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三大官媒親民新風掀熱議 屢針砭時弊 學者:輿論管控不變 (《明報》,06/01/2013)


 多名廣西讀者手持標語力挺《南方周末》,諷刺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並斥中央近期的作風建設不是真改革。(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近月作出多個親民舉動,並紛紛承擔監督公權力的角色,就地方部門失職、貪腐等問題作出具批判性的報道和評論,引起外界關注。惟與此同時,卻發生《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風波及《炎黃春秋》網站被封事件。有分析認為,官方控制市場化媒體的政策未有改變,官媒「開放」只是策略上的微調。

十八大後,多家官媒改變「報喜不報憂」的刻板形象(見表)。《人民日報》本月1日開始改版,周一至周五每天推出一個評論版,稱要「說真話、寫實情」。除了宣傳「偉大、光明、正確」的官方報道外,該報用一定篇幅報道網民關注的官場負面事件,如日前在頭版追問山西南呂梁山事故中當地的瞞報。

新華社評論影射庹震

新華社微博最近對多個社會熱點議題的評論也充滿火藥味。昨日一則「新華微評」稱﹕「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堆裏,以為這樣就安全了。」由於「鴕」與「庹」諧音,許多網民認為這是影射《南方周末》(簡稱《南周》)風波的焦點人物、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

這段微評接還引用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前天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所作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發言,指出,「刻意迴避問題也恰恰是改革攻堅期我們所遇到的一大難題。比鴕鳥更甚之的是,將頭埋進沙子後還用公權力恫嚇和壓制私權利,造成問題擴大化。」

學者:官媒要做人民喉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諧漢表示,目前總的媒體趨勢是開放的,官媒不僅要做黨和政府的喉舌,也要做人民的喉舌,要演好兩重角色才能生存,才有受眾。他也留意到《南周》風波,認為中國不應被視為一個鐵板整體,不同領域、不同地方、不同媒體、不同領導都有差別,但從總體趨勢來看,他認為中國的媒體已傾向開放,很難阻擋。原《中國青年報》「冰點」欄目主編李大同也認為,官媒的努力是好事,「帶點人味」,總比不這樣做好。

「難改負面形象搶話語權」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習近平與鄧小平、江澤民一樣,在經濟上不得不開放,但在政治上相當保守,因而他們在言論上的政策,都是偏向於收緊,但策略上會有一定寬鬆,當局為了應付新形勢而在策略上表現出彈性,如官媒在一些問題上語氣較鬆,不過是為了創造開放形象而作出策略微調,沒有改變在言論和意識形態上的收緊控制,也不存在內部觀點鬥爭的問題。

劉銳紹說,官媒「官報、官辦、官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要改變這一形象需要長期的努力,因而若官媒想通過這些開明的言論,搶佔民間輿論話語權,恐怕短時期難做到。

明報記者



學生訪民聲援 南周:我們還站

【明報專訊】《南方周末》(下簡稱《南周》)新年特刊被廣東省委宣傳部竄改的風波擴大,全國各地網民加入聲援行列,多間大學的新聞系學生、校刊編輯部等紛發聲明、拍照「支持南周、捍衛新聞」。《南周》編輯部昨下午在網上發出第二封公開信,表示「我們還站」,並再提出要求徹查事件等訴求,以及向支持者表示感謝。

大批員工微博陸續解封

昨日微博上流傳大批大學生聲援《南周》的帖子,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刊物《文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報《青春報》編輯記者,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廣東海洋學院等大學的新聞系學生。訪民也加入聲援行列,有網民寄《憲法》給庹震。很多帖子剛發出就被刪,不過,微博上大批南方報業員工及關注者的帳號昨日陸續解封,其中一名被封者、維權律師周澤表示,這是他們向新浪發律師信的結果。

《南周》昨日的公開信透露,去年共有1034篇稿件被改撤,經歷無數審查、斃版、改寫,已關係到「新聞事業基本立場問題」,要求成立有公信力的調查組,徹查今次事件並公布調查報告。一封來自「289號大院部分同仁」(南方報業集團位於廣州大道中289號)的聯署信昨亦在網上流傳,信中指控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粗暴干涉和打壓南方傳媒的報道,要求其道歉辭職。庹震被指親自改寫新年獻詞並繞過《南周》編輯部直接付印。

陳光誠:中宣部難禁自由

流亡美國的失明維權人士陳光誠向德國之聲表示,《南周》事件成為媒體與中宣部衝突的導火線,民眾也到了「我要說話」的時候。陳認為,隨民眾意識覺醒,逐漸戰勝恐懼以及網絡科技的發展,中宣部誰上來也控制不了民眾的言論自由。此外,《炎黃春秋》昨通過微博表示,已辦理完備案手續並提交審核,希望盡快令網站重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