簡稱素研中心)作辦公室,中心並以「服務費」等名義代替「租金」交予《澳日》,學社亦揭發澳門基金會向素研中心批出1000萬元巨額資助。對此,該中心主任李從正昨重申,《澳日》是無償提供場地予素研中心使用,而相關資助是按基金會的指引使用。澳門基金會則證實批出的資助當中沒有「租金」的字眼,而是使用「服務費」。

李從正籲畀少少時間做出成績李從正昨出席一公開場合時,被傳媒追問素研中心涉嫌違反批地用途「租用」《澳日》大樓,他回應時重申,有關場地是《澳日》無償借出,當時提出申請借用場地獲批原因,是雙方均希望共同推動澳門公益事業發展。至於事件的具體詳情,會與中心其他負責人商量如何回應和交代。

對於坊間質疑素研中心申請資助金額龐大,李從正表示,中心成立的理念,是推動澳門公民素質發展,及展開更多相關研究,呼籲社會「畀少少時間」讓中心做出成績;又強調1000萬元的資助均按基金會的指引使用。

千萬元資助開辦費活動費各半另外,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區榮智昨接受訪問時證實:基金會於去年5月向素研中心批出1000萬元資助,其中500萬元作為開辦費,500萬元作為活動費用。基金會在審批時,考慮到使用的用途合乎申請內容,故作出審批。

對於新澳門學社質疑素研中心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代替「租金」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區榮智稱,資助當中沒有使用「租金」的字眼,而是一如傳媒報道使用「服務費」的字眼。他不評論500萬的開辦費是否合理,因沒有可比性,強調批出時是按審批的標準。他又補充說,基金會正審核素研中心提交相關資助項目情況和財務報告,假如1000萬的資助尚有餘款,必須退回,如舉辦的活動與當初的申請報告不符,會責成重新處理,相關審批情況如社會有需要將來會公開,其他具體資料暫未能提供。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澳日新大樓被疑出租 有違批地條件 (《正報》,10/07/2012)



【本報訊】對於由澳門基金會批出一千萬元資助設立的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設於澳門日報大廈內,新澳門學社質疑,澳門日報有限公司已違反政府批出土地興建大廈的批示,因為,該批示指出,政府批地的條件只為澳門日報有限公司「自用」而已。

新澳門學社昨日在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澳門日報大廈外舉行記者會。學社指出,二OO九年,政府透過運輸工務司司長第 35/2009 批示,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出二千多平米的土地給澳門日報有限公司 (簡稱澳日) 興建大廈 (廿三層及兩層地庫停車場),該公司每年只需向政府繳交不到二十萬租金。

相關批示註明批地條件:樓宇是澳門日報「自用」作辦公室、工業及停車場用途。然而,新澳門學社注意到,澳門基金會去年撥出一千萬元資助成立的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 (簡稱素研中心) 設於澳門日報大廈的十二樓。他們認為,澳門日報大廈應只可以「自用」,但澳日卻向第三方素研中心租出十二樓,明顯與政府批出土地的條件相違反。

是租金還是服務費?

學社表示,消息指出,素研中心交予澳日的「租金」,涉嫌改為「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企圖「自我感覺良好」地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這個行為是很可恥的。」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表示,澳日將大廈租給第三方,需要向公眾交代究竟獲取了多少利益。

政府在二OO九年的批示聲稱,批地建澳門日報大廈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學社稱:「究竟澳門日報一間報館是否能夠代表整體之『澳門報業』?眾所週知,因為種種因素,澳門日報在澳門中文報業中已具有極大優勢的『競爭力』,政府的免公開競投批地再進一步加強其『競爭力』,變成富者更富,對其他同業構成嚴重的不公平。」「與澳門絕大部份的批地一樣,特區政府利用法例內的特權,利用公眾利益作為藉口批地。」周庭希表示,將致函運輸工務司司長,要求跟進澳日涉嫌違反批地條款的行為。另外,學社認為,由澳門基金會以鉅額公帑資助一千萬成立的素研中心,更應向公眾交代及公佈帳目,釐清實際租用辦公室的開支。

昨日,新澳門學社只有三位成員會見記者,其中,副理事長李國強穿上印有「反河蟹」字樣的黑色衛衣。不過,澳門日報最少有兩名記者「採訪」,更有不下十名職員 (包括高層) 在旁觀察。另外,粗略計算,當時也有十多名「便衣警員」在場,至少兩人監錄整個記者會的過程。

澳門日報回應沒違規定

『 對於昨日中午新澳門學社三名成員到本報大樓門外舉行記者會,指本報違反批地用途條款一事,澳門日報現作說明如下:一、本報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當時向政府申請批地的條款,以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能力,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

二、澳門日報作為本澳文化傳媒機構之一,除以客觀公正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報道新聞、傳播資訊外,更肩負推廣公益、文化、教育、藝術、培養青少年等社會責任,長期以來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與相關社團合作展開多項有利社會的工作,包括願意無償借出場地予相關友好團體運作,只收取日常運作的服務費用(包括保安、清潔、水電、空調、電梯等)。值得強調的是,澳門日報與相關友好團體不存在“租賃”關係,此方式包括了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等友好社團。

三、本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屬本報早年自購的私家地。

四、秉持加強澳門報業競爭力的宗旨,本報從無拒絕同業使用本報大樓的要求。

澳門日報』


舊址地舖出租惹質疑


【本報訊】澳門日報有限公司將位於中區的舊大廈地舖,出租給銀行營業。新澳門學社提出,為何政府當年以公眾利益批地給澳門日報有限公司興建新大廈時,不要求收回舊址作為條件?這令公眾質疑,「特區政府明目張膽地向私人公司澳門日報利益輸送」。

澳門日報有限公司 (簡稱澳日) 遷進位於慕拉士大馬路的新大廈前,是在中區伯多祿局長街三十七號五層高大廈營運的。現時,舊大廈的地舖租給中國工商銀行營業。新澳門學社質疑:「特區政府為何以公眾利益之名審批澳日申請批地建新樓同時,不以要求收回舊址作為條件?引起公眾質疑特區政府明目張膽地向私人公司澳門日報利益輸送,只優待澳門日報一間報社機構,親疏有別。」

學社指出,澳門日報向政府申請批地興建新辦公樓的理由大意為:因舊址伯多祿局長街舊址「空間有限」,為「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以及舊址附近「泊車位短缺」令「嘉賓的到訪,造成一定困難」。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鄭明軒稱:「(澳日把舊大廈地舖) 租給知名的金融機構,那金融機構不覺得客戶去那裡不方便嗎?不會覺得那裡地方很小嗎?很明顯這是一個『搲地』的藉口。」



素研中心‧李從正打骰

現在使用澳門日報新大樓十二樓的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由澳門志願者總會於二O一一年設立。去年四月,澳門基金會向澳門志願者總會撥款一千萬元:「資助設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暨澳門志願服務培訓中心』、二O一一年度營運及活動的部份經費。」

澳門志願者總會的部份宗旨之是團結愛國愛澳的人士開展公益活動。翻查政府《公報》,該會獲得體育發展基金、文化基金二O一一年度的資助合共三百一十二萬九千元,用途為「志願者培訓課程」、「構建澳門志願者註冊及管理系統」、「志願服務及志願者培訓北京考察團」、「購買運動器械及體質測評設施」、「舉辦『二零一一 少年發聲 YOUNG VOICE』澳門區影片選拔賽部分經費」。

去年七月,澳門志願者總會舉行第二屆理監事就職禮,行政長官崔世安、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等到場主禮。立法會議員李從正分別擔任澳門志願者總會會長、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澳門志願者總會部份領導層成員也兼任工聯的職務,副會長是馮家輝 (工聯副理事長)、莫錦培 (社會服務委員會副主任)、理事是李立全 (工聯青委會副主任)、梁偉峰 (工聯副理事長)、會務顧問則是劉焯華 (立法會主席、工聯會務顧問)。

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的部份宗旨如下:蒐集並構建各類公民德育教材教案及教學活動資源,為社會建立公民德育推廣及教學的溝通機制,提供導師分享、培訓經驗及心得分享的渠道。建立素質培訓相關的師資與人才資料庫。強化本澳居民的公民責任、國家與社會意識及認同,提高個人心理及社會文化素質。

本報恪守政府批地條款 (《澳門日報 》,10/07/2012)


【本報消息】就有團體昨日指本報違反批地用途一事,本報強調,與友好團體不存在“租賃”關係,重申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

對於昨日中午新澳門學社三名成員到本報大樓門外舉行記者會、散發傳單,指本報違反批地用途條款一事,本報說明如下:一、本報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當時向政府申請批地的條款,以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能力,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

二、澳門日報作為本澳文化傳媒機構之一,除以客觀公正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報道新聞、傳播資訊外,更肩負推廣公益、文化、教育、藝術、培養青少年等社會責任。長期以來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與相關社團合作展開多項有利社會的工作,包括願意無償借出場地予相關友好團體運作,只收取日常運作的服務費用(包括保安、清潔、水電、空調、電梯等)。值得強調的是,澳門日報與相關友好團體不存在“租賃”關係,此方式包括了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等友好社團。

三、本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屬本報早年自購的私家地。

四、秉持加強澳門報業競爭力的宗旨,本報從無拒絕同業使用本報大樓的要求。

遭質疑有違反批地用途行為 澳日稱一向恪守無違 (《華僑報》,10/07/2012)


【專訪】新澳門學社三名成員,昨日到澳門日報大樓外抗議;他們指政府於零九年,批示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出土地予澳日「自用」作辦公室、工業及停車場用途。質疑其向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租出大樓十二樓為辦公室,違反批地用途條款。

學社表示,澳門基金會在一一年批出澳門幣一千萬元資助成立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地址於「澳門日報大廈十二樓」,兩者於組織上沒有「從屬」關係。但澳日新大樓應只可以「自用」,而有消息指素研中心,將交予澳門日報「租金」,涉嫌改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

新澳門學社亦質疑特區政府審批澳日申請批地建新大樓時,為何不要求收回舊址地段作為條件;而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澳日舊址大廈仍為澳日擁有,現時地下鋪位出租予銀行。他們將致函運輸工務司司長要求跟進,而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亦應向公眾交代和公佈帳目。

【專訪】對新澳門學社三名成員到澳門日報大樓門外舉行記者會,指該報違反批地用途條款事,澳門日報昨日下午發出叵應,全文如下: 「一、本報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當時向政府申請批地的條款,以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能力,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

二、澳門日報作為本澳文化傳媒機構之一,除以客觀公正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報道新聞、傳播資訊外,更肩負推廣公益、文化、教育、藝術、培養青少年等社會責任,長期以來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與相關社團合作展開多項有利社會的工作,包括願意無償借出場地予相關友好團體運作,只收取日常運作的服務費用(包括保安、清潔、水電、空調、電梯等)。值得強調的是,澳門日報與相關友好團體不存在「租賃」關係,此方式包括了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等友好社團。

三、本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屬本報早年自購的私家地。

四、秉持加強澳門報業競爭力的宗旨,本報從無拒絕同業使用本報大樓的要求。」◇

學社指澳日逃避租賃關係出租大樓 (《市民日報》,10/07/2012)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昨到《澳門日報》新大樓外召開記者會,質疑《澳門日報》向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租出」12樓作辦公室,違反批地用途條款,而中心交予《澳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款項代替「租金」,目的為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

新澳門學社3名成員昨到《澳日》新大樓外召開記者會指出:根據運輸工務司司長第35/2009號批示,「澳門日報有限公司」在2005年要求行政長官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給澳日一幅面積2017平公米的土地, 2009年政府透過批示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出土地,土地用途條款註明大樓是《澳日》自用作辦公室、工業及停車場用途。

違反自用原則 ?涉嫌利益輸送學社理事長周庭希認為,澳門基金會在2011年批出澳門幣1000萬元資助成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澳門日報》向素研中心租出澳日大樓12樓作辦公室,違反了批地用途「自用」的條件。根據學社消息指,素研中心涉嫌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代替「租金」,目的就是為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

周庭希又表示,《澳日》當日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理由是因舊址「空間有限」,為「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以及「舊址附近的泊車位短缺」令「嘉賓的到訪造成一定困難」。而政府則以「鑑於該圖則的社會經濟價值」為由,批准該免公開競投的批地申請。

學社表示,《澳日》申請批地興建新樓時,聲稱舊址不敷應用,但根據登記資料,《澳日》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大廈仍為「澳門日報」擁有,目前地下舖位出租予一間銀行圖利,政府審批澳日申請批地建新樓,卻不要求收回舊址作為條件,質疑政府向《澳日》利益輸送,只優待一間報社機構,親疏有別。

學社理事鄭明軒則質疑,批示指批地的目的為「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但一間報館是否能夠代表整體澳門報業,為何不無償地讓其他有需要的報紙媒體都遷進新大樓,而只有該報社享有特殊待遇?

學社又稱,將致函運輸工務司司長,要求跟進《澳日》涉嫌違反批地條款的行為,並促請素研中心應向公眾交代帳目及實際租用辦公室的開支。

團體抗議澳門日報出租寫字樓 (《濠江日報》,10/07/2012)


【特訊】新澳門學社昨日到澳門日報門外召開記者會,指澳門日報將政府批地興建的大樓分租予其他團體,同時亦將舊址租予銀行機構,違反向政府申請土地時聲稱的自用原則,希望有關當局徹查事件。而澳門日報回應表示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當時向政府申請批地的條款,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

學社指出租寫字樓  違反批地條款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受訪時表示,澳門日報在2005年申請,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給澳日一幅面積2,017平公米的土地,興建一幢供其自用,作辦公室、工廠、貨倉及停車場用途的樓宇。而在2009年,特區政府公佈指「鑑於該圖則的社會經濟價值」批准該免公開競投的批地申請。但根據政府公報及傳媒報導資料顯示,澳門基金會在2011年批出澳門幣一千萬元資助成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位於澳門日報大廈內,澳門日報向「素研中心」租出辦公室,違反了批地用途條件。另外,消息指出,指素研中心交予澳門日報「租金」,涉嫌改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企圖「自我感覺良好」地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

除此之外,澳門日報申請批地興新大廈時,聲稱舊址不敷應用但根據登記資料顯示,澳門日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大廈仍為「澳門日報」擁有,目前地下舖位出租予一間銀行圖利,令人質疑特區政府為何以公眾利益之名審批澳日申請興建新樓同時,不要求收回舊址地段,認為政府有利益輸送之嫌,希望有關當局徹查事件。

澳日稱一直嚴格遵守批地條款對於新澳門學社的指控,澳門日報昨日以新聞稿的形式作出回應,表示澳門日報一直以來嚴格遵守當時向政府申請批地的條款,以改善辦報條件,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能力,沒有違反向政府申請批地的相關規定用途。另外,為了澳門文化、教育、藝術等各方面的發展,澳門日報無償借出場地予相關友好團體運作,只收取日常運作的服務費用(包括保安、清潔、水電、空調、電梯等),並不存在“租賃”關係。第三,澳門日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屬該報早年自購的私家地。

社團指摘報社違反批地條件責政府厚此薄彼助富者更富 (《新華澳報》,10/07/2012)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到澳門日報抗議,指澳門日報向第三方「素研中心」租出澳門日報大樓12樓作辦公室,明顯違反了批地用途條件。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周庭希指,根據運輸工務司司長第35╱2009號批示的資料,「澳門日報有限公司」(澳日)在2005年向行政長官要求,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給澳日一幅面積2,017平公米的土地。澳日申請時稱計劃在土地上「興建一幢供其自用,作辦公室、工廠、貨倉及停車場用途的樓宇」。在2009年,政府透過批示以免公開競投方式批出土地,土地用途條款注明樓字是澳門日報「自用」作辦公室、工業及停車場用途。

周庭希展示政府公報及傳媒報導資料顯示,澳門基金會在2011年批出澳門幣一千萬元資助成立「澳門公民素質發展研究中心」(素研中心),素研中心地址位於「澳門慕拉士大馬路澳門日報大廈12樓」。據傳媒報導,素研中心主任李從正曾到澳門日報「拜訪」,之後一同參觀素研的辦公室。素研中心亦公佈有獨立章程,因此推斷素研中心與澳門日報之間並沒有組織上從屬關係。

周庭希指出,澳門日報新大樓應只可自用,澳門日報向第三方「素研中心」租出澳門日報大樓12樓作辦公室,明顯違反了批地用途條件。另外,消息指出,素研中心交租金予澳門日報,涉嫌改以「服務費」、「管理費」等名目,企圖「自我感覺良好」地逃避違反批地條款的「租賃」關係。

周庭希又質疑,根據登記資料顯示,澳門日報位於伯多祿局長街的舊址大廈仍為「澳門日報」擁有,目前地下鋪位出租予一間銀行圖利。周庭希稱,政府為何以公眾利益之名審批澳日申請批地建新樓時,不要求收回澳日舊址地段作為條件?又指政府只優待澳門日報一間報社,親疏有別,對其他艱苦經營的傳媒機構極不公平。批示稱批地建新大樓的目的為「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澳門日報在澳門中文報業中已具極大優勢的「競爭力」,政府的免公開競投批地再進一步加強其「競爭力」,變成富者更富,對其他同業構成嚴重不公平。事實上,幾乎每家報紙媒體都同樣面對空間不足、租金高昂,如果政府批出土地是真心為「加強澳門報業的競爭力」,支持報業界發展,為何不無償地讓其他有需要的報紙媒體辦公室都遷進新大樓,而單只有澳門日報一間報社機構享有特殊待遇?

周庭希稱,新澳門學社將致函運輸工務司長,要求跟進澳日涉嫌違法批地條款的行為。由澳門基金會巨額資助一千萬成立的素研中心,更應向公眾交代及公佈帳目,釐清租用辦公室的實際開支。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曾偉雄拒回應遭《蘋果》控告 (《蘋果日報》,08/07/2012)

曾偉雄昨拒絕回應有關《蘋果日報》控告警方事件。 易仰民攝

【本報訊】《蘋果日報》入稟控告警方非法禁錮記者,警務處處長曾偉雄龜縮迴避,拒絕回應事件。截至周五,警方共收到8宗投訴,與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期間警方的保安行動有關。

伸手擋咪拂袖而去

曾偉雄昨日下午出席青年會「世界公民獎勵計劃」,以世界公民導向委員會主席身份頒獎。他離場時被在場近20名記者追問,會否擔心警方敗訴;會否就事件致歉;是否影響警隊形象時,只一再重複說「講咗喇」,拒絕進一步回應,也無視記者追問何時回應;是否逃避等問題,又伸手擋咪,拂袖而去。

警察公共關係科表示,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現階段不便評論。

上月30日《蘋果日報》記者韓耀庭在胡錦濤參觀啟德郵輪碼頭工地時,向胡提問是否聽到港人平反六四的訴求,即被警方扣留約十分鐘,《蘋果》日前正式入稟高院,民事控告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及四名警務人員非法禁錮。

此外,投訴警察課截至周五下午,共收到8宗就警方於國家領導人訪港進行保安行動而引起的投訴,其中一宗與警方使用胡椒噴霧有關,而就警方處理7.1公眾活動的投訴則有3宗。

《蘋果》告一哥 申索書寫錯日期 (《明報》,08/07/2012)

《蘋果》入稟高等法院,循民事控告警務處長曾偉雄,指示屬下4名警務人員非法禁錮,要求索取賠償。但申索書將事發日期,由6月30日寫為7月1日,撰寫申索書的是大律師黃軒利及咸頓金仕騰律師行。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期間,在6月30日造訪啟德郵輪碼頭工地,《蘋果日報》記者因高聲向胡錦濤提問港人平反六四訴求,遭警察強行帶走。《蘋果日報》及記者韓耀庭前日正式入稟高等法院,循民事控告警務處長曾偉雄,指示屬下4名警務人員非法禁錮,要求索取賠償。曾偉雄昨日封嘴沒有回應事件。

不過,《蘋果日報》的申索書將胡到訪工地的日期,由6月30日寫為7月1日。撰寫申索書的是大律師黃軒利及咸頓金仕騰律師行。

警務處行動處長洪克偉早前和記者協會會面時,曾指事件和一名督察級警務人員處理方法有判斷問題有關。警務處長曾偉雄昨午出席香港中華基督教會青年會「世界公民」獎勵計劃時,一反常態,事先表明不接受傳媒提問。活動開始時他更特意避開禮堂後方的記者區,循前門入場。

一哥寧茶敘拒受訪

其實,曾偉雄在活動前曾花了15分鐘和主辦單位茶敘。在場新聞官被問及曾偉雄為何不接受採訪時,說「這是處長的決定」。活動完結時,曾偉雄被記者包圍,以一句「講啦」回應警方遭《蘋果》入稟的提問。警方發言人表示,案件已進入正式法律程序,不便評論。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艾未未掌摑左派幹將 吳法天約女記者單挑 遭「公知」圍毆 (《明報》,07/07/2012)



【明報專訊】北京昨日發生自由派公知(公共知識分子)涉嫌圍毆左派幹將事件。一名在京四川女記者不滿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法天在網上辯論時出言辱罵,相約「單挑」,大批支持女記者的網友和艾未未、五嶽散人等公知也到場聲援,吳法天在現場遭人圍毆、追打、被擲雞蛋、跌倒在地。警方帶走約戰雙方調查,吳法天聲稱遭數十人圍毆,打人者包括艾未未,但艾未未否認。

艾未未否認 稱「去勸架」

「我是去普法辯論的,一對一辯論,一下也沒還手就遭到群毆,周燕、艾未未也動手了。」吳法天昨在派出所通過電話對本報說,此事是刑事案件,組織者周燕和幾名「兇手」被帶回警局,「艾未未在逃」。艾未未昨晚在twitter被網民查問是否動手時,答稱﹕「唉,看上去又小又陋的,沒捨得下手呢。」他宣稱自己是「去勸架」,但後悔自己「心軟沒抽」吳法天。

事件女主角是四川「熱血女青」記者周燕,她與北京一眾公知熟絡;而吳法天(真名吳丹紅),常在網上與公知及網友罵戰,被指「高級五毛」。事件緣起吳在評論四川什邡示威時,指鉬銅廠不會破壞環境,與周燕理論,吳在周的微博留言「雞婆」後,被周約「單挑」。雙方前日確定時間地點。

雙方事後被帶走 艾未未離去

昨午12時半左右,周燕在兩名朋友陪同下抵達約定的朝陽公園南門,當時已聚集數十名網友,曾約吳法天單挑不成的商人姚博(網名「五嶽散人」)也來「看熱鬧」。12時50分,吳法天到場,他步上階梯講授「義務普法課」,現場眾人齊喝倒彩。

目擊者指,周燕上前要求「單挑」,雙方以傘對峙。吳很快欲離開,被周燕用雞蛋擲中頸部,隨後有人擁前要教訓吳,也有人勸架,混亂中吳跌倒在地。在場有人高聲叫罵「走狗」!有女網友喊「吳丹紅是太監」,引來哄笑。

「五嶽散人」在微博留言:「最後的高潮是艾大鬍子(艾未未)現身,好像貢獻了劈面一掌。據悉當時吳又跌倒在地,艾未未高聲說「讓他滾蛋」。吳報警後,聲稱散步的艾未未迅速離開。警方到場後,帶走吳法天、周燕及周的幾名朋友到派出所問話。」

吳斥「文革式暴力」

「對方三四十個人,有組織地圍毆我一個書生。」吳指摘公知搞「文革式暴力」,質疑「民主自由是圍毆、是殺戮?」他反諷說,感謝艾未未向廣大網友證明「臭公知」就是流氓。周燕則在微博向四川電視台同事報捷:「轉告同事們,雞蛋兩枚上臉,後背三腿,襠下三腳……沒給四川老少爺們兒丟臉。」

吳法天於昨天傍晚作完筆錄後離開派出所,他聲稱自己身上多處瘀傷,指對方是一群「反法制者」。至昨晚截稿時,周燕的手機一直未能接通。

明報記者



學者轟雙方斯文掃地

【明報專訊】北京左右派毆鬥事件,昨日熱爆內地互聯網,並引起另一波公知支持者和左派擁躉的罵戰,但也有很多人批評雙方合演了一齣鬧劇,知識分子自形象,斯文掃地。《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因政治觀點分歧而相約打架,是中國少數知識分子最粗鄙的表現之一。

《環球時報》總編促懲違法者

胡錫進說,反對網民為打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鼓掌,若長此風,只會增加社會不同群體的仇恨,開「用拳頭替代筆鬥」的惡風。他呼籲有影響力的微博名人都應站出來反對動拳頭,警方也要懲戒違法者。

自由派重鎮「共識網」內容總監王科力,也對說,媒體人和法律教師,「好歹掛知識、理性的招牌,動輒約架,斯文掃地。」背後若隱若現「說理不成就搞肉體消滅」的仇恨心態。律師李春偉在微博留言:「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社會精英。卻忘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韓寒撐女記者

青年作家韓寒則在微博力撐周燕,「滿地打滾是碰瓷犯的特徵。就兩個字,欠抽。這事和民主一點關係都沒有,就算你是蔣經國,也得抽。」另一網絡名人方舟子則怒斥公知:「公知已不滿足於自己耍流氓,成流氓團伙了?」

明報記者



時人雋語﹕反吳法天者:這不是決鬥是欺負

【明報專訊】「吳法天確實被打了。這是不可以的。男人們,你們懂不懂什麼叫決鬥?這不是決鬥,這是欺負人,有些正義黨人現在也開始讓我厭惡了。」

吳法天在政法大學同事蕭瀚,昨在微博對公知圍毆吳法天的做法提出質疑。蕭一向與吳立場相左,他坦言自己「一直就想揪吳法天」,但認為恃眾凌寡有違公平原則,而且是拱手奉上讓對手抹黑的證據。

為官方辯護爆罵戰 約女記者「隻揪」 五毛教授遭追打扔蛋 (《蘋果日報》,07/07/2012)

吳丹紅被推倒在地,周燕仍用腳踢他。
周燕(戴帽者)見到吳丹紅,怒從中生,衝前論理。
公安到場後,護送吳丹紅離去,並將周燕帶回問話。
周燕
吳丹紅
艾未未當面怒斥吳丹紅。互聯網

被視為中共五毛黨的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網名吳法天),因頻頻在網上為執政者發聲,近日又與四川女記者周燕網上論戰時,擅自將對方的醜相放上網,惹她大怒。昨兩人相約北京朝陽公園「隻揪」,引起包括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等人士和網民的圍觀。吳到場,即遭人追打及扔雞蛋,他抱頭倒地。有網民讚「正義得到伸張」,但也有人斥是「文革遺風」。

事因四川什邡市因引進有毒鉬銅項目日前引發大規模警民衝突,吳丹紅在網上為當局開脫稱,項目無毒,引起網民不滿。在當地電視台任職的周燕斥吳為官方辯護,是「閹人、軟蛋」;吳回罵她是「雞婆」、「在體制內反體制的白眼狼」,甚至將在網上找到她的多張甚醜的照片放出;周認為吳另有用心,怒要與吳當面論理,「別做縮頭烏龜」。

艾未未到場聲援

吳丹紅也不服輸,網上相約昨日中午在北京朝陽公園南門相見,並稱要給對方上「法律普及課」。事件引起內地網民關注,不少網民稱要去圍觀,表示「支持四川俠女勇鬥北京左派意見領袖」。昨事發時,更有不少網民在場「現場直擊」,圖文並茂報道;艾未未也到場聲援周燕。

由網民拍攝的片段可見,現場有數十男女圍觀,周燕頭戴白色鴨舌帽、穿紅上衣,見吳丹紅到場後,周邊叫「你給我講清楚誰是雞婆」,隨即撲上去推吳,另有網民大叫「走狗」,用雨傘捅吳。吳一邊回應「你們怎麼打人」,一邊步步後退,未幾跌倒在地。有人高叫:「知道(為當局)造謠的下場了吧!」還有人向吳扔雞蛋。最後在他人護送下,吳匆匆離去。

34歲的吳丹紅是浙江義烏人,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與北京大學孔慶東、中央民族大學張宏良及學者司馬南一道,被稱為內地民間左派「四大天王」;吳在眾多熱門事件中為官方辯護,包括汶川地震捐款被貪污等,都偏幫政府,被網友稱為五毛黨代表。

新浪微博

蘋果日報入稟控警非法禁錮記者 (「有線寬頻」,07/07/2012)

蘋果日報入稟控警非法禁錮記者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7478

國安疑冒記者套料 遊行內地人失聯繫 (《明報》,07/07/2012)

中國百姓維權聯盟主席劉衛平向記者展示成員以往被「國安」帶到「黑監獄」的拘留通知書,他指七一遊行後,至今仍未能聯繫上數名成員。(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早前疑有內地公安冒認香港記者,追查來港參與遊行的內地人士背景。有來港參與七一遊行的反「黑監獄」組織成員表示,發現內地「國安」尾隨到港,並混入遊行隊伍中追查其成員的來歷。

電話滋擾 遊行尾隨

中國百姓維權聯盟主席劉衛平表示,他與來港的成員於七一遊行兩天前,已開始收到匿名的滋擾電話,甚至在數分鐘內響起數十次。在七一當天更發現有至少5名疑似內地「國安」尾隨其後,藏相機、錄音筆等器材混入人群間,向示威成員查詢來歷、組織等,但不肯表露自己身分。劉衛平形容,以往「國安」從未像今次那樣,尾隨他們來港並追查來歷,稱他們「(從)沒有這樣囂張過」。

劉衛平說他們本來組織了200人來港,但因為國安的追查,令部分人在內地被扣留,再加上打風的關係,最終只能50多人成隊。他指出,包括早前主動在港抓住一名「國安」、並向香港警方舉報的兩名江西成員在內,不少成員回內地後,至今仍未能聯繫上,擔心他們的安全。

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指出,內地人來港示威後往往要付出沉痛代價,極可能面對「國安」的懲罰;另若他們來港執法,實屬非常嚴重的問題,必須正視。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蘋果》控訴濫權 監警會擬列嚴重個案 (《蘋果日報》,05/07/2012)

警務處長曾偉雄


【本報訊】就警方禁錮扣查向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問六四的《蘋果日報》記者韓耀庭,《蘋果》昨已去信警方投訴警察課和監警會,正式投訴;信中指事件清楚顯示警方肆意濫權,有意壓制新聞自由,要求徹查。據了解,監警會擬將個案交專門處理嚴重投訴的委員會跟進。與此同時,《蘋果》日內將入稟控告警務處長及涉事警察。


《蘋果》及韓耀庭分別去信投訴警察課和監警會,指上周六韓在啟德郵輪碼頭向胡錦濤提問,是否聽到港人平反六四的訴求之後,即被4至5名警員帶往梯間扣查10分鐘,令韓耀庭無法與其他記者一起追訪胡錦濤,被剝奪繼續向胡錦濤提問的機會。

或須每月交代調查進度

《蘋果》及韓耀庭在信中指出,警方的行動阻礙了韓耀庭的合法採訪工作,是警方肆意濫權,並有意壓制新聞自由;《蘋果》並要求警方提供當日扣查韓耀庭的警員身份。《蘋果》透過律師,計劃短期內將入稟,民事控告警務處長曾偉雄及涉事警察非法禁錮。

監警會職責是監察和覆核警方投訴警察課,如何調查和處理投訴,因此收到投訴後仍會轉介給投訴警察課調查。據了解,《蘋果》及韓耀庭向警方投訴後,監警會鑑於今次事件性質嚴重和涉及公眾利益,傾向交由其嚴重投訴委員會跟進;警方須每月向委員會交代調查進度,委員會需要時可要求警方補充資料。警方事發後曾指韓耀庭高聲叫喊,便衣人員恐其擾亂秩序,於是請他離場;前天警方行動處長洪克偉表示,當日扣查記者是現場一名督察下的指示,投訴警察課將作調查。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沙膽虹手記:訴諸法律 取回公道 (《蘋果日報》,04/07/2012)


《蘋果日報》記者上周六在十米外採訪區,就香港人希望平反六四向國家主席胡錦濤高聲提問,被數名便衣警員帶走,非法禁錮十多分鐘。記者前日就此事問梁振英,沙膽虹估唔到佢竟然會話,要等警方調查清楚先至回應。梁振英咁答擺明係縮骨,呢單嘢唔使查都知道係警方濫權,見到記者問胡錦濤六四平反問題,即刻觸動神經,非法禁錮記者,等胡走咗才放人。梁振英口口聲聲會捍衞香港核心價值,就在七.一宣誓出任香港七百萬人的特首後發表演講,仍信誓旦旦話會捍衞香港核心價值,點解又信口雌黃,二十四小時後就冇件事,連香港新聞自由被警方無理侵犯都鵪鶉,不予置評。


照《蘋果》記者講番當日事件,沙膽虹覺得一定不只是前線幾位人員的自把自為,由最初便衣阻攔記者在採訪區內前行,到突然押記者去後巷,應該是收到命令;到胡離場後才放人,亦明顯是有「柯打」。若然只是前線警務人員胡作非為,警方傍晚經過咁多個小時後才出嘅聲明,點解仍堅稱冇錯,有需要去核實記者身份和作出查問?

面對這樣濫權的警方,面對這樣一個對新聞採訪自由遭警方踐踏而不吭一聲的特首,記者除了訴諸法律,取回公道,又有甚麼可以做呢?

沙膽虹

黎稱現不宜就記者被帶走下結論 (「有線寬頻」,04/07/2012)

黎稱現不宜就記者被帶走下結論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87267

信報聲明:回應明報入稟及誹謗指控 (《信報財經新聞》,04/07/2012)


《信報》「獨眼香江」欄目於上月22及23日分別刊登兩則標題分別為「《明報》總編提早向候特辦『溫馨提示』」及「絕非『無中生有』還看『兩大時差』」之報道,《明報》在23日刊出聲明,指「《信報》報道無中生有」,認為報道失實,要求撤回及道歉,《信報》已在上周覆函,表示拒絕撤回報道及道歉。

《明報》昨日在A2版報道,將入稟控告《信報》誹謗,同時刊載《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在律師見證下簽署的誓章之中文譯本。關於事件及《明報》之入稟,《信報》必須強調,報道有關新聞的團隊是以事件涉及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同時因《明報》在報道中出現明顯的自相矛盾,在獲得消息人士確認下,才作出有關報道,整個過程按新聞專業的最高標準處理。《信報》現就事件作以下回應:

第一,事件涉及的「玻璃屋」(按《明報》說法為「玻璃棚」),在報道刊登前已被梁振英先生清拆,惟茲事體大,事涉公眾知情權這核心價值問題;梁振英先生在事件曝光前,已得到足夠時間去拆除有關建築物,由於有關新聞是《明報》「獨家報道」,故公眾應該有權知悉真相,何以梁振英先生不單提早獲悉《明報》之偵查報道,甚至為何清楚了解《明報》報道是針對僭建的「玻璃屋」;

第二,梁振英先生在報道刊登前已知悉整個報道的關鍵細節,按「誓章」內容披露,更顯示梁振英先生在報道刊登前兩天,直接致電《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有關做法匪夷所思,有明顯違反新聞自由原則之嫌,惟《明報》在上月的報道中卻未有主動披露有關情節,更未有就梁振英先生此行為予以譴責;而《信報》之報道則是基於維護香港新聞自由為大前提;

第三,梁振英先生自宣布參選後至成為候任特首期間,曾經向傳媒機構就報道發律師信,作為特區政府領導人,在他個人的僭建事件曝光前,跟報道有關事件的傳媒的高層通電話對話,做法極不尋常,故實要釐清通話由何方作主動;

第四,《明報》在回應《信報》的報道時,曾多次使用誹謗性的字眼,《信報》已跟律師研究,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關於《信報》「獨眼香江」欄目處理及報道有關新聞之過程,《信報》現詳述如下:

本報「獨眼香江」團隊於上月21日,一如以往討論當天新聞題材後,決定就梁振英僭建事件撰稿兩篇。其中主稿針對梁振英僭建和涉嫌隱瞞公眾,提出「罪加七等」說法;至於副稿,則提出對《明報》為何出現「半年時差」之質疑,及後本報記者發現,《明報》當天刊出的副稿「邊說安排記者檢視 邊火速清拆」中,明確指出《明報》記者是在周三(即6月20日)才向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下稱「候特辦」)提問,但刊在同日《明報》報頭下方的候特辦官方回覆,卻披露候特辦是周二(6月19日)晚接獲《明報》之查詢。由於雙方說法出現明顯矛盾,卻因此令梁振英先生能獲足夠時間,在周三當天把涉事的玻璃屋清拆。事關重大,本報記者於是決定以此可疑之處為副稿主軸,後部分再述「半年時差」之質疑。

在當日(6月21日)傍晚時分,本報記者和一名消息人士取得聯絡,對話期間,獲對方明確指出,《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曾於周二向候特辦作出查詢,本報記者評估後認為消息來源可靠,於是向本報副總編輯袁耀清先生作彙報,袁先生遂指示本報記者致電候特辦核實事件並要求回覆。

候特辦於當日晚上約八時就事件作出回應,稱「候特辦周二接到《明報》的口頭查詢,周三才收到電郵查詢,結果在周三晚回覆」。初步證實候特辦確在周二(6月19日)當天,曾收到《明報》的口頭查詢。基於此舉必然會令仍未出街的報道外洩,同時成為梁振英先生能於翌日獲得足夠時間拆除僭建物的關鍵,然而本報記者仍認為,候特辦的官方回應尚有不盡之處,故直接致電候任行政長官新聞秘書葉潔英女士,要求作進一步查詢。

由於本報記者獲消息人士提供消息,指致電候任特首辦的是《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遂向葉女士查證,葉女士當時的回覆是:「係又點呢?咁又有咩問題?」同時再次向本報記者證實,候特辦在周二接到來自《明報》的口頭查詢,而在整個對答過程中,葉女士從沒否認是由劉進圖先生向候特辦作出此查詢的。

基於新聞專業要求,為平衡涉及報道人士的發言及表達權利,同時也屬報道查證的必要程序,記者在同日稍後遂致電《明報》編輯部,希望獲得劉進圖先生的回應,當時《明報》指劉進圖先生正在休假,改為轉駁記者至《明報》港聞部主管劉頌陽先生。劉頌陽先生表示,僭建新聞的回應必須由劉進圖先生作答,遂提供劉進圖先生的手提電話號碼予記者。

及後記者即致電劉進圖先生,但他的手提電話雖然接通,卻久久沒有人接聽,其後更被轉駁至留言信箱,記者整晚一直嘗試致電劉進圖先生,至截稿時(6月22日凌晨一時),記者先後12次致電劉進圖先生,並3次在他的留言信箱留言,直至其後留言信箱爆滿未能再留言為止,期間也3度向他發出手機短訊,惟一直未獲劉進圖先生回覆。

就此,《信報》必須就《明報》近日的指控作以下澄清:

第一,《信報》從沒有如《明報》聲明所述,指其總編輯曾主動聯絡梁辦人員。事實上,《信報》一直都明確指出,《明報》總編輯是聯絡候特辦。由於《明報》聲明中有明確把候特辦及梁辦作區分使用,而「梁辦人士」按「誓章」披露,原來為梁振英先生,故《明報》在聲明中的說法實屬混淆視聽;

第二,截至目前為止,梁振英先生、《明報》及《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在回應、聲明及報道中均在轉移視線,只提及雙方在6月19日當晚曾有對話,卻從沒回應,《明報》及《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是否有在6月19日致電候特辦作出查詢;

第三,梁振英先生主動致電《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雙方對話中,梁振英先生是主動提及報道是否涉及他家中的玻璃棚。向計劃揭發自己僭建的傳媒主動透露自己家中的疑似僭建問題,此舉實有違常理,同時反映梁振英先生甚了解《明報》報道欲針對的問題,足以構成合理懷疑,他是在事前已接獲查詢,故才致電了解事件。此外,梁振英先生亦似乎了解家中有僭建物,跟他事後向公眾作出的說法明顯有別,更再次反映他的誠信問題;

第四,按劉進圖先生的「誓章」披露,他是相信跟梁振英先生的對話是「不作紀錄」,故才把梁振英先生稱為「梁辦人士」,但根據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守則,除非與被訪者曾先作協定,否則對話內容絕不應單方面由傳媒列為「不作紀錄」,而梁振英先生在跟劉進圖先生的對話中,雙方似乎未有定出有關協議,更何況事涉候任特首的誠信問題及干預新聞自由的指控,已具有絕對的凌駕性公眾需要,二人應把這段期間彼此之間的手機對話和面談內容,全面而詳盡的公開,以釋公眾疑慮;

第五,《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作為資深傳媒人,本該了解回應記者查詢提問是應有之舉。事實上,他本人在「誓章」中也披露自己即使在晚上11時32分接獲一個陌生來電,都會回電對方,惟《信報》記者前後12次致電,並3次在他的留言信箱留言,又3度向他發出手機短訊,卻一直都不獲回應,我們不明白劉進圖先生為何在回覆來電時有如此明顯分別。

第六,《信報》記者以專業要求及操守處理有關報道,關於「消息人士」的身份,除非獲當事人同意,否則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會披露。

《信報》編輯部

記者問梁「落荒而逃」 新聞處稿件刪走 (《明報》,04/07/2012)


【明報專訊】政府新聞處一連兩日在新聞稿中,更改記者向特首梁振英發問的逐字紀錄。記者前日問梁對有記者因發問平反六四而被警方扣留一事的看法,但處方卻以省略號交代提問,至昨日又將記者指梁「首次落區已落荒而逃」,改為「落區你有甚麼感受」。記協主席麥燕庭稱,若處方有心更改記者提問,有誤導公眾之嫌,應予以譴責。

記協指若有心更改應予譴責

梁振英昨偕行會成員見傳媒,記者清楚向他發問﹕「你噚日第一次落區,已經要落荒而逃,係咪都感受到市民要求你下台聲音好大呢?」惟新聞處發出的稿件不見「落荒而逃」四字,提問改為﹕「昨日落區你有甚麼感受?市民叫你『下台』的聲音很大呢?」

新聞處解釋,因當時有多名記者同時發問,出現「疊聲」,令新聞官聽不清楚。惟記者翻聽錄音,發現當記者發問時,根本無多人一起發問的「疊聲」情,「落荒而逃」四字清晰明白。處方網上短片,亦可清楚聽到整條問題。

新聞處稱有「疊聲」 聽不清楚

此外,前日梁振英被問警方拘留《蘋果》記者做法是否恰當,新聞稿竟只以「……做法對不對?」來交代,連梁當時的回應亦無完全記錄。

麥燕庭稱,新聞處昨發出的稿件,須經特首辦同意才可「出街」,若處方有心更改記者問題,須予以譴責,即使是不小心,亦非可接受的理由,因逐字紀錄必須字字準確,「若聽不清楚,應以省略號代替,否則會誤導公眾」。

《明報》總編爆梁親致電「套料」(《蘋果日報》,04/07/2012)


【本報訊】「大話精」特首梁振英謊言越揭越多。據最新資料踢爆,梁振英在大宅僭建報道刊出前,曾主動「午夜來電」給《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套料,假意承諾接受記者入屋採訪,最後不但食言,更火速將僭建物毀屍滅迹。學者批評,梁振英即使在通話內容中,未有向對方施壓干預報道,但其食言兼毀證做法,已干預新聞採訪,進一步損害本港新聞自由。


就《信報》6月22日刊登題為「《明報》總編輯提早向候特辦『溫馨提示』」的報道,《明報》總編輯劉進圖昨入稟控告《信報》誹謗,在提交法庭的誓章中,踢爆當日主動致電劉查問僭建報道的,正是梁振英,並非梁辦其他成員,與梁早前說法有出入。

劉進圖在誓章中詳細列出對話內容。僭建報道見報前兩天,劉與《明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及調查組組長戚本業,剛討論完刊登梁宅僭建的部署。當晚午夜11時32分,劉的手提電話響起,響了數下便掛線,由於來電號碼並非熟人,劉回撥該號碼,接通後對方稱自己是梁振英。

假意承諾讓記者入屋採訪

梁向劉指出,聽到消息《明報》正偵查其大宅僭建的新聞,詢問是否屬實,又主動問及調查目標是否其大宅花園的玻璃棚。劉對梁知道偵查內容感詫異,於是問梁可否安排記者到大宅近距離視察,梁指無問題。但翌日中午,《明報》調查組向候任特首辦公室提出入屋採訪要求,梁不但食言拒絕,晚上書面回覆該報查詢時,承認玻璃棚可能是僭建,但在當日下午已將玻璃棚拆除。

劉進圖在事件後多次發表聲明稱,在報道僭建事件中沒有受到干預,完全按照新聞專業要求進行。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梁振英至今尚未交代為何會知道《明報》的採訪工作資料;自己主動致電劉進圖,卻又隱瞞曾經午夜通電,令事件出現重重疑團。他認為,即使梁未有施壓要求撤回報道,但今次致電傳媒高層有「套料」目的,並採取行動毀滅僭建證據,已構成干預新聞採訪問題。

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批評,梁主動致電劉進圖查詢僭建一事有施壓之嫌,她不猜測梁致電動機,但認為梁理應避嫌。她認為,午夜來電來龍去脈已曝光,梁有責任交代致電原因。

梁振英「凶鈴」事件簿

6月17日
《明報》偵查組組長戚本業電郵總編輯劉進圖,指翻查攝影組同事於6月15日在梁振英山頂大宅內拍攝的照片,懷疑梁宅花園有一僭建物

6月18日
戚通知劉,偵查組在現場發現懷疑僭建物是連接貝璐道5號屋的小型玻璃屋,可從梁宅外的私人道路上觀察;視察期間一名保安試圖阻止拍攝及要求記者離開

6月19日
劉與戚及《明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商討報道安排,計劃找兩名獨立專家意見及找梁振英回應,決定翌日訪問專家,21日早上向梁辦提問,22日報道見報
晚上11時32分,劉進圖手提電話響起,接聽電話時來電已終止。劉按鍵回電接通後對方自稱是梁振英
梁向劉指,收到消息指《明報》正就其家中僭建物進行報道,想確認是否屬實;劉詢問梁可否讓記者到大宅實地視察,梁說沒有問題
一分鐘後,劉致電戚轉述與梁振英對話詳細內容,決定提前一日向梁辦查詢

6月20日
劉放假五天。偵查組中午向梁辦口頭查詢僭建物事宜,並要求實地視察。偵查組於3時30分向梁辦發出書面提問,梁辦晚上約8時回覆,承認玻璃棚很可能是僭建物,但當天下午已拆除

6月21日
《明報》頭版報道梁宅僭建事件

資料來源︰節錄劉進圖誓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